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江山》(粤语诗)
文\/树科
热头一出红铛铛
风水一片暖洋洋
光嘅笑,光啲跳
廿文廿舞冇阴凉……
热头一落乌黢黢
天地一笪黑鼆鼆
细嘅哭,老啲叫
田尾屋背鸡鸭寮……
爷爷太太讲嘢?
噈问日头夜晚好?
孙仔塞仔懵盛盛
梗喺天光热头晒……
《树科诗笺》2025.5.15.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镜像与时空变奏》
——论《日照江山》的诗性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诗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基因,构成不容忽视的创作维度。树科的粤语诗《日照江山》,以极具地域色彩的粤北方言为载体,将日常经验与宇宙节律熔铸为诗,在 “热头”(太阳)起落的时间轴上,编织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的岭南风情画。这首诗通过方言的鲜活生命力、时空转换的叙事张力以及代际对话的哲学意味,构建起一个既植根于本土又超越地域的诗性空间,为当代方言诗的创作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样本。
一、方言: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突围
诗歌的语言是其灵魂的居所,而方言的运用往往能赋予诗歌独特的地域美学与文化密码。《日照江山》开篇即以 “热头一出红铛铛” 破题,“热头” 作为粤北方言对太阳的称谓,相较于普通话的 “太阳”,不仅保留了口语的质朴与鲜活,更暗含着当地人对自然物象的具象化认知 —— 在岭南的烈日下,太阳不仅是天体,更是能触摸到温度、感知到色彩的 “热头”。这种称谓的选择,使得诗歌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在地性,将读者瞬间带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特定场域。
诗人对粤语词汇的运用贯穿全诗,如 “红铛铛”“暖洋洋”“乌黢黢”“黑鼆鼆” 等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更以声音的重复强化了视觉与触觉的体验。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无完全对应的表达,它们是粤语区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凝练出的语言精华,承载着独特的感知方式。以 “黢黢” 与 “鼆鼆” 描绘夜幕降临的黑暗,比单纯的 “黑” 字更具层次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浓稠如墨的夜色包裹而来,这种语言的独特性正是方言诗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方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猎奇,而是对主流诗学话语的一次突围。在全球化与普通话普及的背景下,方言的式微已成趋势。然而,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恰恰需要这种差异化的表达来打破同质化的桎梏。《日照江山》通过粤语的运用,不仅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基因,更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在机械复制时代凋零的东西正是艺术品的光韵。” 方言诗的 “光韵”,就在于其不可复制的语言质地与文化记忆,它让诗歌重新找回了独特的生命气息。
二、时空变奏:太阳起落中的生命图景
诗中的 “热头” 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时间的象征,串联起全诗的叙事脉络。诗歌以太阳的升起与落下为界,分为两个鲜明的时空段落。在 “热头一出” 的白昼时段,诗人用 “红铛铛”“暖洋洋” 等充满暖色调的词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光嘅笑,光啲跳,廿文廿舞冇阴凉”,这里的 “光” 仿佛具有了人格化的特质,它不仅带来光明,更带来欢乐与活力,人们在阳光下尽情嬉戏,忘却了炎热。这种对白昼的描写,暗含着人类对光明与温暖的本能追逐,也展现了生命在阳光下的蓬勃姿态。
当 “热头一落”,诗歌的氛围陡然转变,“乌黢黢”“黑鼆鼆” 的黑暗铺天盖地而来,“细嘅哭,老啲叫,田尾屋背鸡鸭寮”,黑暗中的不安与恐慌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孩子的啼哭、老人的惊叫,与鸡鸭的喧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混乱而真实的生活图景。这种从光明到黑暗的时空转换,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呈现,更是对生命状态的隐喻 —— 人类在光明中欢笑,在黑暗中恐惧,时间的流转带来的不仅是昼夜交替,更是生命的起伏与无常。
诗歌的时空架构中还暗含着空间的层次感。“风水一片”“田尾屋背” 等表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场景紧密相连。“风水” 一词在粤语中不仅指地理环境,更蕴含着对自然与生活关系的朴素认知,它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而 “田尾屋背” 则具体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空间布局,从广阔的田野到屋后的家禽饲养处,展现了农耕文明下的生活图景。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了立体的叙事维度,既展现了时间的流动,又呈现了空间的纵深。
三、代际对话:永恒追问中的哲学回响
诗的第三段引入了代际对话的场景:“爷爷太太讲嘢?,噈问日头夜晚好?孙仔塞仔懵盛盛,梗喺天光热头晒……” 这看似简单的问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长辈对太阳夜晚状态的追问,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这种追问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认知进程中。从屈原的《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始终是诗歌的重要主题。
而晚辈 “懵盛盛”(懵懂)的回答,则展现了孩童对世界的直观认知。他们并未陷入对未知的困惑,而是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回应 ——“梗喺天光热头晒”(当然是白天太阳晒),这种回答看似幼稚,却暗含着生命本真的智慧。孩童的认知方式更接近存在主义哲学中 “存在先于本质” 的观点,他们关注当下的体验,而不被抽象的问题所困扰。代际之间的对话,在这首诗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既有对宇宙奥秘的永恒追问,又有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这种代际对话还折射出文化传承的问题。长辈的疑问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而晚辈的回答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认知方式的转变。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的认知方式逐渐被科学理性所取代,代际之间的这种对话,实际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诗歌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思考。
四、余韵:方言诗的美学价值与当代意义
《日照江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方言诗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它证明了方言并非诗歌创作的束缚,反而能为诗歌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通过方言的运用,诗歌得以保留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不仅来自于语言的新鲜感,更来自于方言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方言诗的创作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与传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方言诗的存在如同一个个文化孤岛,守护着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基因。它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值得被尊重与传承。
同时,《日照江山》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启示我们,诗歌不必局限于既定的语言规范与创作模式,完全可以从方言、口语等民间语言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方言诗的创作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诗歌本体的一次拓展与创新。
结语
树科的《日照江山》以粤语为媒介,在太阳起落的时空框架中,编织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与哲学意味的诗性图景。通过方言的鲜活表达、时空转换的叙事张力以及代际对话的深刻内涵,这首诗展现了方言诗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它既是对粤北地域文化的深情书写,也是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诗意观照。在当代诗歌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日照江山》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让我们看到方言诗在传承文化、创新诗学方面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