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那传说中的妇联板报。
板报就和广播,报纸等一样,是单位宣传口之一,但凡是个正规单位,在进出单位最显眼的地方,总会有这么一块地方设置板报。
就不说单位了,不少家属院里也都会有一块板报。
李同光退休前,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检察院,都见惯了类似的板报。
还以为无非就是一些常规的妇联最新政策通报。
没想到,上头的内容却出乎他的意料。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上面的画像。
姜琴只在第一次画板报的时候,因为天气缘故用上了油彩,之后为了避免麻烦,还是用回了正常的粉笔。
粉笔画出来的颜色自然不如油彩那样鲜艳夺目,也并不持久。
如今过了一周多,粉笔画颜色已经暗淡许多,有好几处都有明显的被水流划过的痕迹,破坏了画像的完整性。
但依然不妨碍画像栩栩如生。
“这板报上画的是养鸡场?”李同光问道。
俩干事正绞尽脑汁夸领导呢,乍一听到这话,还愣了一下。
还是边上的姜琴反应快。
“对!咱们岛上不久前才刚开办了一个养殖场,还在起步摸索阶段,用的工人也都是咱们家属院的军嫂。
后勤处主任和咱们妇联金主任商量后决定,每过一段时间,就在咱们板报上公示一下养殖场的情况,让大家监督,也能让关心养殖场的军嫂们安心。”
显然,现在这板报上,占据了左上角一大块区域的画像就是传说中的养殖场了。
这些年不管是板报还是绘本上的绘画,大体上都遵循“三突出”原则,又讲究“红光亮,高大全”的美学风格。
但眼前这块板报上的画像却另辟蹊径,没有涂满色,也没有突出劳动人物,反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养殖场的内部场景划分。
清晰明了。
设置了哪些部门,小鸡小鸭主要的活动场所有多大,饲料配比房有多大,工人的办公室在哪里,圈舍分布和大小,一目了然。
连李同光一个才刚上岛没多久的,就这么看上一眼,对这个养殖场目前的状况也都能了解得差不多了。
更何况是岛上其他军嫂了。
不管这么画是这个姜琴同志自己的想法,还是后勤处和妇联两个主任授意的,李同光都得承认,这个想法可太有意思了。
李同光在心里又赞叹了一声,才把眼神从画像转移到文字上。
然后瞬间就被上面几篇文章吸引了注意力。
别看李同光是法学教授,但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早年还写得一手好诗。
只是他不好显摆,所以很少在外人面前显露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前些年的风波中救了他。
话说回来,李同光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自然也能看出来,板报上这几篇文章的质量之高。
几篇文章篇幅都很短,最长的一篇也仅有六七百字,但用词之精炼,描写之生动,叫李同光都心下一动,忍不住问道:“请问这几篇文章是何人所写?这位先生还在岛上吗?要是方便的话,我能都与这位先生交流一二?”
他话音刚落,其中一个干事就忍不住“噗”的一声笑了出来。
直把李同光笑得一脸茫然。
再看面前的姜琴同志,明显有些不好意思。
李同光心里升起一个猜想。
但看看姜琴的年纪,他又难免心里犹豫。
哪怕理智告诉他,所谓英雄出少年,更何况,写文章这种事向来更讲究天赋,有时候,灵光一现写出来的东西,可比仔细琢磨推敲后写出来的东西,要有灵气得多。
但长久以来的见闻和思维模式还是让他很难相信,这样一个看着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竟然能写出这么有灵气的文章来。
就在他脑子里左右搏击的时候,另一个稍微年长一些的干事拿胳膊肘怼了怼身边忍不住笑出声的同事,正色介绍道:“不瞒您说,这整个板报都是由小姜同志一手操办,所以不管是上头的画像,还是文章,作者都只有一个,就是小姜同志!”
果然!
听到这话,李同光心里丝毫升不起什么“怀疑嫉妒”的负面情绪,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笃定感。
当然了,他都这把年纪了,说不好听一点,一只脚都进棺材了,要是还能因为几篇文章,就对一个年纪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女同志产生嫉妒心理,那他这大半辈子才算是白活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李同光一面这样慨叹着,一面也难以自抑对姜琴的欣赏。
“姜琴同志有没有作品集?要是方便的话,我在岛上做普法讲座的期间,能否和同志交流一二?”
说到这里,李同光还顿了一下。
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想说闲话的人,可不会因为他年纪大,就善心大发放过他。
更有可能因为他年纪大,传的闲话更难听。
瓜田李下,李同光还不至于清高到,这把年纪还相信什么“清者自清”的话。
他看向两个妇联干事:“要是可以,我们就在妇联办公室交流如何?”
意在询问她们这样做是否可行。
俩干事哪里还管得了什么交不交流的,只注意到了李教授的前半句话。
他说“他在岛上做普法讲座期间”!!!
这不就是答应了妇联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