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了解民间的真实舆情,嬴骜对嬴政的奏折里面说道,为了及时知道百姓对科举的看法,不动用黑冰台的情况下,可以另外暗中设立几处“闻风馆”,专门收集各地对科举制的看法和反馈。
只要发现有豪强干预选拔、考官徇私舞弊的行为,立刻上报咸阳。
还可以挑选刑徒中,已经口齿伶俐、识字明理,改过自新的人,装扮成游学之士,潜入乡野间传播新政的要义,让百姓知晓朝廷求贤若渴的诚意,让天下人知晓寒门亦有晋升之路。
他知道,只有让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才能打破世家大族对“贤能”话语权的垄断。
正如,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咸阳宫外,积雪融化,春水渐涨,新柳抽出嫩芽,柳絮轻拂宫墙,带来一丝春意。嬴骜站在廊下,望着宫门前来往的宫人,回想到之前收到的关于科考的奏报,脸上的忧虑稍减。两年了,事情总算有了回报。
这两年来,他不仅将自己新录的《策问辑要》匿名刊行天下,鼓励民间私塾学习。他还请自家亲爹要求试点县每季度上报吏治得失,表现优异者提升,庸碌无能者罢免,让新政的效果切实体现在实际成绩上。
民间舆论逐渐转变,豪族闭门议事,声势不再如前。嬴骜深知,若制度能自行运行,变革便不可逆转。
嬴政对此欣慰不已,亲自书写“才者居之”四个大字,悬挂于政事堂,昭示天下任贤不任亲。
春雷隐隐,冻土开裂,万象更新。
还记得当时有彗星出现在天汉,术士妄言“客星犯帝座”,嬴政冷笑一声,他哪里不知道这是世家大族针对他儿子的一步棋。
于是嬴政也不惯着这群世家大族的人,直接召太史令当庭辩论,命博士引用《春秋》中关于星变之言驳斥预言,阐明“天象无常,唯人事可凭”的道理。
于是取消了禳星之祭,专门让博士讲习天文历算,教化百姓破除迷信。他还派使者巡视各郡,记录彗星的轨迹和时间,汇编成《天文实录》颁布天下,让百姓知晓灾异与政乱无关。
随后,嬴骜趁机跟他爹写了一个奏折,内容大概是:治国在于安民,不在祭祀;贤才在于实务,不在卜筮。从此,从商朝开始的兴盛,到周朝达到巅峰的预言之风,总算逐渐衰落,实学之风兴盛。
彗星向西离去,民心逐渐安定。
春耕时节,嬴政派遣十位使者出关,持节巡视,专门检查河渠兴修、仓廪充实情况。
每到一处,必定召来县吏询问民情,核实账籍,检验工程进度。对懒散无为者立刻罢免,对勤勉能干者越级提拔。百姓奔走相告,称“秦王耳目通于野”。。。。。。
秦朝的第一次秋闱放榜,就只选择了30人的新科试吏,让他们戴着星章赴任栎阳,雍城两地。因为嬴骜也要试试,看效果如何。
清晨,广袤的田野间,黄牛拉着犁耕作,孩童的读书声与锄声交织在一起。随着袅袅的炊烟,飘向了远方。
这天,星象师在观星台夜观天象的时候,就看见紫微垣明亮如玉,于是召博士在东阁商议。紫微光明,主圣臣贤,正契合新政的象征。
星象师翻阅典籍,感叹道:“天示迹象,人当应对。今年彗星扫过银河,但农安政清,非天佑,实乃上下齐心、重视实际之效。”
百姓知道自家的秦王是个重视实际的人,加上科举制的实行。自家的孩子,并不一定要在战场上搏命才能有未来,于是都在田里努力干活,让自家孩子将来能够学文习武,总能有一个出路。
嬴骜知道水利工程对粮食的重要性。于是他跟自家亲爹聊天的时候,说道。“爹,听说,郑国渠修成后,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
“确实如此。怎么,你有什么想法了。”
嬴政太知道自家儿子的脾气了,肯定又是有什么想法了。
“我觉得,大力发展水利,引河水灌溉百万亩田地,肯定能让粮食产量更高,毕竟,从蜀地运粮,总能有损耗。”
嬴政思考了一下,这几年,通过自家儿子提出的用生意薅空他国的国库,确实让自家国库丰收了不少。
哪怕是修堤筑渠,日夜不停地干。而且就算是十万民工分布在河岸边,官府提供粮食,也不会让国库损失多少,于是说道。“那你跟李斯一起,拟一个章程给我吧。”
于是嬴骜就兴冲冲的跑去找李斯,商讨起来怎么安排。
等嬴政同意了以后,李斯就安排人一手处理这个事情。老百姓听到,如果参加这件事,不仅包吃包住还给钱,不影响自己的其他事情,就兴冲冲的报名去了。
毕竟,能给家里省粮食,还能赚钱的事情,谁不干啊。况且嬴骜给的待遇还丰厚的不行,所以大家也就都不觉得辛苦,工程进展很快。
嬴骜派御史巡视监督,奖励勤劳的,惩罚懒惰的,还说渠修好了,他亲自去给奖励。在这种政策的积极激励下,百姓的动力就更足了。
很快,只要河水流到的地方,旱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连年丰收,粮价也就很便宜。
为了保证河流的正常,他还请嬴政专门设立了水衡都尉,专门负责灌溉,并且让水利能力强的人,特意编写了《渠谱》分发到各地,供后人学习。
而后百姓就流传了一句话,说“秦王治水如神,千里沃野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嬴政对自己儿子的能力满意不已。
可是嬴骜并不居功,他觉得他再活一世,为的不过让人能活的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