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一位文臣缓步而出。
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疏,高举过顶,随后跪伏于地。
“臣启奏陛下,兹有本奏呈。臣弹劾凉国公蓝玉目无法纪,**成性,**北元王妃,纵容部属肆意焚杀劫掠,广纳义子,结党营私,心怀叵测,意图不轨……以上所述,总计二十七条罪行。”
“蓝玉悖逆纲常,恶迹昭彰,罪孽深重,难以尽述。依据大明律例,应灭其三族。”
------------
大殿内寂静无声,唯余粗重的喘息声隐约可闻。
伺候在御前的太监赶紧趋步上前,接过奏疏,毕恭毕敬地呈递至老朱面前。
老朱并未即刻接过,而是说道:“诸位不妨先看看这份奏疏。”
于是太监再次走下,将奏疏交予一名大臣。
接着依次传阅开来。
“诸位爱卿,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待众臣阅罢奏疏,老朱这才开口询问。
众大臣低头对视,以目光交流后,开国公常升率先上前说道:“此乃诬陷之词,通篇荒谬至极,臣恳请陛下严惩此等妄言者。”
定远侯王弼也附议道:“领兵在外,麾下将士难免会有失德之举。”
“若这般小事都要追责,那么大明朝岂非无人敢领军?”
“岂能如此荒诞?”
“臣认为,凉国公于国家有大功,于江山社稷有大功,即便有过失,亦瑕不掩瑜。”
另一名武将站出来反驳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奏疏中列举的罪名,大多为陛下早先已降旨责罚过的。”
“今日重提旧事,不知意欲何为?”
一名武将愤然道:“不过是一些陈年旧事,却要处以灭族之刑,手段如此残忍,实非常人所能理解。”
那文官依旧站立原地,纹丝不动:“吴王殿下为何轻易相信燕王之言?”
“只因他知道,燕王之言虽或存疑,但凉国公所犯之罪确凿无疑。”
他提高嗓音,让话语在大殿内久久回响。
“吴王殿下果断行事,率领锦衣卫包围其府邸,将其擒拿,今日更带着他前来请罪。”
“声称是为了效忠陛下,实则是为了庇护凉国公。”
“希望通过此举,为凉国公洗脱罪责。”
“如今凉国公负荆请罪的场面,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身为给事中,蒙受皇恩,肩负直言劝谏的责任。”
“凉国公蓝玉违法乱纪,我不得不谏。”
“大明律例昭然,纵使凉国公蓝玉功勋卓着,也不能掩盖他的过错。”
“我恳请陛下降旨,处决凉国公蓝玉,以正国法。”
话音刚落,另一位文官站了出来。
“我也要弹劾凉国公蓝玉。”
“刚才这奏折上的内容,句句属实,如此恶徒,若不严惩,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方孝孺和黄子澄互望一眼,觉得时机已到,随即一同上奏:“凉国公蓝玉恃宠自傲,言行举止全无臣子应有的礼仪与大臣的品德。”
“吴王殿下昨日将其抓捕后,京城百姓得知消息,无不拍手叫好,民心所向,可见一斑。”
“陛下英明治理,洞察秋毫,绝不会让任何人蒙冤,也不会让无辜者枉死。”
“凉国公蓝玉,罪孽深重。”
“吴王殿下深知其行为大逆不道,所以听到燕王的话后,立刻将其逮捕。”
“企图大事化小,为他掩饰罪责。”
“恳请陛下彻查!”
黄子澄也上前说道:“陛下,凉国公蓝玉专横跋扈,欺凌百姓,无视王法,我亦有所闻。”
“奏折上列出的罪状,令人震惊。”
“即便提及旧事,也是铁证如山。”
“凉国公蓝玉所犯罪行,恐怕不止于此。”
“他大量收养义子,结党营私,狼子野心,显而易见。”
“我请求陛下下令,由有关部门查明事实后再定其罪。”
有了他们的带头,文官们不再迟疑。
纷纷上书弹劾蓝玉。
而武将勋贵们则针锋相对,为其辩解。
大殿内气氛再度紧张。
“应该将蓝玉交给都察院或大理寺审讯,有罪无罪,一问便知。”
“世间哪有无罪有功之臣却被审讯的道理?”
“如果凉国公确实无罪,又何必害怕接受司法审问?”
“放肆!凉国公品德端正,怎会轻易涉事?”
“自身清白,何惧调查?这般恐惧官员查案,怕是心中有鬼吧。”
“荒谬至极,要不要我先把你关起来,再调查你的问题,你可愿意接受?”
……
“咳咳咳!”
双方争执良久,朱元璋轻咳一声,大殿瞬间安静。
朱元璋的眼神自下而上缓缓扫过,最终定格在朱棣身上,说道:“老四,这事因你而起,你说说,凉国公是否有罪?”
