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底的呼吸病
金属甬道的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混合着若有若无的藻类腥气,钻入叶云天的鼻腔。他抬手按了按头盔侧面的气压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让眉头微微蹙起——当前环境氧气浓度14.8%,湿度78%,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超标3倍。
“叶博士,前面就是主培育舱了。”引路的洞穴星人向导阿肯脚步踉跄了一下,下意识扶住甬道壁上的扶手,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抱歉,最近越来越容易累,走快一点就喘。”
阿肯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气虚,他的制服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金属徽章,上面刻着洞穴星的标志——一株缠绕着管道的绿藻,边缘已经因为长期摩挲而失去光泽。叶云天注意到,这位年仅32岁的向导,眼角已经有了明显的细纹,手背的皮肤松弛得不像年轻人,走路时双腿偶尔会不受控制地打颤。
“你们平时都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叶云天放慢脚步,目光扫过甬道两侧的生态监测屏,上面的氧气浓度曲线呈持续下降趋势,最近三个月的跌幅尤其陡峭。
“没办法,培育舱是整个洞穴星的命根子。”阿肯苦笑一声,指了指头顶的通风管道,“十年前还能稳定在21%,后来一点点降,现在能维持在15%就不错了。长老们说,我们的祖先刚搬到地下时,藻类长得比现在茂盛十倍,空气里都是清甜味儿。”
说话间,前方出现了一道巨大的密封门,门上的警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红光。电子锁验证完救援团队的身份后,门体缓缓向两侧滑开,一股混杂着腐败与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比甬道里的味道浓重数倍。
主培育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穹顶结构,高约百米,直径超过三百米,穹顶布满了冷光照明板,此刻却只亮着一半,光线昏暗。舱内整齐排列着数千个透明培育罐,罐体内的液体呈现出浑浊的灰绿色,原本应该浓密如翡翠的供氧藻类,此刻只剩下稀疏的褐色絮状物,漂浮在污水中,毫无生机。
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培育员正在清理罐底的死藻,他们动作迟缓,每弯腰一次都要停顿几秒,大口喘着气。其中一位女性培育员突然身体一晃,直直倒在培育罐旁,同伴们慌忙围过去,将她扶到旁边的休息椅上,递过一个小巧的氧气面罩。
“又是低氧晕厥。”阿肯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无奈,“现在每天都有人晕倒,孩子们更惨,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医生说智力发育比上一代人慢了三成。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从爷爷奶奶那辈的70岁,降到了现在的58岁,能活到60岁就算高寿了。”
叶云天走到一个培育罐前,按下罐壁的采样按钮,一根透明吸管抽出少量水样。水样在检测仪器中快速反应,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氨氮含量0.8mg\/L,磷含量1.2mg\/L,重金属超标5倍,微生物群落失衡——典型的生活废水污染特征。
“你们的废水处理系统呢?”随行的救援工程师林薇问道,她的手指在便携终端上快速滑动,调取着洞穴星的生态循环图纸。
“早就坏了。”阿肯摇头,“洞穴星的地下空间有限,最初设计时,废水处理站和培育舱共用一套水循环系统。后来人口增多,生活废水越来越多,处理站的滤芯三个月就堵一次,维修成本太高,议会就想着‘先凑合用’,没想到……”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培育舱里死寂的藻类已经给出了答案。生活废水中的氮磷超标引发富营养化,后续的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则直接摧毁了藻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洞穴星唯一的氧气来源,供氧藻类的大量死亡,就像掐断了整个文明的呼吸。
叶云天蹲下身,观察着罐壁上仅存的一小簇绿色藻类——它们蜷缩在罐壁内侧,叶片细小,颜色暗淡,却顽强地保持着活性。“这些藻类还有救吗?”他抬头问林薇。
林薇凑近看了看,摇了摇头:“原生藻种的抗污染能力太弱,现在水质已经被破坏,就算暂时改善,也容易再次死亡。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换一种抗逆性更强的藻种。”
就在这时,叶云天的通讯器突然响起,是留在救援舰上的生物学家苏晴:“叶博士,我们带来的共生藻样本已经完成基因测序,抗污染藻种的适应性测试通过了,在模拟洞穴星污染水质的环境下,存活率达到98%,产氧效率是原生藻种的1.5倍。”
叶云天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起身拍了拍阿肯的肩膀:“别担心,我们有办法让你们的藻类‘复活’。”
二、三重救援方案
救援舰的物资舱缓缓打开,一个个密封的生物容器被搬运到培育舱旁。容器内,是呈深绿色的浓稠液体,里面漂浮着无数细小的绿色颗粒——这就是来自a-7宇宙的共生藻抗污染变种,经过基因优化后,不仅能在污染水质中存活,还能吸收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实现“以污治污”。
“第一步,替换藻种。”林薇指挥着救援队员连接培育罐的管道,“先排空所有污染水体,用净化剂清洗培育罐,然后注入新的营养液,再投放抗污染藻种。整个过程需要48小时,期间需要持续监测藻种的活性和产氧效率。”
