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依皇帝一贯的行事方式,犯下此类过错,当场处死都算宽容。
“奴才叩谢圣上!”
死而复生,他满心欢喜。
朱洪武摆了摆手,他便急忙转身离去,狼狈不堪。
“允炆的母亲,太子妃,今晚入宫,是不是去了胡妃那儿?”
待那传旨太监身影消散,朱洪武淡然开口。
“正是!”身旁伺候的小太监低声回应。
“去告知胡妃一声,太子妃难得来宫中,要好好款待,让她在宫里多留些日子。”
---
吴王府。
烛火摇曳,杨士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朱允熥感慨道:“杨先生见解独到,那我今晚就准备写一份认罪的奏疏。”
杨士奇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殿下今晚不仅需要撰写认罪的奏疏,还应着手另一篇文章。”
朱允熥疑惑地看着他。
杨士奇笑道:“我刚才去看过殿下筹备的报刊以及发明的滚筒式油印机。”
“殿下才华横溢,制作的油印机堪称匠心独具。”
“此等创举意义非凡,我大明所有读书人都将因此受益匪浅。”
“杨某谨代表天下读书人,感谢殿下!”
说着,他深深一揖。
朱允熥并未虚与委蛇,坦然接受了这份赞誉。
杨士奇说道:“报纸的印刷与分发事宜,我已经全都安排妥当,今晚立刻撰写文章进行印刷,明早上朝之前,务必将印好的报纸送至宫中及京城各王府、侯门,并且京城里所有的文武官员家中都要送达。”
这么快就准备齐全了吗?
朱允熥感到有些惊讶。
杨士奇是今天下午才刚到他府上的啊。
不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朱允熥早已完成。
滚筒式油印机已经造出足够数量,印刷工人也已招好。
连报纸的排版他也事先规划完毕。
毕竟这些经验都是现成的。
只是文章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他还拿不定主意。
“杨先生不必着急,报纸的发行不用急在一时。”朱允熥说道。
“不行!”杨士奇摇头道,“这件事非常紧急,一刻也不能耽误。”
“若今晚能够顺利印刷,明早送出,那明日在朝堂上,殿下就多了一份胜算。”
还与明日在朝堂上的争斗有关?
朱允熥顿时来了兴致。
杨士奇道:“殿下当初提出创办报纸时,明确表示是为了宣扬陛下的丰功伟绩,以免后世因史书记录不全,致使陛下的英名被毁。”
“所以,报纸的第一版,自然要记录陛下年轻时的事迹,彰显陛下功绩。”
“陛下年事已高,难免会怀念青春岁月。写这些东西,也能赢得陛下的欢心。”
朱允熥点头道:“这一点,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这可以作为连载专题,从我们老朱家的祖先讲起。”
“无需回避老朱家祖先贫穷的事实,他们都是出身贫苦。”
“每天出一版,持续连载。”
这种详尽的皇帝传记,既能讨得老朱喜欢,百姓也很爱看。
人们的好奇心谁都逃不过。
对皇室秘闻,开国前的经历,老百姓特别感兴趣。
以往朝廷总是遮遮掩掩,百姓了解不多。
但这无法浇灭他们的八卦热情。
即使传播这些消息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百姓仍然乐此不疲。
关于皇帝的各种离奇传闻,民间从未停止流传。
当然,由于缺乏可靠的讯息来源,那些传说往往只能被形容为荒诞不经。
现在有了报纸连载,消息广泛流传,势必引发新一轮的热议。
对于老朱来说,这又是一次恰到好处的奉承。
老朱内心最向往的,是在民众间的声望,以及流芳百世的名声。
杨士奇说道:“报纸的第二版,将刊载《御制大诰》。”
这大诰是老朱倾尽全力制定的。
老朱对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还特别下令,每家每户都必须拥有一本《大诰》。
家中有《大诰》的,除非犯了死罪,否则可以减免一级惩罚。
反之,家中没有《大诰》的,则要加重一级惩罚。
然而,由于《大诰》的规定过于严苛,条款繁琐复杂,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十分棘手。
到了洪武三十年时,老朱重新修订了《大明律》,并规定此后判案定罪皆以《大明律》为准。
《大诰》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朱允熥听完后,摇摇头说:“我认为应该刊登《大明律》,而非《大诰》。”
《大明律》与《大诰》同为法律,只是《大诰》更为严厉。
面对杨士奇投来的目光,朱允熥解释道:“治理混乱的时代需要严刑峻法,皇爷爷是为了吸取元朝放任不管的教训,才制定了极其严苛的《大诰》。”
“但如今大明已建国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民心归附。”
“《大诰》所定的条例过于严苛,难以实施,皇爷爷其实早就想修改了。”
