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蜂窝平台宣布“第100个节点村——北岭村正式接入”的当天,一封匿名举报信,悄然送到了县里。
信中直指:陈家村“搞平台”“搞制度”,实则变相操控资源流向,甚至涉嫌“通过平台调度机制优先分配订单、调工劳力”,扰乱了区域内的正常农业供需秩序。
更狠的是——举报人还附带了一张平台后台的截图,上面赫然显示:陈家村在多个调度环节中处于“默认优先节点”,并曾在一起大米联供事件中,先于其他村获得信息。
“你们这是明着说‘去中心’,背地里还是你们先吃肉。”
县里派了个工作组,连夜赶到了陈家村。
陈鹏飞正从山上下来,满身泥点,迎面撞上穿着制服的调查员,神色不变,只淡淡一句:
“你们来得正好,村里缺人审核‘制度流程数据’。”
调查员怔了一下,笑:“你这口气,还挺硬?”
陈鹏飞看了他一眼:“这事如果属实,我坐实问题;不属实,我要平台上挂名道歉公告。咱们是搞制度的,不怕被查,就怕没人管。”
当天晚上,蜂窝平台临时召开协调会,龙虎村张玉英主持,直接开启“平台公信力自查机制”,将整个平台过往一年内所有涉及陈家村的制度节点、调工路径、分账方案,全数公示。
这操作,把举报人也给吓着了。
他原以为这帮搞制度的,会找关系、打招呼、托人捂事,结果人家是光明正大地把账本砸在桌上:“查。”
张浩当场在群里发了一句:“咱陈家村要真暗箱操作,我第一个跟他撇清关系;要是被人造谣抹黑,我第一个冲上去把这事烧成平台净化的祭火。”
平台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
县里工作组本来准备做一周的调查,结果三天就查完了——所有的数据、流程、节点操作全有记录,全程留痕,甚至连村与村之间的小额流转清单,都能查到时间戳和经办人签名。
调查报告最后结论是:“制度平台机制先进,过程透明,责任明晰,无实质违规。”
但这件事带来的后续效应,却远不止于此。
首先,平台决定把“默认优先节点”功能全面取消,改为“动态响应优先机制”——
谁提得早、谁准备得全、谁责任明确、谁配套到位,谁就优先。
这一下,彻底打破了“老村优先”的隐性惯例。
一时间,平台上“新村竞速”风潮兴起——
西川村的青年带着几位会计三天建账四轮分配模型;
岭北村专门跑去请陈家村退役老村干出山,教他们“制度共议全流程”;
甚至还有村直播组上线了“我们写制度的一天”,边写边请网友投票意见。
蜂窝平台短短一个月,注册活跃村务账号激增30%。
但与此同时,一股暗流也在滋长——
有人开始借“平台去中心化”之名,搞“村际小团体”,甚至有村私下定协议“只互相援助,不响应外村需求”。
“共建五组”里爆出第一次内部投诉:双溪村在调种环节中三次拒绝接单,却依旧保留平台奖励积分,涉嫌“空挂节点资格”。
风评开始两极分化。
有人在群里发言:
“别把制度当遮羞布,做事不公正,就是违规。”
“咱不是做模型,是过日子,不能搞名头主义。”
这时,一直没发声的陈鹏飞,在平台首页放了一张图:
图上只有一句话——
“制度不是你对我错,而是我们能不能一起承认有错。”
下方备注:将发起平台信用重构测试机制试运行,试点地区由西川与双溪两个争议村担任。
——谁愿意拿制度,来试一次“失信修复”,我们就一起建。
平台群一片沉寂。
良久,双溪村发来一条信息:
“我们愿意试,前提是试的时候别光盯着我们,让所有人都开始做一件事——定期公开‘制度修补记录’。”
“不是讲谁失败,而是讲我们都在怎么修。”
这话落地,全平台热度第一。
张玉英带头公布了龙虎村过去三个月“制度漏洞清单”:
?分账延迟7天,原因是村民家庭纠纷;
?调岗失败一次,原因是议会代表临时变更;
?合作社流转账单丢失一页,原因是村务员孩子生病误工。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失误,都是些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才让人真正明白:
制度,不是永远正确,而是不断自救。
蜂窝平台从这一刻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写制度”到“养制度”的时代。
每一条数据、每一次修复、每一项试错,都是这棵树的年轮。
而陈鹏飞那一晚,坐在祠堂灯下,写下一行话贴在制度墙上:
“把制度写进泥土里,不是供人仰望,是供人踩着走路的。”
他的背影,在灯光下被拉得很长很长。
这天夜里,陈家村的祠堂依旧亮着灯。
陈鹏飞盯着墙上的制度演化图,眉头微皱。
龙虎村、双溪村的“失信修复机制”试点刚刚推进不到一周,又一桩风波接踵而至——
西河村被曝在一次土地流转中,虚构议事过程,伪造签名,擅自更改合同条款,将原“共田五年租期”私改为“十年可续期”。
事发后,村中老党员实名举报。
蜂窝平台顿时炸开了锅。
“共田合同造假,这还了得?”
