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闹市,日色黯淡。
李若被粗暴地拖拽至街头,浑身赤裸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缩。
两旁凶神恶煞的大汉手持长鞭,狞笑间,鞭影如毒蛇般狠狠抽在他身上。
每一鞭落下,都迸溅出滚烫的鲜血,最终挥舞了一千鞭的剧痛,让李若早已痛得意识模糊,遍体鳞伤的躯体几近残破。
然而,这惨绝人寰的折磨还远未结束。
在靳玉的示意下,寒光凛凛的利刃挥出,李若的四肢瞬间被斩断。
失去四肢的他,如离水之鱼,在血泊中痛苦蠕动。
终于,靳玉缓步上前,手中长剑闪过一道森冷的光,李若的头颅滚落,这位大宋帝国的皇帝,在位不到三个月,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大宋帝国的寿命。
李若的死,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
他的宠臣们无一幸免,李青刚登上高位,还没有享受权利带来的快乐,便被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在长安城的宋部族人也遭遇了疯狂的报复,大批族人被逮捕,曾经称霸北蛮西部、入主关中、建立大宋帝国的李氏家族,也就这样,在自己人的操盘下覆灭了,覆灭的可以说是十分的喜剧。
洛阳城。
这个消息传到洛阳城,卜成难掩兴奋之色。
曾经庞大的大宋帝国分崩离析,分裂出三大势力。
其中,齐万敌势力最为庞大,而他卜成则是第二大势力。
卜成麾下的军队精锐无比,不少驻扎洛阳的宋部子弟们,得到自己的皇帝被杀,惨遭靳部的屠戮红藕,对于他们而言,想活下去,只能效忠于卜成。
而卜成立马高举义旗,大声声讨齐万敌,自称‘大宋帝国大将军’对外宣称要为故主李若报仇雪恨。
然而,他的军队却始终未向关中迈出半步,不过是一场虚张声势的表演罢了。
这个表演一方面是要告诉众人,自己是大宋帝国的继承人,之前大宋帝国的子民们,要来投靠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是安抚之前隶属于宋部的士兵。
这些士兵,在自己这里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如果不安抚他们,如果不表态一下,这些人,生成了乱子,对于他而言,打击是很大的。
同时卜成也明白,自己需要为自己谋划一下,未来的出路了……
虽然现在齐万敌的势力规模最为庞大,但是三大势力中,最强的则是他卜成,因为他占据的地方是中原,天下大乱后,群雄必争的‘豫州’之地。
占据着豫州,就代表着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而与此同时,巴蜀地区的成前在得知消息后,则立马下令迅速关闭了通往北方的所有关口。
紧接着,他昭告天下,与大宋帝国彻底割裂,同时他自立为王,自称为‘巴蜀王’,当然本来他是想称帝的,但是下面的人,认为他,称王就可以了,称帝是要成为敌人的靶子,也会成为大周帝国的目标。
而成前也是思考了一下,想了想,大宋帝国的结局,最后他称了个王。
邺城。
段豪将大本营从平城迁至邺城,这一决策是他因为势力的扩大而做出来的改变。
平城地处边陲,而他如今已坐拥冀、幽、平三州,势力如日中天,而且段豪十分明白,自己并不可能在这里偏安一隅的活着,要想活下去,只有对外扩张。
如此之下,段豪要想扩张,那么必须要把自己的大本营往中原地区靠拢,而其邺城则就是最佳的选择。
一方面邺城处于中原地区,另一方面,处在异族叛军对抗的前沿。
如此之下将根基往前推移,方能更好地抵御外敌、掌控局势。
于是,段豪则就把大本营搬迁到了邺城,而邺城则就成了他新的战略据点。
此刻,段豪伫立在邺城的府邸中,手中紧握着来自建康的文书。
文书上字迹清晰,透露着重大讯息:‘叛军内部祸起萧墙,自相残杀,局势动荡不安。’
‘朝廷迫切希望段豪能迅速集结兵力,挥师讨伐叛军,收复洛阳,拯救危局。’
为了激励段豪全力以赴,朝廷不仅言辞恳切,还在明面上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封段豪为辽王,都督平、幽、冀三州诸军事。
这一封赏,意义非凡。自大周帝国建立以来,段豪是首位获封异姓王的人物,堪称开天辟地头一遭。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封地竟位于帝国核心区域,足见朝廷对他的倚重与期许,同时也暗藏着几分无奈与妥协。
其实对于建康朝廷而言,面对叛军此时内乱,他们正是北伐的好机会,若是可以的话,能收复失地,中兴大周帝国。
但是建康朝廷面对这种局势,却是有心无力,因为建康朝廷建立至今,欧阳通还没有完成对于南方的统战工作……
自从杨乂和杨雄死后,南方的世家大族,就逐渐的做大,而在南方的另外两个封王,会稽王,豫章王,在之前的战争中,为了能筹备更多的兵力,财力,对于世家大族,那是大幅度的放权。
如此之下,此时的南方世家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面对北伐,这些人想的则是,北方战争,关我们南方什么事情?
凭什么你们北方打仗,我们出钱,出兵呢?
其次再加上欧阳通之前对于世家大族的自治政策,从而导致了,统战工作十分难做,面对这种好机会,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当然这也是李黎劝说杨豹,组建自己军队的核心意义。
李黎一眼就看出来了大周帝国的南方政局,他知道,眼前的大周帝国,防守尚可以,但是若是面对北伐的好机会,大周帝国,势必无法完成北伐的统战。
所以为了应付这个时机,那么必须要组建出来一个属于朝廷自己的军队。
而现在这个时机来了,但是征北军虽然建立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实杨豹则是想出征了,但是李黎劝阻了。
因为李黎看清了,征北军虽然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内核不稳,若败了,那么大周帝国就再也没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