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除非是成龙这种已成名的人,否则很少有人敢打断他说话。
就连元彪都有些惧怕这位大师兄。
“我的天,这太夸张了吧!十八岁,身家几十亿!真有这样的事?”成龙惊讶得张大嘴巴。
“当然了。”洪金宝笑了笑,转向林青霞:“碧姬应该和他关系不错,想知道详情,你可以直接问他。”
虽然嘴上这么说,洪金宝心里却想:原来是为了攀上这层关系才急着解除婚约。唉,女人只要貌美,确实容易成功!
林青霞注意到众人投来的目光,镇定地说:“是的,这个月阿祖确实收购了两家上市公司,媒体称他现在有十七亿资产,而且才十八岁。”
“天啊!”成龙感叹,“太让人嫉妒了,十八岁就有这么多钱!是哪家豪门子弟吧?”
林青霞摇摇头:“阿祖是白手起家的,自己挣来的。报纸上有详细的报道,买一份看看就知道了。”
成龙彻底沉默了。
今年刚满29岁,便已功成名就,拥有数千万资产,成为顶级功夫明星。
这样的成就,足以令人称羡。
不曾想,世上高手如云。吴耀祖年仅18岁,竟坐拥十几亿身家,实在让人难以企及。
一直沉默的钟楚虹此时插话道:
“关于吴耀祖发家的事,新闻报道得很详尽。不过...碧姬,你和他之间的故事,却鲜少被提及!若非今日偶遇,我们还不知道你竟与这位城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相识。”
她笑着打趣:“看来碧姬的魅力无人能挡,吴耀祖明显对你有意。”
经她这么一说,众人立刻领悟。
林清霞与这位年轻富豪似乎十分熟络,像是相交已久。
这无疑是段特殊的关系。
顿时,大家心照不宣,纷纷猜测:难怪要解除婚约,原来是为了攀附富豪,挤入豪门。
林清霞急忙澄清:“其实才认识不到三个月。记得吗?就是你们拍《五福星》杀青时,我正好去嘉和影城上班,在门口遇见他的。”
即便如此,众人的好奇心并未消减。
角落里的林正煐突然开口:
“碧姬提到的那件事,我也记得。那天确实见过那位富商。”
“哦?宝哥,请说说。”程龙兴致勃勃地追问。
林正煐本名林根宝,熟悉他的人都唤他宝哥。
因拍戏时遭遇数次灵异事件,他改名为林正煐。
香港人笃信风水命理,连大企业汇丰银行搬迁时都会请风水师指点。
那位师傅曾多次建议林根宝更改名字,最终确定为林正煐。
算命先生认为,“林根宝”这个名字与阴间关联甚密,不利其发展。
于是强烈提议改名,经协商并参考生辰八字,取名“林正煐”,意寓正直英勇。
面对众人的疑惑目光,性格内向的林正煐显得局促不安,尤其当提问者是程龙,且洪胖子也在场时,他更后悔说了那句话。
无奈之下,他只得详细讲述那天的经过。
众人兴致勃勃地追问,程龙和洪胖子也不例外。
即便身为明星,他们也热衷于八卦。
吴耀祖在包间见到邵一夫时,邵一夫已76岁高龄,出生于1907年。
尽管年迈,但他身体硬朗,据传还能再活三十年,堪称百岁老人。
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若无绝症,富豪们通常都能长寿。
后世诸多名人至九十多岁依然健朗,得益于医学进步,富人寿命往往长于普通人。
两人会面未作客套,吴耀祖开门见山地说:
“邵爵士,我有意收购您的邵氏院线,请报价。”
如此直白令经验丰富的邵一夫也愣住了。
原计划是洽谈院线合作,开拓日本市场,怎料一上来就要买下整个院线?
这不合常理!