“禀告父皇,凉国公确有罪责,且罪无可赦!”
朱棣回应:“儿臣冒充圣旨,也是为了替父皇分忧。”
“蓝玉所为大逆不道,儿臣在北平也有所听闻。”
“虽说是坊间传闻,未必真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儿臣认为,蓝玉既然已被拘捕,可以交由三法司共同审理。”
“若查无实据,正好可以昭告天下,消除误解,恢复清白。”
“如果捉了人却不审,恐怕会让百姓误以为朝廷有意包庇。”
“这对朝廷的声望,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如彻底调查清楚。”
他之前不敢直言为自己开脱。
但现在参奏蓝玉,却毫无顾忌。
毕竟,朱棣与蓝玉不合,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自然无需隐瞒。
朱元璋淡然道:“是这样吗?”
随即目光转向一边,又问:“秦王,晋王,你们怎么看?”
二人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问他们,本想袖手旁观,此刻被吓得不轻。
“儿臣……儿臣觉得四弟的话很有道理。”秦王朱樉道:“凉国公有罪无罪,一查便知。”
“朝堂公正无私,父皇在上,百官在下,众目睽睽之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晋王朱棡道:“儿臣也赞同大哥的观点。”
朱元璋脸上毫无表情,平静如水,看不出喜怒,又转向朱允熥:“熥儿,你是抓蓝玉的人,你怎么看?”
朱允熥拱手答道:“三位叔叔所言,颇有道理。”
“是忠是奸,有罪无罪,一查便明,一审便知。”
“不过,孙儿听说凉国公与朝中文臣多有不合之处。”
昨日孙儿刚将人拘至府中,三法司便连夜联合前来索取。此中或许另有隐情,但足以表明三法司难以公平处置此事。况且凉国公于大明军**劳卓着、威名远播,应当迅速定罪,不宜久留牢中,以免动摇军心。今日孙儿已将相关人等带来。
孙儿认为,若要审问凉国公,不妨即刻在文武百官面前,在御前进行。早日得出结论,亦能安定大明将士及满朝大臣之心。
黄子澄与方孝孺悄然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未曾料到,昨晚三法司深夜索人之举,今日竟成了朱允熥拒绝三法司审讯蓝玉的理由。这自食其果的感觉,实在令人不适。然而,朱允熥并未阻止对蓝玉的审问,这倒让他们有些意外。
对方到底有何意图?年纪轻轻的他,行事往往显得鲁莽,却又偶尔流露出深思熟虑的模样。
“好!”老朱答应道,“那今天就由朕亲自审问。”
他的目光如炬,直逼跪在地上的蓝玉和傅叶二人。
“蓝玉,你可知罪?”
蓝玉慢慢抬起头,看向老朱:“启奏陛下,臣并无过错,也无所知之罪。”
……
大殿内顿时响起一阵指责声。
“大胆!在陛下面前,竟敢胡言乱语?”
“蓝玉,身为男子汉,应敢于承担自己的行为,难道你所做的事情,都不愿意承认吗?”
“在军中大量收养义子,任由他们四处横行霸道,这些难道不是事实?是否需要传唤证人对质?”
群臣纷纷发言。
“蓝玉,既然你坚持自己无罪,为何又要**上身,背着荆条前来请罪呢?”
“没错,若非心中有愧,又怎么会这样做?”
“蓝玉,尽早认罪,或许还能得到陛下的宽恕,若是执迷不悟,要知道国法无情,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老朱注视着蓝玉,说道:“这么说来,你今日背负荆条前来,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了?”
“不是!”蓝玉摇头道,“虽然臣认为自己无罪,但今日背着荆条前来认罪,确实是出于自愿。”
老朱将那道弹劾他的奏章掷于蓝玉眼前,说道:\"你且看看,这上边写下的罪名,有哪条不是真的?又有哪些是冤枉你的?\"
此刻蓝玉双手被绑,无法自行翻阅奏章。
太监忙上前,将奏章摊开在地上,好让蓝玉能看清楚。
蓝玉匆匆瞥了一眼,抬起头说:\"上面所说的事情,句句属实,绝无冤屈。\"
\"那你还要说什么自己无罪?\"老朱怒气冲天地喝道。
蓝玉高声回应道:
\"这奏章上列的罪行确实不少,但其中许多罪名,陛下早已有旨意惩处过我,让我今后引以为戒。\"
\"陛下的话如金玉良言,既已赦免我的罪责,那么我自然便是清白的。\"
\"其余剩余的罪行,除却广收义子这条之外,全都不出自我之手。\"
\"实则是手下官兵所为,与我并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