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之夜,荒鬼村的打谷场支起了白布屏风。牛吃货扛着特制的“肉干投影仪”——用辣味肉干碎屑做透镜,蜂蜜调和的松脂为光源,幕布上投出的不是寻常影像,而是会飘动的曼陀罗花影,花影中隐约可见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壮举。
“这是井灵信路传来的记忆!”李秀才指着幕布惊呼,花影里的水手们竟穿着风铃镇的染布衣裳,腰间挂着荒鬼村的铜铃肉干盒。苏老鬼的金蟾跳上投影仪,三趾踩出的光斑在幕布上织成星图,每颗星都对应着一个历史瞬间:万历年间的肉干救灾、洪武年间的染坊防火、永乐年间的铃医出海。
首演剧目是《荒鬼村传奇》。阿菊用蜂蜜在幕布上勾勒人物轮廓,牛吃货操纵着用肉干雕刻的皮影——肉干皮影自带辣味香气,竟引来一群萤火虫充当“活道具”,它们停在皮影翅膀上,让曼陀罗花妖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李家集的孩子们偷偷翻墙来看戏,却被赵大胆逮个正着。但当棺材铺老板看到幕布上自己的先祖——那位在倭寇之乱中用棺材运送肉干的义士时,竟抹起了眼泪。他当场决定,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免费为荒鬼村影戏团提供灯油——用曼陀罗花籽榨的油,燃烧时会发出淡紫色的光。
风铃镇的染坊主孙二娘趁热推出“影戏染布”,将幕布上的经典画面染制在布料上:牛吃货斗野牛的勇猛、刘老鬼摇铜铃的威严、阿菊驯蜜蜂的温柔。这些染布被做成帐篷,供商队在野外观看影戏,帐篷里还贴心地缝着肉干小口袋。
波斯商队的驼铃乐师受到启发,将影戏与铜铃乐结合,创作出《曼陀罗交响影画》。当乐师们敲响星芒铜铃,幕布上的花影竟随着节奏变幻:慢板时是肉干腌制的细腻工序,快板时是商队穿越沙漠的壮观景象,高潮处所有花影汇集成巨大的井灵形象,向观众抛洒辣味肉干碎屑。
西洋传教士带着玻璃棱镜赶来,试图解析影戏的原理。但当他看到幕布上用蜜蜡绘制的《圣经》故事——大卫王用曼陀罗肉干战胜歌利亚时,竟放下了科学手册,主动帮忙调制光源。他后颈的曼陀罗花钿旁,从此多了个肉干形状的纹身。
秋分,影戏团踏上商道巡演之路。首站是草原部落的金帐,可汗用马头琴为影戏伴奏,当幕布上出现牛吃货用辣味肉干驯服烈马的画面时,所有牧民都掏出腰间的肉干,向着影戏团齐声欢呼。作为回礼,他们赠送了用狼皮包裹的《草原影戏经》,里面记载着用兽骨雕刻皮影的技法。
冬至,荒鬼村的影戏棚迎来了最特殊的观众——一群会模仿人形的猴子。它们来自南洋的曼陀罗岛,捧着用椰子壳装的蜂蜜,有模有样地坐在观众席。当幕布上出现海底井灵的画面时,猴群突然齐刷刷地叩首,原来它们的族传说中,井灵正是由猴子化身而来。
雪夜,影戏团在观星台上演《宇宙影戏》。牛吃货用星芒蜜蜡制作投影透镜,幕布上投出的不再是人间故事,而是曼陀罗星系的奇幻景象:外星井台喷出彩色信茧,星际商队驾驶着铜铃状飞船,每个飞船的船头都挂着荒鬼村的辣味肉干旗帜。
刘老鬼摇响岁时铜铃,为影戏画上句号。铃声中,幕布上的所有角色都活了过来,他们穿越时空,在打谷场上载歌载舞。牛吃货看着这跨越古今、连接天地的场景,突然明白:影戏投射的从来不是虚幻,而是所有人心底对善意与美好的渴望。
本章要点:
- 以“影戏”为载体,将村镇历史、全球商道与星际幻想熔于一炉,打造视觉奇观;
- 引入“气味投影”“活物道具”等民俗科幻设定,强化五感沉浸体验;
- 各文明对影戏的本土化改编(如草原马头琴影戏、南洋猴群影戏),体现文化融合;
- 结尾“影戏角色复活”的奇幻转折,为最终章“虚实世界互通”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