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解兄将来为官之时,务必坚守信念,我们这些读书人步入仕途,应以匡扶正义、造福百姓为己任,为天下苍生谋求安宁。”
解敏听后深受触动,眼眶湿润,急切地道:“多谢夏兄的理解!我一定铭记于心。”
夏白拍拍他的肩膀,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随后继续向前行进,直至队伍前列。
花纶看着夏白略显消瘦的面庞,心中泛起一阵迷惘。不知何故,总觉得今天的他与往昔有所不同。
曾经的夏白透着一股书卷气息,而现在的他,这种气质已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坚韧与务实。他身上散发出一种沉稳如山的气质,这种变化既突兀又鲜明。
花纶打量着夏白,视线转向一边的练子宁,后者亦神情严肃。他们二人与夏白接触较多,也都感受到他的转变——锋芒内敛,更加沉稳可靠。
“难道与普通民众的交流真的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吗?”花纶暗自思索。
众人并未在外廷久候,跟随宦官的引导,沿着东华门的方向缓缓而行。这条路径正是百官每日上朝所经之路。
当他们抵达东华门的时候,门外早已聚集了不少大臣。夏白等人的到来引起了众人的注视,而这些大臣也在默默打量着他们。然而,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夏白身上,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吴公达笑着转向郭翀说道:“郭兄,你还记得当年阅卷时我未提及的那个人吗?”
“正是这位夏白。”
“此人狂傲,比你当年更为张扬。”
“夏白……”郭翀凝视着身着红袍的夏白,陷入沉思。但他的脸上并无笑意,而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直视吴公达,目光中透出深意,低声说道:“吴兄,难道你没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吗?”
“问题?什么问题?”吴公达愣了一下,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微变。
他突然将目光投向夏白,神情变得严肃且沉重。他想起了那篇引发争议的文章。
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夏白远比人们想象中更狂妄,竟敢撰写如此大胆的文字,非但未受惩罚,反而成为状元?
这……
吴公达压低声音问道:“这个人是不是写过那篇……”
郭翀犹豫片刻后点了点头。
吴公达倒吸一口气,内心震惊不已。他深知夏白性格张扬,却未曾料到他会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更让他意外的是,夏白不仅安然无恙,还位居榜首。
“这是一位狂士!”郭翀神情严肃地收回视线,没有进一步讨论的打算。他隐约感觉到,即使夏白入仕,也不会轻易收敛自己的锋芒,反而可能更加激进。
他胸藏经纬,志存高远。
------------
李善长目光冰冷地看着夏白。
他已经逐渐明白,自己弟弟遭遇的不幸,多半是拜夏白所赐。毕竟夏白未被列入榜单,却又贡献了许多令人震撼的作品,如果不授予名次,显然不合常理。
这不是等于说陛下选材有误,朝廷用人失察吗?朱元璋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必定有人需要承担责任。
而自己的弟弟恰恰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一切皆因夏白而起。
若非他,自己的家族怎会遭受流放?
李善长眼中充满怨恨。
他对朱元璋亦心生不满,自己早年追随朱元璋,为大明立下诸多功劳,可如今自己的弟弟只是犯了些小错,便遭到严惩,实在荒谬。
尤其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却百般纵容,这令他难以接受。
荒谬至极,令人发笑。
岂能服众?
这天下本就是他们打下的。
面对群臣的目光,夏白神色如常。
他对这些开国功臣怀有几分敬意,但仅止于此。
他所行之事,注定与许多人对立。
知先行,行成知!
自踏入应天府起,他就将生死置之度外,纵历诸多波折,最终仍站在这里。
此刻,他的内心充满激动。
相较之下,旁人却无法如此从容,许多人面露窘态,甚至因被注视而浑身紧张。
即便面对开国功臣和朝中重臣,他们虽试图镇定,但身体却不配合。
这一幕尽收众多大臣眼中,一些武将更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轻蔑之色。
文人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不久后。
一声尖锐的声音响起:
“安静!”
