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瑶和欧阳寒回到别墅时,阳光已经斜斜地洒在庭院的石板路上,树影斑驳,时间刚好是下午四点半。她一进门就直奔厨房,脚步轻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今天多做几道菜,汤也别少,明天中午还要加肉菜,重点是海鲜要上几道,再煮一锅羊肉药材汤,今晚和明天有贵客过来。”厨房里的几个阿姨正忙着摘菜,闻言纷纷抬头应声:“知道了,三少奶奶,您放心,明天的菜单我们心里有数了。”
交代完厨房的事,两人并肩走向书房。门一关,屋外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只剩下纸笔摩擦的沙沙声即将响起。陈梦瑶从手机里调出之前拍的艺术联盟大楼内部照片,抽出一张白纸铺在桌上,拿起笔就开始勾画。
“一楼大厅咱们原本就打算做成展览厅,”她一边画一边说,“但得细分区域——这边放绘画区,那边是书法,中间留条主通道。手工编织单独一块,不管是毛线、竹编还是藤编,都归进去。雕塑区也不能少,木雕、石雕、金属雕刻得分开放,不然材料乱成一团可不行。还有剪纸,虽然小众,但也是非遗,必须给个位置。到时绘画书法的展览要有玻璃展柜,手工艺品编织品要有带挂钩的货架,雕塑作品则是要放在木制展示柜上面。”
她顿了顿,又在角落添了几笔:“前台接待设在入口右边,方便访客登记。左边打通一间房改成仓库,工具、布展器材全放那儿,钥匙由管理员统一管。”
欧阳寒站在她身后看着草图,点点头:“布局挺合理,动线也清晰,来参观的人不会迷路。”
“二楼的话,”陈梦瑶继续画,“财务室靠窗,采光好;管理人员办公室挨着它,方便对接。会长和副会长各一间,顾问也得有一间独立的,显得尊重。会议室放在中间,四个办公室围着它,开会走几步就到。茶水间嘛,就在走廊尽头,烧水泡茶都方便。”
“嗯,没问题。”欧阳寒摸了摸下巴,“不过三楼四楼的工作间,你说每种手工艺两个房间?”
“对,”她点头,“比如做专门做陶艺一间,里面容纳6-8人,共用设备但能分开创作。要是某个手艺特别多人,像刺绣或者漆器,那就再加一间。墙纸这些细节我不擅自决定,等他们自己提意见。”
说着,她翻过一页,在纸上唰唰地画了起来,边画边说:“你看啊,五楼这块儿我打算改成临时宿舍。房间是不大,但每间挤一挤能放下四张上下铺,六间房就是48个床位,基本够用。手艺人们中午干得累了,也能躺一会儿,恢复点精神。要是哪天人特别多,咱们再临时采购一批折叠床,随用随开,不占地方。”
欧阳寒凑过来瞄了一眼平面图,眉头一皱:“够用吗?我有点担心。你想想,以后要是办大型活动,外地来的匠人一来就是三四十号人,甚至更多,就这48个床位,根本不够塞牙缝的。而且别忘了,咱们艺术联盟自己也有不少人住得远,通勤太折腾,肯定也想留宿。这点床位,怕是要抢。”
陈梦瑶一听,立马点头:“哎,你说得对,我刚才光想着眼前,没往长远看。”她迅速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刷刷记下,“宿舍数量确实不够,得提前规划。这样,我回头让助理去附近转转,看看有没有空着的老居民楼或者小公寓,整栋租下来,统一管理。水电、保洁都安排好,还能配点生活用品,搞成咱们的‘匠人之家’,也算配套服务延伸一下。”
“这主意不错!”欧阳寒眼睛一亮,嘴角扬起来,“不然呢?人家大老远背着工具、扛着材料跑来,结果连个睡觉的地儿都没有,吃住都不踏实,下次谁还愿意来?咱得让人家觉得,来了就像回家一样。”
“没错,体验感很重要。”陈梦瑶一边说,一边翻到下一页,开始画六楼的布局,“那咱们接着看六楼——人一多,吃饭问题可不能马虎。我打算把三个小房间打通,做成一个大厨房,分区域:洗切区、烹饪区、清洁区,再配几个大灶台和电锅,大家轮流用,互不干扰。”
“厨房够大吗?”欧阳寒探头问,“要是十几个人同时做饭,会不会打起来?”