“谁来审查?我们还敢不敢信平台的合约模板了?”
“西河这不是制度试错,是玩明的——欺上瞒下、自我谋利!”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举报事件直接上了市里平台协调办的通报简报。
有人在背后搅局的迹象,愈发明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村级违规,是平台信用根基遭到挑战。”
陈鹏飞没开会,也没回群消息,只做了一件事:
亲自带队,进西河村。
这场“制度巡视”,是蜂窝平台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现场问责。
陈鹏飞一进村,就走到议事广场,在一块没拆掉的旧公告栏前停住。
那是一年前平台帮他们建的第一块共议公示板,如今却贴着一张泛黄模糊的打印纸,连边框都卷了起来。
他抬头看着,语气平静:
“制度贴在这儿,不是让你们用来应付的。”
村支书老刘低头不语。
村民们远远围着,不敢靠近,却又想听清他说了什么。
陈鹏飞看着那群人,一字一句道:
“咱不是来查账本的,也不是来问你谁签了谁没签。我只问一句:你们敢不敢,把这份合同拿出来,当众念一遍?”
“谁念出来,谁就负责。”
全场死寂。
半晌,一个中年女人拎着个蛇皮袋走出来,声音发抖:
“我念——我家那块地就签了这合同,但合同原稿不是这个版本。”
她从袋子里翻出原始复印件,上头明确写着:“五年租期,期满后另议。”
陈鹏飞接过纸,点头:“你愿意把这纸复印一份,交给平台存档吗?”
“愿意!”女人眼圈红了。
“那你就是这起纠纷的第一名制度见证人。”
接着,他环视全场,沉声开口:
“今天开始,蜂窝平台将建立**‘制度证人机制’**。”
“不是所有村民都要懂制度,但你得知道你签了什么,你有权复印、有权质疑、有权保留副本。”
“所有共议制度合同,必须由至少一位村民见证签名,独立备案一份进入平台‘村民私档库’。”
“谁敢动这些档案,谁就等着在平台上永久挂名。”
说完,他抬手撕下那张假公告,现场拍照上传平台首页:
“平台清退提醒:西河村暂停协作积分,制度评级降级,整改期三个月,期间不得接入调工调种流转。”
村支书老刘哆嗦了一下,刚想说话,被陈鹏飞盯住:
“别说你不知道,这就是你的制度试卷,交上来了——平台判不及格。”
这句话落地,全平台群震动。
“说清楚、讲白了、敢问责,这才像个平台!”
“陈家村不再当主持人,可关键时候,这板子还是他们敢打!”
“支持‘制度证人库’,我们村马上设!”
当晚,“制度证人机制”临时条例通过全体节点表决,五小时后上线。
而西河村,也成为蜂窝网络内第一批被“限权”但“仍可自救”的整改村。
他们的积分被冻结、交易权限暂停,但仍然可以提交“整改议程”。
陈鹏飞说得明白:“不是要把你们踢出去,是要让你们知道留下来要付出代价。”
这才是真正的“软惩罚”,制度层面的“社会性斥责”。
……
第三天早上,平台首页更新:
【制度证人机制试运行首日,已有17个村完成备案上传】
【龙虎村张玉英提议设立“村民签约培训周”获得高票通过】
【岭南片区8村组建‘制度自证互审团’,将试运行月度抽查】
平台评论区火热:
“咱不是搞个样子了,这是搞真格的。”
“谁再玩花活,等着全网曝光吧。”
“一个制度,能查、能改、能骂、能救,这就有了真生命。”
而此时,陈鹏飞站在老祠堂外,望着远处山头,心头却不是轻松。
他知道,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