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浚兰走上前一步。
弓着身子说道:陛下,乾清宫内虽已洒扫,但还需要去去晦气。依臣看来,不如停放10天。毕竟慈禧妖后和小皇帝在这里召见过群臣。”
“臣请陛下移驾乾清宫左边的养心殿,清末代皇帝栽淳年幼,没在养心殿待过。”
石镇清轻轻点了点头。
“前面带路吧,朕就在养心殿接受群臣朝拜。”
萧浚兰答应一声。
赶快命李莲英在前面带路。
养心殿距离乾清宫不远。
经过月华门,穿过养心殿的窄门。
石镇清见养心殿门头上面的满文已经被洗掉。虽然斑驳,但是看起来舒服了许多。
一行人来到了养心殿。
石镇清望着店内正中的一块牌匾怔怔出神。
匾额上面写着‘中正仁和’四个大字。
萧浚兰赶快解释道:“陛下,这原是雍正题的字,意思是公正无私,体恤百姓之意。可惜后代帝王早就忘光了。道光、咸丰治国无能,百姓流离失所,才至今日改朝换代的局面。”
邱云机接话道:“这中正之道,乾隆之后的皇帝们就没学会。所谓养心养性,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道德和遵从礼节。
“还要有圣人的才德,才能对外行王者之政,这是陛下都具备的。古往今来,能开创新朝并且坐稳江山的君王,都是接近于圣人的人,陛下就是。”
石镇清听着溢美之词,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个警醒。
他说道:“过誉了,朕崛起于广西平民之家。是因缘际会,才被百姓和士兵们拥戴上位。当年李自成费尽千辛万苦,才夺取明朝江山。但在京仅仅八十八天,就被赶出京师。咱们要防微杜渐,不要重蹈覆辙。”
殿内香烟袅袅,石镇清望了一眼散出香气的两座铜炉。
便大步向前,直奔殿中主位坐去。
石镇清正襟危坐。
邱云机和张遂谋带头,众文武一起跪倒。
文官和武官一左一右,队伍一直延伸到门口。
群臣一边叩头,一边三呼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该走的流程,石镇清自然要走一遍。
他接受朝拜后。
摆了摆手,说道:“众爱卿平身。”
望着着群臣起身后。
石镇清看着这些官员服饰各异。
心中想着这草台班子走向正轨,并非一朝一夕。
他看着群臣都在静静地等待他的训示。
石镇清首先开口说道:“天国草创,尚未完全统一。诸位爱卿对眼下的局势有何看法,都可说说。”
石镇清的眼光扫过每一个人身上。
萧浚兰首先出列说道:“陛下,而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陛下早日登基。以让群臣安心,让天下百姓安心。”
石镇清问道:“那何日登基为好?”
“臣和钦天监的旧臣们测算过,五日后十月十二日,正是登基大典的黄道吉日,最为合适。”
邱云机对这些旁门左术最为在意。
他掐指估算了一下。
跟着说道:“嗯,依臣看来,十月十二日正是黄道极日。有天德和金匮吉神护佑。”
石镇清问道:“爱卿,天德和金匮是什么意思?说说看?”
邱云机来了兴致。
他侃侃而谈道:“天德星意味着天道福德,干支旺盛,龙潜出水,寓意新皇登基,天地焕新,国运昌隆之象。天德星力量强大,可以化解一切凶煞,是举办登基这等国家盛世的顶级吉日。”
“至于这金匮星,是财官双美之局,寓意国库充盈,江山永固之象。”
石镇清点了点头。
“那好,就五日后,举行登基大典。让无战事的重要臣僚都回京参加朕的登基大典。”
说完,他朝着礼部尚书萧浚兰问道:萧爱卿,各位爱卿的官服,你们置办的怎么样了?”
萧浚兰上前一步,赶快回道:“陛下,四日内保证完工。不过陛下尚未封官和封爵。
臣一时间也不好给他们的官服上补子。”
听着萧浚兰将官制的问题提了出来。
众官员都窃窃私语。
石镇清听着他们热聊了一阵。
才慢条斯理地说道:“我与邱军师已经商议过,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石镇清将目光投向文祥。
文祥思虑了一阵。
提议道:“陛下,臣以为前朝的殿阁制度官职太过冗余,应该适当裁撤。不过怎么裁撤,臣还没有想好。”
石镇清接着他的话头说道:“文爱卿既然提出来裁撤殿阁制度,朕正有此意。朕打算缩减三殿、三阁制度。仅留下武英殿和文渊阁,保留一文一武。地方上,废除总督制,改为省巡抚全权负责。防止地盘过大,尾大不掉,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军阀。”
“至于国家重大问题的处理,朕打算设立责任内阁制,选取一名内阁总理,其他内阁辅臣,择最优秀的官员充任。内阁成员,朕会亲自拟定。”
石镇清提出的的超前官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群臣议论纷纷,都一脸茫然。
只有文祥赞同道:“微臣也这么认为,裁撤和筛选并举。这样才能选出真正人才,提高办事效率。”
石镇清轻轻点了点头。
他转头对邱云机说道:“邱军师,关于安排官职职位问题。你和萧浚兰下去后,商议一下,拟个折子给我。”
邱云机站在队伍最前面。
他答应道:“臣遵旨,散会后,臣就和同僚一起商议。”
石镇清接着说道:“对有立下大功之人,朕不吝封赏,最高可以封侯,但不可世袭罔替。此外,对于军制改革,将制将军全都改回成地方总兵。保留总兵以上的武将军和权将军职位。”
“朕还打算大赦天下,将以往那些被冤枉的犯人,以及糊涂官错判的案子重新审理。给犯人充军的机会,让他们为国效力。若是战场立功,可以赎罪减刑。”
石镇清召见群臣足足聊了两个时辰。
礼部尚书萧浚兰将石镇清的改革措施全都一一记录在册。
石镇清从黄村进京,又召见群臣,已经是十分乏累。
他正要让群臣散去。
殿门外襄侯韦普成穿着一身金甲,步履匆匆,从外面大踏步走了进来。
部将韦镇庭则站在廊下,不敢进殿。
韦镇普毕竟是秀才出身,他十分懂得分寸。
他跨过殿门,赶快跪下。
在请过安后,他将用包裹裹着的一物呈给石镇清。
同时口中奏报道:“陛下,这是慈禧在逃走之时,从他的内卫身上搜到的大清玉玺。”
石镇清一听是大清玉玺。
他让边澜河赶快呈上来。
边澜河将包裹打开,将玉玺摆放在桌案上。
石镇清将玉玺拿在手中。
整块玉玺是碧玉材质,入手温润,上面用满汉双文篆刻着‘大清受命之宝’几个大字。
石镇清对这方玉玺了解的不多,但是他知道的是,传承的传国玉玺早已经不见了。
文祥趁机介绍道:“陛下,这大清玉玺乃是乾隆年间所制,是采用的新疆和田玉。
上面刻有五条交龙,乃是皇权的象征。”
石镇清仔细端详了一阵。
说道:“就照着这个玉玺样式再造一个吧,朕喜欢白色,就用白玉吧。可惜传国玉玺已经丢失,要么丢失于东汉,要么丢失于五代十国战乱。”
将玉玺呈上后,韦普成指着门外的两具尸体。
说道:“陛下,慈禧和小皇帝的尸首已经摆在殿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