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习,字子虞,是陈郡柘县人。他最初担任郡里的纲纪,相当于当地的行政长官。后来,曹操担任司空时,征召他担任漳县长官。此后,梁习又陆续担任过乘氏、海西、下邳等地的县令,他在任职的地方都以治理有方而闻名。后来,他回到曹操身边,担任西曹令史,不久又升任为属官。
当时,北方的并州刚刚归附,局势混乱。曹操任命梁习为别部司马兼并州刺史。并州当时正处于高干叛乱之后的混乱状态,胡狄部落在边境活动,张雄等地方势力横行霸道。当地百姓纷纷逃亡,加入胡狄部落,而一些有势力的家族也拥兵自重,互相勾结,形成了一片混乱的局面。
梁习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他首先通过劝说和招揽的方式,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豪强加入他的幕府。这些豪强被招揽后,梁习又逐步征召他们的部众,组成义从军。他还利用曹操的大军出征的机会,将这些义从军编入军队,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在这些豪强和部众被妥善安排后,梁习又将他们的家属陆续迁移到邺城,总共迁移了数万人。对于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梁习则果断出兵讨伐,斩杀数千人,最终使数万人归降。通过这些措施,当地的单于(胡狄部落的首领)表示臣服,名王(部落中的重要人物)也俯首称臣,部落的成员都像普通百姓一样服从管理,边境地区逐渐安定下来。百姓们开始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秩序井然,政令得以顺利推行。
梁习还积极推荐当地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得以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曹操对梁习的治理成效非常满意,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并正式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当地的长者们都称赞梁习,认为在他的治理下,刺史的职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安十八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州并入冀州,梁习被任命为议郎、西部都督从事,负责管理原并州的事务。他还负责从上党地区采集大木材,用于修建邺城的宫殿。为了保障木材运输的费用,梁习上表建议设置两名屯田都尉,带领六百名劳工在沿途种植大豆和谷物,以解决人和牛的费用问题。
后来,单于入朝侍奉,西北边境得以安宁,这都是梁习的功劳。有一次,鲜卑部落的首领育延带着五千多骑兵来到并州,请求进行贸易。梁习考虑到如果不允许贸易,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但如果让他们进入州城,又担心会被他们抢劫。于是,他决定在空城中与他们进行贸易,并亲自带领军队前往。在贸易过程中,一名胡狄人侵犯了当地百姓,被市吏抓住。育延的骑兵们惊慌失措,围住了梁习,弓箭都拉满了,当地官民都非常害怕。梁习却非常镇定,他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得知胡狄人确实有罪,于是他通过翻译对育延说:“你们胡狄人自己犯了法,官吏并没有侵犯你们,你们为什么要惊慌失措呢?”随后,他下令处死了那个犯法的胡狄人,其他胡狄人被吓破了胆,不敢再轻举妄动。从此,边境再也没有盗匪侵扰。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攻占汉中后,大军返回长安。曹操留下太原乌丸王鲁昔的骑兵督率,让他驻扎在池阳,以防范卢水的叛乱。鲁昔的妻子住在晋阳,他因为思念妻子,又担心不能回去,于是带着五百骑兵叛逃回并州,把其余的骑兵留在山谷中,自己独自进入晋阳,偷走了妻子。当他带着妻子出城时,州郡才发现。但因为鲁昔擅长射箭,官吏和百姓都不敢追赶。梁习得知后,命令从事张景招募鲜卑骑兵去追赶鲁昔。鲁昔的马因为驮着妻子,行动缓慢,还没来得及与他的部众会合,就被鲜卑骑兵射死。曹操听说鲁昔叛逃后,担心他在北方引起叛乱。后来得知鲁昔已被杀,非常高兴,认为梁习的策略得当,于是封他为关内侯。
曹丕即位后,重新设立了并州,梁习再次担任并州刺史,被封为申门亭侯,食邑百户。他在并州的治理成效一直名列前茅。太和二年,梁习被征召回朝,担任大司农。他在并州任职二十多年,生活清贫,没有搜刮当地的珍宝。明帝曹睿得知后,对他非常敬重,赏赐了他丰厚的礼物。太和四年,梁习去世,他的儿子梁施继承了他的爵位。
当初,济阴人王思和王修(字习)都在西曹担任令史。有一次,王思在值班时汇报工作,结果违背了太祖曹操的意愿。曹操非常生气,下令召见主管人员,准备对王思施以严厉的处罚。当时王思刚好出门不在,王修便代替他去应对。结果王修刚到就被抓了起来。王思得知后,立刻赶回来,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表示自己应该接受死刑。曹操感叹王修不为自己辩解,王思又如此明理,说道:“没想到我的军中竟然有两位义士!”