阿肯和洞穴星的培育员们围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操作。当第一罐共生藻被注入空荡的培育罐时,深绿色的液体在罐内缓缓流动,细小的藻种迅速扩散,仅仅半小时后,罐壁上就出现了一层薄薄的绿色薄膜。
“它们在生长!”一位年长的培育员激动地喊道,他从事藻类培育工作已经三十年,亲眼见证了原生藻种从繁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此刻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与此同时,另一支救援小队正在培育舱附近的空地上搭建生活废水处理站。这是一套模块化设备,由过滤单元、生物降解单元、消毒单元组成,能够快速处理洞穴星居民的生活废水,去除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和过量的氮磷,将废水转化为符合藻类培育标准的清洁水。
“处理站的处理能力是每小时50吨,足够覆盖整个洞穴星的生活废水排放量。”负责搭建的工程师赵磊擦了擦额头的汗,尽管穿着轻便的防护服,低氧环境依然让他有些不适,“我们还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一旦水质超标,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启动备用过滤程序。”
阿肯看着忙碌的救援队员,忍不住问道:“叶博士,就算藻种换了,处理站也建好了,可现在洞穴里的氧气还是不够,居民们……”
“我们早有准备。”叶云天拿出一个银色的小罐子,递给阿肯,“这是高氧浓缩剂,每罐可以释放10立方米的高纯度氧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耗氧量。可以直接在居民居住区投放,也可以让居民随身携带小型释放装置,缓解缺氧症状。”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种浓缩剂没有副作用,能快速提升局部环境的氧气浓度,尤其适合老人、孩子和体质虚弱的人。等新的藻类培育成熟,产氧效率稳定后,就不需要依赖它了。”
阿肯接过浓缩剂,小心翼翼地打开阀门,一股清新的氧气扑面而来,让他瞬间觉得头脑清醒了不少,之前的头晕乏力感减轻了大半。“太神奇了!”他激动地说,“我们的医疗舱里,现在还有很多因为缺氧引发并发症的病人,有了这个,他们就能好受多了。”
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48小时后,第一批共生藻已经在培育罐中茁壮成长,叶片舒展,颜色鲜绿,培育舱内的氧气浓度开始缓慢上升,达到了16.2%。生活废水处理站正式投入使用,处理后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培育罐,维持着藻类生长所需的洁净环境。
高氧浓缩剂被分发到各个居住区和医疗舱,洞穴星的居民们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孩子们不再总是昏昏欲睡,开始在居住区的通道里奔跑嬉戏;老人们也能走出家门,坐在通风良好的公共区域聊天;之前因缺氧晕厥的培育员,已经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叶云天站在培育舱的观测平台上,看着下方生机勃勃的共生藻,显示屏上的氧气浓度曲线正稳步向上攀升。林薇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份数据报告:“藻种活性稳定,产氧效率达到预期,废水处理站的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预计一周后,洞穴内的氧气浓度能恢复到18%,一个月后稳定在20%左右。”
“很好。”叶云天点点头,目光却投向了远处正在进行健康检查的洞穴星居民,“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三、基因里的寿命密码
洞穴星的医疗中心,叶云天正和当地的医生一起,为居民进行基因检测。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份基因测序报告上,手指在屏幕上划过一道特殊的基因序列。
“这是‘氧气运输蛋白’基因,对吧?”叶云天问身边的洞穴星医生艾拉。
艾拉点点头,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是的,这种基因负责编码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蛋白。我们之前也检测过,发现它和其他宇宙人类的基因序列有差异,但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差异很大。”叶云天放大基因序列图,指着其中一段突变位点,“你看这里,有三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编码的氧气运输蛋白结构发生了改变。这种突变,应该是长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正常情况下,氧气运输蛋白结合氧气的效率是固定的,但这种突变后的蛋白,在低氧环境下的结合效率提高了30%,而且释放氧气的速度也更快,能让身体组织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氧气。”
艾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15%的氧气浓度下还能存活,而其他宇宙的人类可能早就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了。”
“不仅如此。”叶云天调出另一份数据报告,“我对比了不同年龄段洞穴星居民的基因序列,发现这种突变在50岁以上的居民中更为普遍,而且突变基因的表达量,和他们的寿命呈现正相关——表达量越高的人,寿命相对更长,身体状况也更好。”
这个发现让艾拉十分激动:“您的意思是,这种基因突变,不仅能让我们适应低氧环境,还能影响寿命?”
