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了十三家米行,所得之物都在清单明细上。
赵承德只是看了最后一页的总结,便两眼瞪圆,有些难以置信,谁知道这个数字,会这么夸张呢。
“总共抄家所得粮食一百五十万石,银九十三万两,各项丝绸布匹等物资十六车……”
“这些米行,如此富硕?”
赵承德惊讶的指着清单,两眼放光。
朝廷给他们下拨的赈灾款项,估计也就这么多,了不起就是一百万石粮食,而现在抄了这十三家米行后,竟然直接得到了如此数量的粮食,赈灾物资,已经有了啊。
另外修缮河堤的钱,这下也有了。
仅仅是抄家了十三家米行啊!
赵承德的震惊,都在林策的预料之中,不过他也没有想到这些米行竟会如此富有,果然商贾的富硕,要比想象中更加丰厚,当然,这些商贾都是宁淮商会的,也就是崔家的产业。
由此可以推测,崔家究竟有多富!
林策觉得自己要抄家的对象并非是这些民间的商贾,真正应该抄家的,是崔家。
听王元庆分析,南直隶因为水患发生,有不少贼寇占据山头。
这些贼寇背后,少不了有崔家支持。
这是否意味着,崔家借着这场水患,正在大发横财,他们收割百姓,用于自身,然后还假模假样的弄点稀粥来赈济灾民,博得一个好名声。
这是什么好处都让他们占了啊。
米行明面上收割,贼寇暗地里收割,然后崔家还要流芳百世博得好名声,一箭三雕,仅是在一场水患发生时达成。
如此可怕的手段,难怪连皇帝都要敬他们三分。
即便想要出手对付,都只能依托林策来完成。
这里面的水,果然很深。
“小林大人,你打算怎么做?”赵承德深吸口气问道,他隐隐感觉林策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赵大人得到了这些东西,你会怎么做?”
林策并不着急回答,反而看向赵承德,颇有深意的问了起来。
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赵承德这位工部侍郎,想的是求稳,所以他给出的意见很官方。
“那当然是用这些物资去赈灾。”
“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足够让南直隶的百姓渡过这次难关了,再加上九十多万两银子,也足够修缮河堤,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需要朝廷的支援。”
“若是陛下知道这件事,他不但不会怪罪我们先斩后奏抄了十三家米行,反而还会下令嘉奖。”
“小林大人,你这次算是歪打正着,大赚了!”
赵承德笑呵呵的说道,有了这份功绩,估计自己跟着林策也能沾沾光,自己这个工部侍郎的头衔,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成为工部尚书了。
虽然皇帝从不明说,但是百官都有心理感应。
这位皇帝可是抠门的很,他并不想让国库出资赈济灾民,但事情到头,不得不发罢了。
林策现在解决了皇帝的难题,自然有赏赐。
“嘻嘻,看来这次少爷又要立功咯。”梨儿笑嘻嘻的说道,她就喜欢听她家少爷立功的消息。
或许林怀瑞丢了相位,但是林策能够一步步的拿回来呢?
林策面不改色,看着赵承德摇头。
“赵大人,你说的都是下策。”
“哦?难道小林大人你还有什么上策?愿闻其详。”赵承德一脸疑惑,他的这个建议中规中矩,已经算是上策了,怎么林策还有别的办法?
果然,只见林策小声的说道:“你想不想发财?”
读书人急迫脑袋进入朝廷,无非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官已经当上了,发财却很难。
赵承德下意识的点了点头,但是还不懂林策为何要这样问。
“既然赵大人也有这个想法,那我就直说了,我不打算用这批物资赈灾,也没打算用那些银两修缮河堤。”
林策眼中闪过一抹光,但是赵承德却急匆匆的打断他。
“你不会是想全都贪了吧?”
“小林大人,如果这件事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你即便是贪了也无所谓,可是这件事情不光是我,就连户部的江明山都知道你抄了十三家米行,你怎么隐瞒?”
“即便是要贪,那也只能贪一部分,你要是全都拿了,那不是找死吗?”
赵承德心中惶恐,林策一向都这么大胆的吗?
“谁说我要贪了?”
“这笔钱这批粮食,我一个子,一粒米都不贪,但是我却能用这批物资狠狠的赚一笔!”
林策嘴角勾起,当即便叫来了王虎。
“去,将所有抄家所得,安置在鹅城,告诉张天宝,我的这批物资让他给我看好了,少了半粒米,我都拿他是问。”
“等到我需要时,让他派遣人手送到我处来即可,这件事情若是办好了,我保他升官发财。”
林策交代完毕,王虎也不多问,直接就让人去鹅城送信,顺便将所有物资都送到鹅城。
本来就很疑惑的赵承德,现在更是摸不着头脑了。
“小林大人,你这是意欲何为?”
“等我们到了灾区,你就知道了。”
林策并不解释。
只是他心中,已经有了盘算。
小小的一个鹅城,甚至还不是受灾严重的城池,便已经出现了粮价暴涨的现象,那若是其余地方呢?
那估计一粒米,真的等于一粒金了。
在这种情况下,往外出售粮食的大户,一定是崔家!
既然要赚钱,那就从崔家手中赚!
打定主意,一行人浩浩荡荡,继续朝着南直隶的受灾灾区赶去,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南直隶汴京河区段的大城,洛阳!
……
洛阳,崔家书院。
不少读书人汇聚于此,在书院门口,还有崔家的子弟正在施粥,白花花的馒头发放给那些因为灾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顿的读书人。
“还是崔家好啊,每年发大水,都是崔家在赈济灾民。”
“朝廷不也会赈灾吗?”
“朝廷?哼,那些官员即便是带来了赈灾的银钱粮食,那也要克扣大半,最终到了我们手中的,不足五分之一!”
“这也叫做赈灾?”
“若是没有崔家,我们早就死了!”
“朝廷无道啊,还不如崔家……”
这些读书人议论着,喝着崔家的粥,吃着崔家的馒头,甚至还有咸菜下咽,反而不像是受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