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22日·青岛胶州湾的浓雾像块抗磁砂织成的幕布,将德军抗磁炮台裹得严严实实。青岛匠人陈阿涂扮成德军炊事员,竹制饭盒里装着掺有井盐的黑麦面包——这是根据《齐民要术》「盐引磁石」原理特制的「磁导诱饵」。当他走近炮台岗哨,三只磁导犬突然狂吠,却在嗅到面包香气时原地转圈——井盐中的钠离子干扰了它们鼻腔里的磁导感受器。
「面包,大大的有。」陈阿涂用生硬的德语递过饭盒,袖口的「工」字布贴擦过岗哨的磁导门禁,布贴里的椰炭纤维瞬间吸附了门禁的磁纹数据。德军士兵掰开面包,里面的咸蛋黄流出,在地上画出不规则的椭圆——这是给暗处同伴的信号:磁导犬已失效,速入。
炮台地下室的磁导加密室门前, 锁匠王长贵正在用算筹「理」字共振门锁的磁导频率。他听着锁芯转动的声响,脑海中浮现《九章算术》的「衰分术」——不同长度的算筹对应不同磁频,当筹身27道刻痕全部吻合时,锁芯突然发出蜂鸣,自动弹开。
室内,《中德算理合作备忘录》被藏在克虏伯炮管模型里。陈阿涂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抗磁砂与文件封皮的「克虏伯」徽记产生共振,显形出前清官员的朱批:「以算理换胶济铁路,值哉。」王长贵强忍怒火,将文件塞进竹制卷轴,轴头刻着的「鲁班」二字与他袖口的「工」字布贴共鸣,卷轴竟自动缩成一根算筹大小。
返程路上,他们路过炮台的磁导熔炉车间。陈阿涂瞥见炉中跳动的抗磁砂火焰,突然想起铁锚堂的《磁火传习录》:「西人知磁能生电,不知华人以算控磁。」他悄悄将半块掺有竹炭的煎饼扔进炉口,炭粉与磁导波碰撞,顿时爆出蓝紫色火花,警报声中,整个车间陷入混乱。
回到铁锚堂秘密据点,周自齐用算筹「工」字解析备忘录的磁导密纹。当筹身「节用」二字与文件中的「磁导炮改良」段落共振时,墙面突然显形出动态投影:1898年,前清算理学院院士李淳风正在向克虏伯工程师演示「指南鱼」算法,旁边站着举着《武经总要》的德语翻译官。
「原来所谓『德国技术』,」周自齐的算筹「理」字重重敲在桌面上,「不过是我们的老祖宗玩剩下的。」他指着投影中李淳风袖口的「工」字徽记,那与铁锚堂现在的标志分毫不差,「胶州湾防线的磁导炮,炮管是德国的,心脏却是我们的算理。」
铁锚堂老匠人穆尔察用算筹摆出《武经总要》的「指南鱼」模型,筹身刻痕对应着备忘录里的技术参数。「每片鱼鳞的角度,」他用算筹敲击模型鱼尾,「都藏着抗磁砂的配比密码。克虏伯以为学会了形,却没摸到我们的魂。」
消息通过山东煎饼摊贩的推磨节奏传遍全国:推磨三圈停一拍,代表「算理西来实为东传」;敲盆五下转两圈,暗示「前清卖国铁证已出」。这让日本领事在济南吃到加了三倍葱花的煎饼——那是匠人用来调侃的「味觉密码」。
暮色降临时,青岛港的德国运砂船突然集体抛锚。陈阿涂站在栈桥上,看着匠人将刻有解密内容的抗磁砂粒装进风筝,放飞到渤海湾上空。那些砂粒在月光下闪烁如星,每一粒都带着「算理归华」的密纹,随着海风飘向停泊的各国商船。
「他们偷走我们的算理,」陈阿涂摸出怀里的算筹,筹身刻着「还我」二字,「我们就用他们的船,把文明的种子撒回去。」远处,德军炮台的探照灯扫过海面,却在抗磁砂形成的「工」字云团前失去目标,只能在夜空中画出一道道徒劳的光痕。
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平反战,终将让世界明白:算理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壤。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掠夺时,他们永远算不到——那些被偷走的智慧,早已长成了刺穿强权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