天上的星星那么的美,可是,古淡之的锅里飘着几片可可怜怜的腊肉,面前,他本来可以吃烤羊肉,野猪肉,或者熊掌也不错,再不济也可以炖野鸭肉来吃。
没了,什么都没了。
好吧,爱护小动物人人有责,再说了真的吃了熊掌什么的,他可就被刑了,不吃就不吃吧。
山中多是精彩的生活同时也有那么一点的单调。
古淡之半靠在草坨上,猛灌了一大口酒,他喝酒的姿态恣意放旷,看起来十分的潇洒帅气。
江清画虽然在喝酒的时候也是很放旷恣意,那股气质虽然和古淡之一模一样,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女子,总体来说还是没有偏离优雅的。
美人饮酒的风姿不仅独一无二还能让人小鹿乱撞。
古淡之抿了抿唇,他想到了昨夜那个没能进行到最后的吻,他忽的举杯到江清画的面前。
江清画自是懂得他的意思的,举杯与他相碰。
古淡之仰头一口饮完杯中酒:
“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帽,惊为天下人!”
“嗯。”诗吟毕,古淡之吟哦了一声:
“有美人,有美酒,也有美景,怎能不能没有音乐呢。”他翻出了进山以前一起带来的小提琴。
古淡之用手在琴弦上拨了一下,他在听音准,嗯,有两根弦的音准已经是偏离轨道很远了,他蹬蹬蹬的拨着琴弦校着音准。
忽然,不远处传来了隐隐约约的说话声:
“柔儿传信回来说这山中妖兽遍地都是,怎的,我等已然走了这许久怎么一只妖兽也没遇着?”
另一人道:
“是啊,真是奇哉怪也。”
古淡之看向江清画:
“咱们好像也没遇到一只妖兽,是不是,这山中只有妖兽的传说,实际上并没有妖兽?”他大胆的提出了一个设想。
江清画给自己和他分别斟上一杯酒,然后端起酒杯喂到他嘴边,这个问题她实在是不想回答某个人,因为,在他们的面前遍地都是妖兽。
接着不远处的声音接着传来道:
“柔儿在信中说她被自己强大的妖兽追杀,咱们已经在这里寻了许多天,都没有寻到她的踪迹,我实在是担心她的处境。”
另一人也道:
“是啊,修行一途,对方比你多高一阶修为,实力之悬殊天差地别。”
接着就是两人异口同声的叹息声。
然后,古淡之听到那两人的脚步声好像正在朝着自己所在这个方向走来,越来越近了。
再接着古淡之看到了那两个人。
那两个人也看到了古淡之和江清画,只是,这两忽然就停下脚步像见了鬼一样的定在原地是什么意思?
这两人瞪大着眼睛张大着嘴巴,因为此刻的他们正被漫山遍野的妖灵盯着,那一双双凶恶的目光这在幽暗里发出幽绿的目光直勾勾的盯着他们。
方才,他们才刚说进山来之后未曾遇到过半只妖灵,如今,上苍给了他们极其珍贵的运气,不遇到的时候一只都没遇到,一遇到了,感觉哪哪都,不,已经不是感觉了,就是哪哪都有妖兽。
这些妖兽为什么会全部聚集在这里?它们是在开会吗?
震惊过后,那两人目光转动,随即,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古淡之和江清画的身上,看不出修为,是凡人?还是修了某种特殊的功法让人看不出修为?
这时,古淡之道:
“抱歉,是不是吓到二位了,没事,这些小家伙都很善良的,只要你们不主动挑衅它们,它们不会随便攻击人的。”
那两人听了古淡之的话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这些妖兽,很善良?那个人理解的善良跟他们理解的善良是不是不太一样啊。
古淡之对着那些全部站起来的野兽道:
“行了,都给我坐下,看你们一个个凶神恶煞的都把人给吓着了。”
古淡之一说话,那些个妖灵还真的乖乖的都听他的话,老老实实的坐下了。
这一幕,那两个人看得眼珠子都快要掉出来了。
这人到底是何方神圣,一向与人类不对付的妖灵竟然如此的听他的话。
那二人的直直的看着古淡之恨不得把他的身上看出一个洞来,可是看来看去,他真的真的就是一个凡人。
呵,凡人?
那人要是没有命令这些妖兽坐下,这些妖兽要是没有乖乖的坐下,那他们还会认为这个人是个凡人,如今,经过了方才的那一出,谁还敢相信他是凡人啊。
古淡之见那两个人还愣在那里,他以为他们还在害怕这些野兽,他只好朝人家招招手:
“真的没事,你们可以走两步试试,我不让它们动,它们绝对不会动的。”
那两人一看高人都已经亲自招呼他们过去了,他是要是还这样愣在原地不动,那岂不是不给高人面子?那不行,万一,高人发怒起来,恐怕他们顶不住这个神秘人物的愠怒。
两人赶紧老老实实的走过去分别行礼:
“先生,我等这厢有礼了。”
古淡之也给人家回了个礼:
“二位何故半夜出现在这深山中啊。”
其中那位身着道袍的女子答道:
“我二人是来这山中寻人的,不曾想人未寻到,便先迷了路。”
“哦,”古淡之点点头:
“哦,原来是这样啊。”他分别给那两人各盛了一碗汤:
“更深露重,两位先喝点东西暖暖身子吧。”
那两人恭敬的接过古淡之递过来的汤,一碗汤下肚之后,果然整个身心一下子就感觉暖和了起来。
只是下一瞬间,那位坤道道长忽然一怔,炁,一股无形的炁,正在从脚底的百会慢慢地升起来,从脚后的那两条大筋上升到下丹田处,再随着督脉往上走,来到膻中转了一圈之后还继续往上,直到这股炁汇入百会,她忽的感到一片无比的清明与宁静。
这汤竟和它的主人一样神秘且神奇。
容听蓉舍不得这么快的从从这股奇妙的感觉里面出来,清净经里面有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