“只是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此事,皇爷爷自己也不好更改之前的决定。”
“而父亲去世之后,若要惩处朝廷中的功臣武将,《大诰》还有很大的作用。”
“如今我已经保住了舅姥爷他们,因此《大诰》已不再必要。”
“此时再刊登《大诰》,只会让人误解。”
“认为**继位后也会推行严酷刑法,清洗朝廷。这会让他人更加害怕,从而更强烈地反对我。”
“这对我的储君之争非常不利。”
“更何况皇爷爷也希望未来的明帝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朱允熥对老朱的这个想法了如指掌。
毕竟,历史上老朱选择朱允炆作为储君,继承明朝江山,便是最好的证明。
自古以来,有人能凭借武力夺取天下,却未必能以同样的方式治理天下。
奏王、晋王、燕王皆为统兵之将。
若传位于他们,必难避免继续征战之事。
然朱允炆则不然。
然老朱之见有所误,虽朱允炆未如朱棣般时时思及北征北元、开拓疆域,却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四年内战耗尽明廷精锐,亦使草原部族得以复兴。
朱棣登基后虽五次挥师漠北,却始终未能彻底铲除北元残余势力。
有明一代,北方边防之安危常令朝廷忧心忡忡。
此中有草原部族难以征服之固疾,然“靖难之役”对国力之重创亦为其要因。
此时老朱心中,盼大明于其后如汉朝般经历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既如此,依殿下之言,第二版刊印《大明律》便是。”
杨士奇不再反对。
实则,他欲刊印《大诰》,亦存讨好老朱之意。
在他心中,《大明律》较《大诰》更为合理。
法外施刑非治国安邦良策。
既然朱允熥认为《大明律》更符老朱心意,他自无理由反对。
“第三版,我想刊载对朝政之见解与治国方略。”
朱允熥直言己见。
老朱所定诸多制度虽佳,却仍有不足之处。
更有甚者,弊端丛生。
身为穿越者,他深知改善之道。
此举亦可向老朱展示治国之才。
岂料此言甫出,杨士奇即刻反对:“殿下,此事断不可行!”
“今时今日,殿下切勿轻率论及朝政,更莫提及治国之道!”
------------
“我去过殿下的书房,原想查阅些朝廷资料。”
“因我先前未曾入仕,诸多情势不明。”
“在殿下的案头,我见到你所撰之条陈。”
杨士奇坦言相告。
朱允熥面上神情顿时变得复杂而窘迫。
他一直思索着大明制度之弊及改良之法。
为了避免老朱日后突然问起时有所疏漏,他特意做了些简略记录。
不曾想,却被杨士奇无意间瞧见了。
说起来,这也怪他自己不够小心,没有妥善保管好。
还好是杨士奇发现了,换作旁人,没准就会引发不小的麻烦。
朱允熥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今后绝不能再如此大意。
“殿下年纪虽轻,但眼光独到,见识非凡,许多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抓住要害。”
“殿下提出的解决办法,堪称妙思天成,出人意料却又恰如其分,宛如神来之笔。”
“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无法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奇才。”
“这样的绝顶智慧,即便圣贤重生,恐怕也难企及!”
这一番溢美之词,让朱允熥都有些尴尬。
毕竟,这些见解并非出自他的才智,而是人类几百年智慧的积累。
“不过,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任何政策的实施,不只是看是否合理可行。”
“众人公认的好政策,朝廷未必会采用推广。”
“而那些广受诟病的政策,却可能被大力推行。”
“政策的最终决定,更多是朝堂博弈的结果,是对各方利益的权衡。”
“至于政策本身的优劣,通常是最次要的因素!”
杨士奇说话声音不大,但落在朱允熥耳中,却如寒风刺骨,令他猛然警醒。
是啊!
即使是在前世那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不也是这样的吗?
政策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评判。
路线的选择,国策的制定,哪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
最终采取哪种政策,
在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
而任何已定的政策,无论多么糟糕,一旦开始执行,必然会有受益者形成利益集团。
利益的争夺从来就不存在对错,只有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