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炬计划即将开始。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薪柴”送入那片吞噬一切光明的“黑暗之海”。
黑暗之海,并非寻常意义上的虚空。
它没有物质,没有引力,甚至连时空的概念都变得稀薄而脆弱。
在这里,常规的空间跃迁技术如同废纸,因为缺乏稳定的引力锚点。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虚空之门”的构建与部署。
物理科学院深处,卡尔的“维度探索实验室”内,此刻正灯火通明。
无数复杂的数据模型在空中交织,构建出一扇由扭曲时空弦构成的巨大门户。
“虚空之门的核心,在于对局部时空弦的极致扭曲与稳定。”
卡尔指尖轻点,面前的虚空之门模型瞬间放大,无数微观结构清晰可见。
“我们将其定义为一种‘时空锚点’。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虫洞,而是一种能够强行改变黑暗之海局部环境。
使其暂时具备稳定时空结构,并允许超距空间跃迁的‘维度奇点’。”
周围一个个科研官,站在一旁,认真的听着卡尔的话。
卡尔这家伙在虚空科技方面,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妖孽。
融入地球文明后,卡尔便开始吸收地球文明的科技知识。
最后把自己的研究,与地球文明对于虚空知识统合起来。
最后“炉养百经”,成功创造出了一套成体系的虚空理论体系。
如今这套虚空理论体系,在经过研究所众多科研官的验证后。
根据难度进行了细微的划分,编入了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教材之中。
这样,未来便可以源源不断的培育出这方面的科研人才。
夏思萌科研官,她看着面前的虚空之门模型,眉头微蹙:
“黑暗之海的虚无特性,对任何能量与物质都具有极强的消解作用。
如何保证虚空之门的长时间稳定存在,而不被虚无吞噬?”
听到这,卡尔看向人群中的凉冰。
见此,凉冰一身白色的制式服装走了出来。
来到虚空之门大模型面前,她随手一挥,一道由她设计的“时空基因编码”在光幕上浮现。
“虚空之门的稳定,并非要靠硬抗。
而是要顺应黑暗之海的‘虚无’特性。
我们可以将虚空之门的核心,与一种具备‘自适应虚无’特性的特殊生命基因进行绑定。
让它如同植物一般,能够主动吸收航道上的恒星能量,转化成虚空能量,维持自身稳定。”
夏思萌和周围的科研官听到这,目光瞬间亮起。
“生命基因技术还能这样用,真是天才般的构想!”
众人发自内心的称赞道。
在凉冰的启发下,虚空之门的研发速度再次加快。
地球文明调动了,一部分生命科研官。
对一种在黑暗地带边缘发现的,能够依靠虚无粒子生存的奇异生物和植物进行了深度解析。
并成功提取出其核心基因,融入虚空之门的设计之中。
数年后,第一座“虚空之门”原型。
在已知宇宙边缘的黑暗地带,开始了第一次实地测试。
那是一片纯粹的虚无,没有任何光线,没有任何物质,甚至连引力都稀薄到几乎不存在。
随着地球工程舰队的部署。
一座高约0.3光年的巨型金属结构,被缓缓推入这片虚无之中。
它通体漆黑,表面镌刻着无数玄奥的特殊符文。
这是超神学院内的符文科技,被卡尔用在了虚空之门的研发之中。
“能量导入!”
“虚空之门,启动!”
随着命令下达。
紧接着,在巨型虚空之门的核心区域。
一道深邃的幽蓝色光芒骤然亮起。
瞬间向外扩散,如同涟漪般扭曲了周围纯粹的虚无空间。
随着能量的持续导入,一道肉眼可见的裂缝开始在虚空之门的正前方。
向两侧缓缓开启,如同宇宙本身被无形的力量撕裂。
这道裂缝并非地球文明过往研究的寻常时空虫洞。
其边缘闪烁着不规则的微光,预示着其超越常规空间法则的本质。
它更像是一道,被某种超乎想象的宏伟力量。
强行在虚无中撕开的维度通道,其内部深邃而不可名状。
裂缝之内,所有的光线都被彻底扭曲,呈现出一种混沌而模糊的景象。
仿佛通往一个完全,无法用已知物理概念描述的异度空间。
尽管内部景象模糊不清,但一种异常稳定且充满力量的时空波动,却从中缓缓溢出。
清晰地传递到探测设备,验证着其作为“锚点”的潜在功能。
“时空态稳定!时空锚点初步构建成功!”
指挥中心内,一名科研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狂热与兴奋,响彻整个测试区域。
紧随其后,一道充满期待的指令下达:“下一步,恒星压缩测试!”
远处,
一颗被地球文明工程舰队,以特殊力场精准包裹的小型恒星。
正被缓缓地推向那扇虚空之门。
在进入力场精确控制的区域后,这颗原本炽热的恒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缩小”。
其体积肉眼可见地急剧收缩,光芒却越发凝实。
最终,这颗小型恒星被极致压缩至仅有十万公里大小。
其内部的物质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随着体积的急剧缩小,恒星内部蕴含的能量。
也因此变得越发狂暴,其表面偶尔闪烁着不稳定但却强大的光晕。
“虚空之门,开启!”
随着指令再次下达,小型恒星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瞬间没入那道扭曲的维度裂缝之中。
很快,那颗被压缩的恒星便在众人屏息凝视中。
从裂缝的另一端骤然跃迁而出,重新出现在黑暗之海的另一片虚无中。
然而,当监测系统精准报告出恒星的落点坐标后。
现场的科研官们,包括卡尔在内,都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跃迁距离被压制了。”
一名负责数据监测的科研官,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向指挥中心报告道。
“只传送出了一千多万光年左右的距离。”
“仅仅只达到了预设传送距离的十分之一。”
最终的评估,宣告了此次实验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