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娶进门后怎么对她,那别人可就管不着他房中的事。
而这些,别说外人是否知道有关于她房中的事,就连娘家人都不清楚。
唯一知道的就是看到她身上有时候带着伤,猜测她被男人打了,其他的也是一概不知。
可是不管怎么说,见她被打,如果关系好的话,怎么也会为她讨个说法,可惜不仅关系不好,反而赵青淑从来都是没事找事。
这不在听周边的人提起她脸上有伤时,并没有往心里去,反而跟自家孩子爹小声的说。
“瞧见没有,我那个十一妹妹,在闺中的时候别提有多厉害了。
可是谁能想到,嫁人以后,竟然连屁都不敢放,这话要是说出去谁会信?”
“信不信的不都一样?”
“也是,他们两口子之间的事谁清楚呀。就是不知道白姨娘会不会知道。”
“那你希望她知道吗?”
“这话还用说,我是巴不得她能知道,毕竟她有多宝贝赵青淑这个闺女,我还是知道一些。
想来赵青淑目前的境遇,白姨娘打死都不会知道。
可惜了,往后还能不能见到白氏都很难说。
不过,有句话不是都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想来白氏应该能活很长时间。
其实她能活多长时间,我根本就不在乎。
我只是都知道,当她知道,赵青淑的日子并没有想她预想的那样,恐怕她余生都得活在自责当中。”
“你确信。”
“这话怎么讲?”
“怎么说呢,从你提起的话中不难看出,那个白氏也不是好人,即便不是好人,那她又能多在乎她所生的儿女?
在我看来,她最在乎的人恐怕也只有她自己。
哪怕她以往对自己的长女很上心,恐怕也是有一定的目的。”
“别说,你说的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可惜了了,赵青淑未必就知道白姨娘是什么人?”
“嗨,可惜什么呀。你要是真想知道她是死还是活,我觉着不妨等到了房州以后,再跟京城这边的亲戚打听一下,想知道对方的事,哪怕不是第一时间知道,那也无所谓。
同时也可以把京城的事,找机会透露给你的庶妹,多好?”
“别说,这主意不错,至于其他的事,我们就当作不知道好了,知道得越多,有时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你想……”
“没有,没有,我只是说说而已,真没想做什么。”
“那就好,现下这个情况,用的也只能先顾好自己的小家,其他的事都没有咱们这个小家重要。”
“我知道。”
不远处的赵青淑并不知道她嫡姐刚才说的话,即使知道她现在也顾不上,实在是不仅要照顾几个年幼的女儿,还要与男人身边的几个妾室周旋,更要承受来自其顾家他人的嘲讽。
话说这种事她在闺阁的时候,哪有遇到过?
可是自从她嫁入顾家以后,就从来没有避免过被她人讥讽,特别是顾英华的妻子钱氏。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钱氏竟然一再地对她不依不饶,话说当初她跟顾英华的事,又不是出在她一个人身上,怎么就逮着她一个人霍霍呢?
不过没关系,这些年她在顾家好歹也有一丝人脉,特别是借助钱氏上次生产的时候,从她姨娘那里得来的好东西,想必经此一遭钱氏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哪怕能活着到达房州,以她那个破落的身子,后半辈子也别想好过。
至于她男人身边的莺莺燕燕,不过是个玩物。先留着,等她安全到达房州再说。
现在唯一让她束手无策的就是三个女儿,谁能想到顾家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以前还在京城时,哪怕她是顾家庶媳,也无需她照顾孩子。
而现在,即便大女儿莹儿,二女儿茵儿能自己走,又能走多远,更别说还有三女儿怡儿。
而且三个孩子都不大,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到底该怎么办?
再瞅瞅她男人,哪有赵瑾淑的男人有担当。
更别提还时不时的帮她照顾三个孩子,不过好在他同样也不会照顾其他女人生的孩子。
要不然,她说不定会发疯,也幸好昨天一大早,除了花钱把男人的枷锁去掉以外,还统一买了一辆板车,能让年幼的孩子坐在板车上,要不然,她就是有三头六臂恐怕也照顾不过来她的三个女儿。
她哪里会知道,顾周氏之所以让孙子坐上板车,还让她们这一支的孙女也坐上,无非就是为了几个孙子以后着想。
在这群人当中,是否还有人有像顾周氏有那样想法的人并不知道。
只知道在接下来的路上,因为天气越来越热,加上吃不好,喝不好,又休息不好,很多人在长途跋涉下,最终有人坚持不住倒在路上,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还很意外,当看到一个又一个人倒在路边时,不免的跟自家孩子爹说。
“都这样了,负责押送我们的这些差爷,难道就不能通融一下吗?”
“你觉着他们是在为什么。”
“你的意思是说。”
“没错,从京城到房州城,按理说不到三千里路,可是圣旨规定我们必须要在两个月之内走完三千里路,
哪怕他们有马车、有骡车可以坐,可是在这两个月期间,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磨难,如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想来他们也不会接这种任务。
即便这个苦差事是不得已,那又该如何抚平他们心中的怒火呢?”
“那也不能随便就拿别人的命当儿戏吧?”
“别人也许不可能,可是对于我们这群犯人来说,一路上死几个再正常不过,只要不是死得太多,让他们无法向上级交接,怎么着他们都不会在意。
更何况,他们也只是在等,等到大家伙屈服而已,又不是多大的事。
你也别觉着那些晕倒在地上的人就可怜,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是在借机反抗,别以为那些差爷不知道。
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又因为经历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