“圣驾来临,百官肃静。”
此言一出,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百官低头。
很快,一位身穿五爪龙袍的中年男子迈着稳健步伐走来,朱标紧随其后。
群臣跪拜。
朱元璋爽朗地挥手说道:“诸位爱卿免礼。今日乃我大明新科殿试,我大明建国已十八载。”
“这是第二届科举。”
“尽管此次科举略有波折,但这都是小事,好事多磨罢了。”
“我们并不在意。”
朱元璋豪放地开口,显得大气且豁达,他看着下方的进士们满意地点点头。
“这次科举为我大明选拔了不少人才,广纳贤士,任人唯贤,乃是朝廷职责所在。”
“五湖四海皆可为我大明效力。”
“国家才能兴盛。”
“暴元无德,对我华夏子孙多加排斥,不但不予援手,还视其为下等人,实属背道而驰。”
“我大明则不同。”
“不仅用才,更要重用。”
“并且我用人不拘一格,尤其喜爱招揽各地英才。”
“刚起步时,就曾颁布诏书:凡隐居山林或身处下僚者,务必令相关部门尽力寻访上报。”
“当初的想法很单纯,不过是着眼于未入仕途或埋没于基层的人才,希望能网罗天下的贤能之士。”
“这一愿望也确实实现了。”
“得到了朱升、刘基、李善长这样的谋臣,他们为我们打开了眼界,为统一中国、复兴华夏奠定了根基。”
“这就是我们最初选用人才的方式。”
“建国之后,我们意识到过去选拔人才的方式太过局限,不够宽广,难以吸引足够的治国良才。”
“于是再次颁布诏书。”
“朝廷设置爵位和俸禄来等待天下的贤士,这本是常规做法,但如果遇到真正的贤才,怎可拘泥于常规?”
“对于拥有大才之人,我们绝不拘泥旧例,破格提拔,只求不浪费任何一份才华。”
“依照以往的情况,这次会试的第一名本不会落在夏白身上,但我们不拘一格。”
“我们认为他对大明有功,且功劳卓着,献上的利国之物足以使千万生灵获益,因此特意提升他为第一名。”
“大明的所有子民,只要德才兼备,皆可为朝廷服务,为我们效力。”
“我们一视同仁。”
“然而,没有规则便不成方圆。”
“我们要重用你们,但大明朝毕竟规模庞大,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行事,必须先制定好规矩。”
朱元璋的眼神微微一沉,快速扫过夏白,随后继续说道:
“我们不是那些只知道蛮横压迫的蒙古人,我们不同。我们要制定一些章程,让士人有所遵循,有所依据,这样国家才能兴盛,天下才能长久,你们也能各尽其才。”
“我决定。”
“今后考中一甲的进士,都将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
“考中二甲以下的进士,优秀者将授予翰林院编纂、检讨等职位,品级从正五品至从七品不等。”
“朝廷与地方不同。”
“我们确实希望直接任用,但我们也需要你们先熟悉朝廷的情况,所以你们都会在翰林院待上几年。”
“等到熟悉了情况,再委以重任。”
夏白轻轻点头。
进士之间也有区别。
他记得没错的话,朱元璋曾对进士进行过分类,进入翰林院的进士,被分派到承欶监、六科担任食俸官员,统称为庶吉士。
而分配到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实际部门的,仍然称作进士。
至于那些因年轻、能力不足或资历浅等原因未能分配工作并授予官职的,则被称为‘观政进士’。”
相较之下,观政进士位阶最卑,进士掌实权最强,庶吉士则身份最清贵,但朱元璋有一大优点,便是从不限制他们的前程,也没有高低之分。
朱元璋用人大胆。
无论南北西东,他都能广纳贤才。
然而今日之世,过于推崇圣贤经典,空谈道理,却忘了践行其本质。
这是世间的遗憾,亦是大明的不足。
应当弥补这一缺陷。
如今翰林院不过如同一个文案部门,虽前景光明,却非夏白的理想之地。
他不愿久留于此。
夏白站了起来。
当众人见到夏白起身时,朱元璋的脸色骤然阴沉,目光瞬间变得深邃,朱标也微微变色。
其他人亦露出惊讶之色。
夏白拱手说道:“治理国家首重用人之道,其余皆为细枝末节。赏罚分明,汇聚天下英才服务于大明,此乃非常之人方能成就。”
“臣以为此言甚是。”
“陛下用人无定规,不局限于家门、学堂、官场这三途,而是兼容并包,然臣以为仍有所不足。”
“人事即国事。”
“不论地域,唯才是举,用人关系到基业传承与江山稳固。”
“陛下之志向,天地可证。”
“而陛下出身寒微,凭一己之力成就帝业。”
“此乃苍生之福。”
“更是华夏之幸。”
“然当今时局有瑕疵,臣以为大明不缺贤能。”
“缺的是真才实学之士。”
“尤其是经邦济世的栋梁之材,臣以为朝廷应迅速填补空白。”
------------
朱元璋冷眼注视着夏白,好像恨不得一口吞掉他。
早在夏白进来之前,他就预料到夏白会发言,只是没想到夏白会如此迅速。
并且直指他用人方面的问题。
这一点。
朱元璋绝不认同。
他自认为用人是最为宽广的。
朱元璋背着手,冷冷地看着夏白,说道:“你是说朕不会用人?”
夏白摇头答道:“陛下用人果敢,古往今来少有人及,不拘一格,尤其善于选用四方贤才。”
“而且陛下以往尝试了许多求贤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