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夜,潇湘省委大院。
二号楼的灯亮着,直到深夜。
外界无人知晓,楼内此刻正进行一场仅限五人的闭门会议。与会人员包括省委书记赵建国、省委组织部部长许宏志、省发改委主任张廷山、省政府副秘书长周立德,以及——潇湘省制度改革研究小组联络秘书。
这是一场既不设会议记录,也未通过常委会流程的深度谈话。文件名叫“内部制度沟通协调会”,但实质意义远超一场普通通气。
赵建国坐在最中间,依旧是一身深灰色中山装,眉眼肃然,落座良久才缓缓开口:
“星城市制度试点这场仗,打到现在,各方算是沉了。”
“外部压力未除,但目前风头过去。我们不能再打消耗战了。”
“要做的,是聚拢力量,布好下一盘更大的棋。”
众人肃然。
他抬头看向许宏志:“宏志,组织系统目前关于李一凡同志的下一步安排,内部有无异议?”
许宏志顿了顿,开口道:
“原先的确有部分意见认为,星城市改革推进过快、形象过强、媒体曝光度过高,可能存在组织风险。”
“但大夏上层调研组肯定改革内容、内部报告未提质疑、财政部新一轮制度预算倾斜文件也没有回避星城市模式。”
“现在,内部共识已经基本统一——他是一位具备制度输出能力的干部,适合进入更高层级带动更广泛的改革协同。”
赵建国点头,又转向张廷山。
“廷山,你掌的是发改系统,最先接触制度,也最懂制度有没有根基。”
“你怎么看?他是不是时候脱离星城市这片舞台了?”
张廷山思索片刻,答道:
“书记,站在制度推进的角度,我认为是时候了。”
“星城市阶段性改革已初步完成,政企合作平台、干部组织信用机制、资金透明系统三条主线已建成闭环。”
“接下来再留他,只会将改革等同于个人,反倒不利于制度自循环。”
“而若调至更高层级,在全省复制机制、打通改革评估通道,反而能让制度从‘地方事件’上升为‘系统模型’。”
“而李一凡,也的确具备主导这种‘从模型到系统’的能力。”
赵建国微微点头,没说话。
他转向周立德:“立德,制度移植性评估能做吗?组织部、财政厅、纪委这三家愿意同步吗?”
周立德答得简洁:“只要省委一句话,三家立刻联动。”
“关键是,机制落地之后,谁来负责现场协调。”
赵建国缓缓道:
“我准备设立一个‘省委制度治理转化办公室’,属副省级机构,挂在省政研室与省委改革办联合主导之下。”
“初步安排李一凡负责制度成果总结、机制标准化制定、区域性移植评估。”
“这个岗位不上常委,也不分管财政,但实际握有制度模型话语权。是退,也是进。”
“看起来是从星城市调离,实则是将制度从‘一城之策’,升格为‘全省之策’。”
“而组织系统也好有说法——不是给他升,而是给他任务。”
几人闻言,面面相觑。
许宏志皱眉:“书记,这样安排虽好,但会不会被外界解读为‘削权’?”
“星城市是他的舞台,突然抽身,再去做制度研究,会不会被唐志衡拿来做文章?”
赵建国沉声道:
“我们要的,不是李一凡个人的‘英雄光环’,而是制度模型的‘系统辐射力’。”
“唐志衡要搞舆论、搞质疑,那就让他搞。”
“只要我们把组织体系建起来,唐系就永远是孤岛。”
“他们以为是政争,其实我们早就把棋盘搬去了制度层面。”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风透入,带着些许凉意。
“今晚把意见定下,明天组织部内部就出评估预案。”
“改革已经不能再停在星城市了。”
“李一凡,不能再困在一个城市。”
“他要上台阶了。”
—
第二天,省委组织部内部文件编号“潇组字〔2016〕42号”进入机要通道。
文件标题为:
“关于拟设立制度治理转化办公室的初步构想与人事建议汇报”
文件未公开,但内容中已有明确措辞:
“建议由省委副书记李一凡同志牵头主持转化办公室初期筹备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制度归档、流程整合、跨地区试点导入机制研判等,组织部配合开展干部轮动机制建模。”
—
星城市,市委九楼。
李一凡收到许宏志打来的电话,没有意外。
只是平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望着桌上堆满的制度图纸。
他说:
“我知道了。”
“我这边会同步推进制度文档标准化。”
“但有一点,我想请组织部提醒赵书记——如果我离开星城市,希望我留下的不只是‘一套制度’,而是‘一群人’。”
“制度靠文件存档,但靠人来传。”
电话那头,许宏志沉声道:
“放心,我们动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根。”
“你的根,已经长在这片土地上了。”
—
李一凡挂断电话,望着窗外渐起的星光,深吸一口气。
这一刻,他意识到——
真正的改革,不是做成,而是能走开的时候,它还会继续运转。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