“很有可能。”叶云天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长期低氧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增加,这些都是加速衰老、缩短寿命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突变的氧气运输蛋白,不仅解决了氧气供应问题,可能还通过某种机制,调节了细胞的衰老进程。”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叶云天采集了十位长寿洞穴星居民的血液样本——他们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是洞穴星目前为数不多的长寿者。通过基因测序,他发现这十位居民的氧气运输蛋白基因,都存在相同的突变位点,而且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叶云天对艾拉说,“将这种突变基因导入实验动物体内,然后将它们置于低氧环境中,观察它们的生存状态、衰老速度和寿命变化。如果推测成立,这可能会为低氧适应和寿命调节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方向。”
艾拉立刻表示支持:“我们的实验室可以提供帮助!洞穴星因为长期低氧,一直在研究相关的生理适应机制,但技术有限,没能发现这个关键的基因位点。如果您的研究能有突破,不仅对我们,对所有面临低氧环境的文明来说,都是巨大的贡献。”
叶云天采集了足够的基因样本,存储在特制的低温容器中。他看着医疗中心里逐渐恢复活力的居民,心中感慨万千——救援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危机,更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现宇宙中隐藏的生命奥秘。
就在这时,培育舱传来了好消息:共生藻的生长速度超出预期,培育舱内的氧气浓度已经达到17.8%,部分居住区的氧气浓度已经恢复到18%,居民们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医疗舱里的病人也在陆续康复。
阿肯兴冲冲地跑到医疗中心,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叶博士,培育舱的藻类已经开始大量产氧了!长老们说,这是十年来,洞穴星的空气第一次这么清新。孩子们刚才在外面跑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喘粗气!”
叶云天跟着阿肯来到居住区的公共广场,这里聚集了很多居民,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未来的生活,脸上满是憧憬。广场上方的通风口,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来自培育舱的新鲜空气,带着淡淡的藻香。
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老走到叶云天面前,深深鞠了一躬:“感谢你们的救援,是你们给了洞穴星第二次生命。”
叶云天连忙扶起长老:“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你们的文明也给了我们宝贵的礼物——那种突变的氧气运输蛋白基因,可能会帮助更多文明应对低氧挑战。”
长老笑了笑,指着广场上的孩子们:“生命总是在适应中进化。我们被困在地下洞穴里,以为是绝境,却没想到,绝境也能孕育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叶云天抬头望向洞穴顶部——那里原本是坚硬的岩石,此刻被冷光照明板映照得如同星空。共生藻在培育舱里蓬勃生长,氧气顺着通风管道流淌到洞穴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这里的生命。而他手中的基因样本,就像一颗种子,承载着低氧适应与寿命调节的秘密,等待着被揭开。
救援舰的通讯器响起,是来自总部的消息:“救援小队,λ-2宇宙的任务评估通过,是否准备前往下一个救援目标?”
叶云天看了一眼下方充满生机的洞穴星,又看了看手中的基因样本,轻声说道:“稍作休整,我们尽快出发。”
他知道,宇宙中还有无数文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每一次救援,都可能伴随着新的发现。洞穴星的氧气共生故事,只是漫长救援旅程中的一个篇章,更多的奥秘,还在宇宙的深处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培育舱里,共生藻在清洁的水中轻轻摇曳,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氧气。洞穴星的居民们,终于重新呼吸到了充足的空气,他们的寿命不再因缺氧而缩短,孩子们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而那一段突变的基因序列,将成为连接洞穴星与其他文明的纽带,在宇宙中书写出更多关于生命与适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