邵一夫一时反应不过来,但吴耀祖思路清晰。
邵一夫深知,自己可能需要出售邵氏影业或院线。在另一个时空里,邵氏电影于1985年停止生产,直到90年代才陆续拍摄了一些现代题材的作品。
这并非偶然。自80年代起,邵氏影业便开始迅速衰败。然而,衰败的迹象并不体现在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上。事实上,今年的产量激增,仅上半年就推出了17部新片。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邵氏电影的上座率极低,许多作品上映没几天便被迫下映。同时,庞大的院线网络需要持续放映电影,否则每日亏损严重。因此,邵氏不得不提高产量,以填补旗下影院的需求。
但这形成了恶性循环:电影质量下滑,导致观影人数减少;观众减少,放映周期缩短;放映时间缩短,迫使更多电影被匆忙制作;为加快制作速度,投资必然削减,从而进一步降低质量。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原本应相互支持的影业与院线,如今反而成了彼此的负担。
邵一夫虽已察觉问题,却毫无解决办法。最终,在另一时空里,他也只能选择停产,并将院线出售,专注于电视业务。
与吴耀祖合作拍片并非着眼于构建产业生态,而是为了个人未来的财团发展。实际上,邵一夫对电影有着真挚的热情。在他五十多岁时,已成为巨富,但仍坚持亲自执导或监制影片。六十多岁时入股tVb后,依然常住片场指导工作。若非出于热爱,这样的坚持无人能够做到。
邵一夫倾注心血于邵氏影业与无线电视台,两者对他而言皆不可或缺。
然而,近年来电影行业逐渐衰退,加之小妾屡次劝说发展电视业务,令邵一夫不得不更多地偏向支持tVb。这种倾向导致邵氏影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大不如前,局面堪忧。
邵一夫仍在犹豫之际,吴耀祖从保镖严军手中接过一袋文件递给他。
\"这是我们公司针对邵氏电影商业状况的调查结果。\" 吴耀祖将文件交给邵一夫。
\"报告显示,自81年底起,邵氏院线便持续亏损至今!特别是去年第三季度,仅一个季度就亏损了400多万港币!\"
\"我知道邵爵士财力雄厚,就算一个月亏400万也能承受。但生意终究是生意,若能脱手亏损项目,我认为您该认真考虑。\"
吴耀祖的话语直白尖锐,让邵一夫原本平静的面容稍显不悦。
邵一夫接过文件夹,却没有打开。因为他无需打开,作为邵氏影业的主人,他对自家公司的现状了然于心。
邵氏电影内部分为电影公司与院线公司两部分。
电影公司还能依靠外地票房弥补亏损,毕竟当时的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仍属电影市场空白地带,港岛不受欢迎的电影在此仍有不错收益。
但院线公司的情况截然不同,影院固定设于一处,无法移动经营。
在最辉煌时期,邵氏院线旗下有大小影院30余家,但多年亏损后,至去年至今,仅剩16家。而这16家中,真正属于邵一夫的仅有11家,其余5家为加盟性质,且多位于繁华地段的大型影院。
五家大型电影院若能获得优质影片资源,每日收益颇为可观。
然而,一旦上座率低迷,因其运营成本远高于其他影院,亏损也会更为显着。
由于邵氏电影业务受挫,其旗下五家加盟影院的管理者正考虑脱离邵氏院线。
面对吴耀祖步步紧逼,邵一夫面色阴沉。
事实上,自今年起,他就有了出售或出租邵氏院线的打算,并于三月透露了这一消息。
无奈当时香江股市与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无人问津。
吴耀祖的过分要求让邵一夫深吸一口气,最终表态:
“我的11家影院,仅租四家龙头影院,其余7家影院连同地皮总计一亿港元售予你。”
吴耀祖几乎被气笑。
若在三年前,邵爵士的报价尚属合理。
但如今房地产价格已跌至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此价无异于掠夺。
要知道,吴耀祖的院线公司已有18家影院,总收购价不足8000万港元。
价格低廉的原因在于,这18家影院多为小型影院,即便规模较大的几间,也仅相当于邵氏中型影院。
多数位置较为偏远。
放映相同影片时,邵氏一家龙头影院的票房可能抵得上吴耀祖三四家。
这并非偶然,吴耀祖虽崛起迅速,但根基尚浅。
相较嘉和与邵氏,前者经营十余年,后者更是二十多年。
吴耀祖缓缓摇头,郑重道:
\"若决定购买,我会全盘接手。邵先生不妨给出一个公道的价格,如今香江唯有我既具备此意愿,又有相应实力购入邵氏院线。”
邵一夫见吴耀祖态度坚决,沉思片刻后提议:
\"邵氏连同旗下四家核心戏院,共计三亿港币转手于你。”
此报价较之前更为惊人!
三亿港币,在当下绝对是一笔巨款!亚视6%的股权,通过银行抵押也不过值九百万。
三亿港币足以买下大半个亚洲电视台。
若是几年前或几年后,这个价尚可接受。
然而眼下港岛楼市崩盘,此价格显然过高。
邵一夫此举实则意在让吴耀祖知难而退。
他对电影业仍抱希望,欲暂作观望,伺机东山再起。
吴耀祖装作认真考虑一番后郑重表态:
\"此价便好,交易达成。”
这让邵一夫一时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