“所以才要分区啊!”陈梦瑶笑着解释,“不是让大家一起炒菜,而是提供场地和基础设备。比如有人要做地方特色小吃,可以提前申请使用灶台,其他人用微波炉、电磁炉这些小设备加热就行。我们再雇几个阿姨,负责日常清洁和食材采购还有做饭,省事。”
“有道理。”欧阳寒点点头。
她继续画:“然后是饭堂,两个房间打通,长条桌拼几排,再加些可移动的圆桌,吃饭的时候热闹点,吃完还能挪开搞个小分享会。剩下的那个房间,我想和外面的露天阳台打通,做成咖啡厅+茶水间。”
“哦?具体怎么弄?”欧阳寒来了兴趣。
“房间里放两台全自动咖啡机,再来几台饮水机,热水冷水都有。墙边靠个零食柜,放点泡面、饼干、饮料,随便自取。阳台上摆几张小圆桌,配上藤椅,再挂点小灯串,种些薄荷、迷迭香、绿萝什么的,清新又放松。匠人们做完活儿,端杯咖啡坐那儿吹吹风、聊聊天,说不定还能碰撞出新点子。”
“妙啊!”欧阳寒一拍桌子,“这不光是解决吃饭睡觉的问题,简直是搞了个创意社交空间。人一聚,灵感自然就来了。”
“对吧?”陈梦瑶眨眨眼,“咱们这儿不光是干活的地方,还得让人待得住、愿意待。氛围到了,事儿也就顺了。”
记完要点,陈梦瑶打开微信,在“手艺人联盟”群里发了条消息:
【各位老师好!跟大家汇报一个好消息——艺术联盟的大楼我们已经正式买下来了! 现在开始规划内部设计,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她紧接着上传了几张大楼内部的照片:空旷的大厅、整齐的房间、宽敞的走廊。
【目前计划是三楼和四楼作为大家的工作室,每种手工艺安排两个工作室,比如剪纸有两个房间,陶艺也有两个。如果某种手艺报名人数特别多,我们可以再增加。】
【现在想请大家告诉我:你们对自己工作室有什么具体需求?比如需要多大面积?要不要通风口?排水系统?电源接口?光线朝向?甚至墙纸颜色、储物柜样式都可以提!越细越好,我会统一整理进设计图里。】
消息刚发出去不到一分钟,群里就开始炸锅。
@苏阿姨(苏绣传承人):
【瑶瑶啊,太好了!我们苏绣最怕灰尘,工作室一定要密封好,最好有空气净化器的位置。另外灯光要柔和,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建议用暖黄光。】
@老李(木雕师傅):
【我这木屑飞得到处都是,必须要有强力排风扇!还有电锯、打磨机都要大功率插座,普通插头撑不住。地面最好贴防滑耐磨砖,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地板。】
@阿杰(现代陶艺青年):
【窑炉得单独一间房!高温危险,不能和其他人共用空间。而且得接天然气管道或者预留电窑位置,电力负荷要够。】
@王姐(草编艺人):
【我们材料都是天然植物,容易受潮,所以房间一定要干燥,最好有除湿机接口。墙面别刷漆,我就喜欢水泥原色,接地气。】
@张叔(铜雕匠人):
【熔铜车间必须在一楼或负一层,楼上承重受不了!而且要有消防喷淋系统,安全第一。】
@小林(剪纸新锐):
【我们这行占地小,但桌面要大,最好有可调节高度的工作台。窗户要大,自然光最好。至于墙……白色就行,干净清爽。】
@赵师傅(漆器大师):
【通风!通风!通风!重要的事说三遍!生漆味道大,不通风会中毒。建议每个工作室都有独立新风系统。】
一条条信息刷屏而来,陈梦瑶看得眼睛发亮,一边看一边快速记录在笔记本上,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欧阳寒凑过来看了一眼:“哇,这群人比你还专业。”
“那当然,”她笑着回,“他们是真正干活的人,不听他们的,设计出来就是纸上谈兵。”
她想了想,又在群里补充:
【感谢老师们提得这么详细!助理明天就会开始统计每位老师的工艺类型、人数、设备需求和特殊要求。请大家尽量把想法都说出来,我们现在是一张白纸,你们怎么画,它就怎么长。】
【另外,关于宿舍问题,目前五楼只能提供48个床位,可能不够用。我们正在考虑在附近租赁一栋楼作为配套住宿区,欢迎大家推荐合适房源,也可以提对宿舍的要求,比如是否需要独立卫浴、洗衣房、公共休息区等等。】
这下群更热闹了。
@刘哥(泥塑师傅):
【住宿要有热水澡!干完活一身泥,没热水谁受得了?】
@周姨(布艺拼贴):
【能不能有个小厨房?有时候赶工不想下楼吃饭,煮个面总行吧?】
@阿峰(金属焊接):
【隔音要做足!我那边电焊火花四溅,噪音大,别影响别人休息。】
陈梦瑶一条条看着,嘴角越扬越高。她把所有意见分类整理:通风类、电力类、排水类、空间尺寸类、安全消防类、生活配套类……每一项都标注清楚,准备明天交给设计师团队。
“看来这栋楼不只是展览和工作的地方,”她轻声说,“它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共同体。”
欧阳寒望着她认真的侧脸,笑着说:“你不是在建一座楼,你是在建一个家。”
她没回答,只是低头继续写着,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像春天的雨,温柔而坚定。
窗外,夕阳缓缓沉落,余晖照进书房,落在那张尚未完成的设计图上——线条纵横,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充满生机。而在这图纸背后,是一群人的梦想,正被一点点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