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你说。”
“就是之前我在倪海厦老师那学了隔姜艾灸,觉得这个非常好。但是后来我又听很多人说,艾灸也会有弊端,我也不懂哪个对,还请师父您帮我解惑。”
“这个呀,依然没有对错,艾灸固然很好,也对身体有益,但需要看具体情况与操作。任何单一一物,一旦过度,或者在不合适的情况下用,都会由好转坏,由利转弊。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刺激特定穴位或经络,利用热力和药效调节人体机能。
其好处涵盖多个方面,但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合理使用。
核心好处有;
一,温经散寒;
改善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痛经,胃寒腹泻等,尤其适合体质虚寒,(如手脚冰凉,怕冷)的人群。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气脉疏通开,手脚就不冰凉了,反而开始温热,也不怕冷热啦。】
二,增强免疫力;刺激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感冒频率,适合亚健康或易疲劳者。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气脉疏通开,免疫系统会增强,正炁回升,不容易感冒。心气回来后,精气神回升,也不容易疲劳。】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表现为生理、心理或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
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指人体虽未达到疾病标准,但已出现功能减退或失调的综合症状群,如慢性疲劳、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
主要表现?;
生理症状?:持续疲劳、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头痛、胸闷、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不适。??xing功能减退或月经失调。?
心理症状?:情绪波动(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社会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社交恐惧或行为偏激。??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心气回升,气脉展开,正炁或叫(正气)。也就是免疫系统开始不断回升,增强,精气神恢复。会得到改善,不失眠,做梦啥也不怕,不会因怪梦丢失元气,精气。情绪非常稳定,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开始恢复,不焦虑,不抑郁。不紧张人际关系,大方,开朗,活泼。其实不适,会随着身体逐渐回调有着明显改善。】
三,活血化瘀;
缓解气滞血瘀问题,如跌打损伤后的肿胀,痛经血块,肩颈僵硬等。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虽身受,心却不受。可配合中医药理等加速身体恢复,不要固化在自己修心体质强这一特点上,有很多药会催发身体恢复速度。没有事儿时候要修个健康身心,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事儿时候,不要固化自己觉得自己如何去硬扛。医的作用在于调理身体能量,加速人类身体恢复。不可偏执因修行狂妄自大。你见师父说话狂,只在修心这点狂,要是有个老太太会我不会的,我一样嘻嘻哈哈的,请教几句。记住,再过轻狂,心中亦有谦。】
四,调理脾胃;
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能改善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症状。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吃啥啥香,没啥食欲不振的。但是吃坏了肚子一样拉稀,只是不难受。】
五,缓解疼痛;
对慢性腰痛,关节炎,偏头痛等有一定镇痛效果,尤其适合寒性疼痛(遇冷加重)。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免疫系统会得到改善,有助于缓解,以及有些东西的恢复。】
六,调节内分泌;
对月经不调,宫寒不孕,更年期综合症等有辅助调理作用。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体内正炁逐渐恢复,有着温养作用,并调节更年期心境对自身造成影响,达到平心静气,安神,疏通经络等作用等等。】
七,促进代谢;
局部艾灸(如腹部)可能帮助减少水肿。
【修心,一般心境提升后,正炁逐渐恢复,(西医叫;免疫功能、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机制)。会有一定帮助。】
艾灸整体适合人群;
阳虚,体寒,疲劳,失眠,等等。(气血虚弱者需要注意使用)。
反向存在;
一,体内燥热(上火);
长期或过量艾灸可能导致阳气过盛,出现口干,口苦,便秘,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尤其不适合阴虚火旺体质。
二,皮肤损伤;
操作不当(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导致烫伤,红肿,水疱,甚至皮肤溃烂。(部分人对艾灸过敏,可能引发湿疹,皮炎等皮肤问题。
三,加重出血倾向;
艾灸有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月经量,或加重出血性疾病。
四,影响睡眠;
长期艾灸可能打破阴阳平衡,导致阳气过盛,引发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五,呼吸系统刺激;
艾灸烟雾可能刺激呼吸道,长期吸入可能诱发咽炎,支气管炎等。
六,特殊人群风险;
孕妇;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损伤对温度不敏感,易烫伤且伤口难愈合。
高血压患者;艾灸可能引起高血压波动。
艾灸起源于古代,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古人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力和药性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驱寒祛湿的效果,并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形成系统理论,延续至今。
【修心练气亦可有温养疏通作用,只要修对了就能。】
原始社会的火疗实践;早期人类发现火能驱寒、缓解疼痛,逐渐将烧热的石块、树枝等用于局部热敷,形成灸法雏形。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砭石,被认为是早期医疗工具,可能与灸法相关。
艾草的应用与定型;商周时期,古人尝试用不同植物进行灸疗,最终发现艾草易燃、热力温和且含挥发油等药用成分,尤其适合长时间熏灼。《诗经》《离骚》中均有艾草入药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艾灸逐渐成为主流疗法。
火种起源:原始社会的用火实践(旧石器时代)?
人类掌握用火技术后(约170万年前),发现火不仅能御寒取暖,还能缓解身体疼痛。早期人们可能偶然用燃烧的草木灰烬熏烤伤口,发现其疗愈效果,由此萌发“灸”的雏形。“灸”字本身由“久”与“火”组成,暗示“长久用火治病”的核心含义?。
材料选择:艾草的特殊性被发掘?;古人长期尝试多种可燃物(如木屑、草根)后,最终聚焦于艾草:
易燃特性?:艾叶纤维柔软,易于搓揉成绒,且燃烧持久、温度稳定?。
引火方式?:除钻木取火外,古人用冰块磨成凸透镜(称为“冰台”),聚焦阳光点燃艾绒,故艾草又名冰台。
药效验证?:对比其他植物,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性对驱寒、止痛效果更显着,逐渐成为专用灸材?。
先秦至秦汉的理论雏形?;
《黄帝内经》明确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奠定艾灸在中医体系的地位?。
理论发展与鼎盛:汉唐至明清的体系化?;
汉晋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阴证宜灸,强化艾灸对虚寒证的针对性?。
隋唐时期?:艾灸成为宫廷医疗重要手段,《千金方》《外台秘要》系统收录灸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
宋元明清?:宋代设立针灸专科,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规范穴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艾草药性,推动艾灸普及?。
清代因道光皇帝禁令(认为针灸需裸露身体有伤大雅),针灸没落,但艾灸仍在民间传承?。
【有情提示;学医者不要固化自己在任何形式上,正如人参杀人无过,砒霜救人无功的荒唐思想。任何手段都有利弊在其中。也不能固化于针灸针剂药方的层面上。应结合实际应对。
修心调理了情志,影响了五脏,疏通了经络,恢复了精气,依然也是药,也是方。
说的再好,会的再多,应以实际为主。医者仁心,仁心才是医者之根本。会再多针法药理,也得知道,有一补必有一损,有一升必有一弱之理。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乃至古往先贤所留之经验,借鉴后,找出最合适且有效之方案,帮助病人恢复身体的同时,也要注意病人在日常中,身心利害规律加以引导。
药无万般好,合适为妙。针无万般对,理气为益。
打铁还需自身硬,应以恢复免疫功能、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机制为主要任务,其余习得之后应对应根本作用,学医为救治,莫要因固化在眼下而忘记思考因果关系。
能知因果,知病来源,你才能有效的处理掉病的二次发生。当然,这也得看医者与病人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