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
太后见状,心中更加不悦,她直接说道:“琳儿的位份,也该恢复了。宫中的贵妃位一直空缺着,这实在是不合适。”
杨相听了太后的话,心中虽然有些惊讶,但他不敢多说什么,只是继续垂着头,等待太后的进一步指示。
太后似乎也不需要杨相回答,仍旧自顾自地说:映日要及笈了,及笈之后,就要择婿了,杨琳的位份上来,映日的择婿又多了一份筹码。杨相作为外祖,好好帮我的长孙女物色一个好后生,哀家想看到曾外外呢!”
“太后鸿福齐天,定有这么一天!杨相又是拱手。
如今这后宫啊,哀家可说不上话,全凭皇后作主,不晓得皇后会给哀家的这些孙女,找些什么人家,切不可草率行事,皇家的公主,可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有太后老人家在,公主们定会觅得好去处。”杨相只好顺着太后的话说。
太子雨墨才七岁,杨相是朝廷的老臣,历经两代帝王,可要全心辅佐雨墨,皇帝出征在外,切不可让权臣乱了朝纲,更不可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
杨相擦了擦额头的汗,拱了拱手说:微臣谨记太后教诲。
杨相退出后,站在宫殿的甬道上踌躇了一会儿,然后大步走出皇宫。
太后又约了户部的陈尚书觐见,陈尚书是英妃的母族,也是一位老臣,陈尚书管理户部,虽说没有大的功绩,但也没有纰漏,特别是在举世攻齐的时候,也是勉励维持,算得上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
太后如法炮制,赞扬了英妃的贤德,表达了对陈尚书所做贡献的谢意,顺便问便讯了一下陈尚书及其儿子们的后院之事。
当得知陈太后的儿子们都只纳了一房妾室后,就善意地提醒,绵延子嗣是家族的大事,尚书大人还是不要过分约束子女们才好。
对于太后频繁召见老臣的举动,很快传到了付嫣然的耳中。
付嫣然的手不自觉地轻敲檀木雕花椅的扶手,轻斥了一声:“权臣,后院,后宫干政,老太婆可管得真宽了。”
这时,夏荷端着一个精致的青花瓷盅过来:“娘娘,张嬷嬷用新法熬制的燕窝粥,说请您尝尝!”
付嫣然接过夏荷递过来的燕窝粥,轻轻抿了一口,在嘴里回味了一下,点了点头说:“嗯,真的很好喝,一点腥味都没有。”
付嫣然怀孕后,突然对各种味道特别敏感,特别是腥味,一闻就想吐,张嬷嬷每天琢磨着食谱,如何让娘娘吃的开心。
夏荷说:张嬷嬷说,她熬制燕窝羹的时候,加入了红枣、枸杞、糖霜和牛奶,用的隔水炖的。
付嫣然眉头舒展:嗯,赏张嬷嬷,此法快去告诉清太妃和肖太妃,让他们的厨子也学学。”
“是什么好法子要告诉哀家 啊?”
正说着,门外传来肖太妃洪亮的声音。
一会儿,宫女们的请安声响起:“请清太妃安,请肖太妃安!”
付嫣然从座位上起来,两位太妃已经进来了,付嫣然正欲见礼,清太妃连忙扶住了她:“唉哟,我的皇后娘娘,您别折煞老身了,瞧着身子这么重,见什么礼啊,我们不羁这个。”
“两位母妃是长辈,嫣然理应如此的。”
“嫣然还是皇后娘娘呢,是不是要老身见礼啊?”清太妃嗔怪道。
“刚才,张嬷嬷熬了燕窝粥来,儿臣喝着,觉得味道很好,一点腥味也没有,正想着把方子给两位母妃送去呢!”
“唉哟,瞧我们的皇后娘娘,连吃口燕窝都想着咱们。这么孝顺的闺女,不知道就怎么入不了那位的法眼。”
“儿臣出自边关,乃是一个粗鄙之人,行事不免粗鲁了点,自然入不了法眼。”
“天下如果都是娘娘这样的粗鄙之人,那我们的大齐国就不用皇上亲征了,早就四海升平了。”
“好啦,两位母妃就不要给儿臣戴高帽了,不知道母妃寻儿臣何事?”
“娘娘临产,我们两个婆子来看看娘娘还需要什么,我们也好准备着,特别防着有人作妖,趁着娘娘最脆弱的时候,整些幺蛾子,我们在一起谋划谋划,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谢谢两位母妃了。”付嫣然屈了屈身子,两位太妃是真心帮着付嫣然的,付嫣然也不矫情,把自己的计划挑能说的都提前告诉了两位太妃,两位太妃又完善了一下计划,然后才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