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魏晋时期出了许多文学家,留下了许多着名的文学着作(如前所述),另外还出了一位着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做过右军将军。他出生于东晋门第最高的王氏家族,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他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隶、楷、行、草无不擅长,并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师承多位书法名家,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法新体。
王羲之的字具有独到的功夫,笔势开放俊朗,富于变化,结构十分严谨。他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是书法中的精品,其中最为精妙着名的当推《兰亭集序》。
这篇用楷体行书写成的作品,共28行,324字,写得遒美劲健,自然潇洒,可谓出神入化、气象万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他的字为历代学者所宗尚,影响极大。这与他志意专精、勤学苦练密不可分。
他小时候练习书法时,走路、休息都要揣摩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一边想着,手上还一边划着,天长日久,衣服都被他划破了。
他儿子王献之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书法成就,被世人并称为“二王”。之后历朝历代涌现了许多书法家,都以二王的真书为正宗,并发展、创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艺术新形式、新特点。
使书法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门特有的艺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能将文字的书写称为艺术的,只有中国的汉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突出的贡献是炼丹和化学。在民间炼丹活动盛行,炼丹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统治者为了寻求精神慰藉或解脱,纷纷求取丹药,妄想成仙;又由于自身的堕落,为了强身纵欲,也需借助丹药。
大批士人隐居山林,纵酒谈禅,采药炼丹。炼丹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葛洪和陶弘景是当时的两大着名炼丹家。
葛洪(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是早期道教的代表人物。由于家庭的影响,葛洪从小受到正统儒家思想和神仙方术的熏陶;
13岁时,家道中落,但葛洪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以儒学而知名,后拜从祖葛玄的弟子郑隐(字思远)为师,学习炼丹术。
青年时期遭遇“八王之乱”,他产生了出世思想,专注于道学。晚年入罗浮山炼丹修行,并着书立说,直到去世。
葛洪着述颇丰,有《抱扑子内篇》20卷,《抱扑子外篇》50卷,《神仙传》10卷,及医书《玉函方》《肘后备急方》等等。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继葛洪之后的又一大炼丹家。
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10岁读葛洪的《神仙传》,颇受启发,专注于道教。19岁时,被齐高帝萧道成聘为诸王侍读。这期间他谒僧访道,学习炼丹术和医药学。
37岁时,厌倦官场,辞官隐居茅山(在今江苏句容、金坛之间)。一边修道炼丹,一边为人治病、着书,直到逝世。
他着述多达60多种,现存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及收入《道藏》的《真诰》和《养性延命录》。
葛洪和陶弘景都对炼丹化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炼丹活动的盛行和炼丹术的发展,带来了炼丹化学的巨大进步。
炼丹家已经能够制取单质砷。葛洪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制取单质砷的方法。陶弘景扩大了铜盐的制作范围。
在炼丹活动中,炼丹家对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反应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用汞溶解金属制作汞齐,用水银或氢氰酸溶解黄金,用火焰来鉴别钾盐等等。
他们的发现有许多都是首次纪录,处于世界化学的领先地位。魏晋炼丹家为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