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一百三十六章《时光诗笺》,
以散文中的采风经历为基底,通过\"现时回忆-旧景重访-时空叠印\"三重结构,将2016年的登山往事与当下的友情哲思交织,延续\"镜头写诗\"的叙事脉络,呈现时光淬炼中的知己情谊:
第一百三十六章 时光诗笺
2025年立夏,煜明在书斋整理旧相册,一张泛黄老照片忽然滑落——2016年5月的仙翁山晨曦中,明远穿着褪色的蓝衬衫蹲在岩边调三脚架,背后云海翻涌如浪,正是他们第六次采风时拍下的场景。窗外忽然掠过一片阴影,他抬头望去,见明远正抱着个樟木箱站在葡萄架下,银发在微风中轻晃,恍若当年那个在晨雾中奔跑的青年。
\"猜猜我带了什么?\"明远掀开箱盖,露出里面用油纸包裹的物件——是煜明当年在仙翁山摔坏的相机,机身刻着\"昱明\"二字,边角还沾着未褪的杜鹃花粉。\"昨儿翻库房,竟找到了我们在王老七家借宿时的记账本。\"他抽出泛黄的纸页,上面歪歪扭扭记着:\"五月初三,鸡蛋两枚,烧酒半斤,煜明摔碎镜头赔银xx。\"
煜明接过相机,指尖抚过快门键上的凹痕,忽然想起散文里写的\"凌晨两点半的闹钟\"。那时明远总说他\"拍日出比赶考还认真\",却总会提前半小时在门口等着,怀里揣着温热的糖炒栗子。\"记得第五次登山时,你把保温杯落在半山腰,\"他笑着摇头,\"结果我们用野菊泡的山泉水,倒比龙井还清冽。\"
两人驱车再访仙翁山时,正值杜鹃花期尾声。明远拄着竹杖走在前面,忽然停步指着山道旁的老松:\"看,这棵树还是老样子。\"树干上隐约可见当年刻下的\"明远昱明到此一游\",被岁月磨成模糊的浅痕,却在新抽的松针间透出几分沧桑诗意。煜明举起手机拍照,镜头里,明远的竹杖尖正巧点在\"明\"字残痕上,恰似在给时光标点。
行至半山亭,明远从帆布包取出铝制饭盒:\"特意让老伴儿做了糖糕,还是当年南岔镇的方子。\"塑料布铺开时,一只瓢虫忽然落在饭盒边缘,红黑相间的鞘翅上,竟映着远处流云的影子。煜明忽然想起散文中\"云雾似精灵\"的描写,指着瓢虫笑说:\"当年你说要拍'云的十种形态',最后倒在蝴蝶翅膀上找到了答案。\"
午后的山风带着松脂香,两人在岩畔支起三脚架。明远调试相机时,忽然哼起一段不成调的曲子——那是2016年某个暴雨夜,他们在王老七家的土炕上,用筷子敲着搪瓷缸子即兴编的\"山风调\"。煜明从背包里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风干的杜鹃花瓣:\"记得你把花瓣夹在笔记本里,说要'做云朵的标本'。\"
镜头对准西方时,云层忽然裂开道缝隙,金色光束如舞台追光般投在明远肩头。煜明想起散文里\"夕阳染山峦如暖色调\"的句子,慌忙调整参数,却见明远转身时,银发被逆光染成琥珀色,恰与二十年前照片里的蓝衬衫少年重叠。按下快门的瞬间,他听见自己心跳如鼓,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为捕捉日出而彻夜未眠的清晨。
暮色浸染山径时,他们在溪边洗手。明远忽然指着水中倒影:\"你看,我们都成了'水中天'。\"煜明望着两张被岁月揉皱的面孔,在涟漪中碎成金斑点点,忽然想起那年暴雨后,他们在山涧里捞起的镜头盖,上面也有这样的光斑。\"其实我们拍的从来不是山水,\"他轻声说,\"是一起看山水的时光。\"
回到书斋已是深夜,明远翻着旧记账本忽然轻笑:\"三钱银子的镜头赔得真值,不然哪来这么多故事。\"煜明将2016年的老相机与新数码设备并置,看镜头里的月光在两台机器间流淌,忽然取出宣纸题下:\"旧镜照新霜,山川话短长。快门收不住,岁月已成章。\"
窗外,仙翁山方向的星子依旧明亮,像极了九年前他们在山顶见过的那场流星雨。那时明远说:\"流星会落,但我们看过流星的眼睛不会。\"此刻煜明望着老友鬓角的星霜,忽然懂得——真正的时光诗笺,从来不在快门声里,而在两个身影始终并肩的山径上,在共享过糖糕与风雨的皱纹里,在永远为对方留着的半卷胶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