(注:臣松之认为,王修和王思只是同事关系,既没有骨肉之亲,也没有刎颈之交。王修却愿意替王思受过,冒着不可预知的灾祸。这难道符合先贤的高尚理念吗?司马迁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所以,君子不会苟且偷生,也不会无谓地赴死。如果王思不主动承担责任,曹操又不肯宽恕,那么王修的死就和自溺于沟壑一样毫无意义。王修的这种“死义”行为,难道真的是值得推崇的吗?)
后来,王修和王思都被同时提拔为刺史。王思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但做事过于琐碎,缺乏大局观。他的官职最终升到九卿,还被封为列侯。
据《魏略·苛吏传》记载,王思和薛悌、郤嘉都是从低微的职位起家,官位大致相当。三人中,薛悌稍微有些儒家学问,在任职的地方以办事简约着称。郤嘉和王思的行为作风相似。文帝曹丕曾下诏说:“薛悌是善于驳斥的官员,王思、郤嘉是纯粹的官吏,各赐关内侯,以表彰他们的勤勉。”王思虽然做事琐碎,但熟悉文书工作,尊敬贤士,礼待宾客,善于迎合权贵,因此也得到了名声。正始年间,他担任大司农。
他年老时眼睛昏花,脾气变得暴躁,下属们不知所措。他性格多疑,有一次,一个官吏的父亲病重,住在外面的房子里,官吏自己报告请求休假。王思怀疑他撒谎,愤怒地说:“世上哪有思念妻子却病重的母亲呢?”于是不批准休假。结果第二天,官吏的父亲就去世了,王思却毫无愧疚之意。他为人刻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王思又性急,有一次他拿着笔写字,一只苍蝇落在笔尖上,他赶走它,苍蝇又飞回来,如此反复几次。王思大怒,起身去追苍蝇,但没追到,回来后把笔扔在地上,还踩坏了它。
当时还有丹阳的施畏、鲁郡的倪顗、南阳的胡业,他们也都是刺史或郡守,当时的人们认为他们很苛刻残暴。还有高阳的刘类,历任宰守,苛刻暴虐尤其严重。但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没有被废弃。嘉平年间,他担任弘农太守。他手下的两百多名官吏,从不给休假,总是让他们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无论犯了什么错,轻重不分,他就揪住对方的头发,乱打一顿,把人拉出去又拉进来,如此反复多次。他还让人挖地找钱,当地市井里巷到处都是被挖的洞。他表面上说要简化政务,每次出行时,还假装命令督邮不要让下属官员曲意逢迎,暗中却记住那些没有来的人,然后发怒中伤他们。
他性格多疑,每次派大官出去,就让小官跟着监视;白天自己在墙壁间偷窥,晚上派干吏检查各部门,又觉得干吏也不可靠,又派铃下和奴婢互相检查。有一次他巡视时,住在百姓家里。这家的两只狗追猪,猪受惊跑开,头卡在栅栏里,哀号了许久。刘类以为是外面的官吏擅自聚餐,没有去查证,就让伍伯把五官掾孙弼拉进来,让他磕头责问。孙弼如实回答,刘类自己感到惭愧,于是找其他事情来掩饰。当地有个叫尹昌的百姓,快一百岁了,听说刘类要经过,就对儿子说:“扶我去见府君,我想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儿子扶着尹昌站在路边,刘类远远看到,就呵斥他儿子说:“用这种死人来见我。”他就是这样对人无礼。
按照旧习俗,百姓如果诽谤官长,有三种后果:升迁、免职和死亡。刘类在弘农时,官吏和百姓都深受其害,于是有人在他的门上写道:“刘府君有三不肯。”刘类虽然听说了,但仍然不思悔改。后来,安东将军司马昭西征,路过弘农,弘农人向司马昭告状,说刘类荒唐老迈,不能胜任郡守职务,于是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五官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