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已过,号舍内的光线开始变得有些西斜。
“当——”
又是一声锣响,宣告着上午场考试的正式结束。
衙役们开始逐个号舍收取考生的答卷。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却也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平安将自己早已晾干墨迹的试卷双手奉上,看着衙役将其收入卷袋,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尽人事,听天命。
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收完试卷,便是短暂的歇息时间。
考生们可以吃些干粮,喝口水,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
但依旧不能离开自己的号舍,更不能交谈。
陈平安从考篮中取出母亲准备的麦饼和水囊。
麦饼有些干硬,但此刻吃在嘴里,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他小口小口地吃着,细嚼慢咽,同时在心中默默复盘着上午的答题情况,以及思考着下午可能出现的策论题目。
一个时辰的歇息时间,很快便过去了。
“当——”
下午场开考的锣声再次响起。
衙役们又开始分发新的试卷。
这一场的考试科目,按照青溪县往年的规制,多半是“策论”,偶尔也会考些“杂着”,如作诗、写判词之类。
陈平安接过试卷,目光迅速扫向题目。
果然,是策论。
而且,题目还颇有些出人意料。
“论青溪县水患频仍之症结及应对之策。”
看到这个题目,陈平安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这个题目,与他之前预想的那些引经据典、空谈义理的策论题目,截然不同。
竟然是直接针对本县的民生问题,而且还是老大难的水患问题。
青溪县,因境内有一条青溪河横贯而过而得名。
这条青溪河,平日里是灌溉良田、舟楫往来的母亲河。
但每逢夏秋雨季,河水暴涨,便时常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冲毁房屋,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这几乎是青溪县历任知县都头疼不已的问题。
没想到,这次县试的策论题,竟然会以此为题。
这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陈平安环顾了一下左右。
果然,不少号舍里,都传来了考生们压抑不住的低呼声和倒吸凉气的声音。
显然,这个题目,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那些平日里只知埋头于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们,此刻恐怕是傻眼了。
让他们引经据典,大谈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或许还能勉强凑出几句。
可要让他们针对具体的民生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可真是抓瞎了。
“这……这可如何是好?”
“水患?我……我对这水利之事,一窍不通啊。”
“完了完了,这下怕是要名落孙山了。”
隐约间,能听到一些考生绝望的哀叹和抱怨。
但陈平安,此刻的心情,却与他们截然相反。
这种结合实际、考察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正是他的强项。
他虽然年少,但两世为人的经历,让他对民生疾苦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更何况,他的脑内图书馆中,可不仅仅只有经史子集。
那些关于古代地方治理、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乃至基础的工程力学、水文地理的知识储备,此刻如同被激活了一般,在他的脑海中迅速翻涌起来。
小河村虽然不直接临近青溪河主干道,但也属于青溪河流域的支流范围。
平日里,陈平安也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谈论过青溪河水患之事,对其中的一些情况,并非一无所知。
例如,青溪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河床逐年淤积抬高。
中下游河道年久失修,堤坝多有残破,泄洪能力不足。
雨季来临时,上游山洪暴发,下游排水不畅,自然便会泛滥成灾。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如何解决,却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陈平安心中念头急转,很快便有了初步的思路。
他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考场允许携带少量草稿纸)列出了一个大致的提纲。
一、阐明水患之危害,以及治理水患对于国计民生之重要性。(此为策论开篇,需引经据典,拔高立意)
二、分析青溪县水患频仍之主要症结。(需结合实际,言之有物,而非空泛指责)
三.针对症结,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此为核心部分,需条理清晰,措施得当,具有可行性)
四、论述推行这些措施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考虑周全,体现务实精神)
五、总结展望,强调标本兼治,长治久安。(结尾点题,呼应开篇)
提纲列好,陈平安感觉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再次提笔,饱蘸浓墨。
这一次,他的笔锋,与上午写经义时又有所不同。
少了些许引经据典的雕琢,多了几分平实恳切的质朴。
开篇,他先是以《尚书·大禹谟》中“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为引,点出治理水患乃是自古以来圣君贤臣的要务,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固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紧接着,笔锋一转,便切入到青溪县水患的具体情况。
他并没有直接指责官府不作为,而是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个角度,客观分析了青溪县水患频仍的深层原因。
例如,他提到青溪河上游山区,近年来因山民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稀疏,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不仅淤塞河道,更容易引发山洪。
又如,中下游两岸,因人口繁衍,不少百姓在河滩、洼地搭建房屋,种植作物,侵占了河道行洪空间,使得洪水来临时,宣泄不畅,更容易漫溢成灾。
再如,沿河堤坝,多是前朝所建,年久失修,标准低下,有些地段甚至只是简单的土堤,根本无法抵御稍大一些的洪水。
这些分析,都来自于他平日里的观察和从村民口中听闻的实际情况,虽然未必完全精准,但却显得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绝非空穴来风。
在分析完症结之后,陈平安便开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他提出的方案,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奇思妙想,而是立足于当前时代的技术水平和青溪县的实际情况,力求切实可行。
例如,针对上游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封山育林,严禁滥伐,鼓励百姓在山坡种植固土经济作物(如茶树、果树等),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收入”。
针对中下游河道被侵占问题,他提出“清淤疏浚,拓宽河道,划定行洪区域,严禁在行洪区内搭建房屋、开垦田地,对于已经占用的,可考虑逐步搬迁,并给予适当补偿”。
针对堤坝残破问题,他提出“加固堤防,提高标准,重要地段可采用石砌或砖砌结构,并建立定期巡查和修缮制度”。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些辅助措施,如在青溪河上游修建小型水库(当然,他用的是“蓄水塘堰”的说法),以调节径流,削减洪峰。
在下游低洼易涝地区,开挖沟渠,建立排涝系统。
以及加强水情监测和预警,提前组织百姓疏散撤离等等。
每一条措施,他都尽可能地阐述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还估算了一下大致所需的人力物力(当然是模糊处理,只说需县衙统筹,发动民力)。
在遣词造句上,陈平安也刻意避免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和空泛的议论。
力求语言平实易懂,条理清晰,让人一看便知其意。
他知道,这种关乎民生的策论,最忌讳的便是言之无物,空谈大道理。
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干货,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写到畅快处,陈平安甚至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写一篇应试的文章。
更像是在为青溪县的百姓,真正地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种“经世致用”的感觉,比写那些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的经义八股,要来得更加酣畅淋漓,也更加有意义。
不知不觉间,洋洋洒洒数千言,便已一气呵成。
待到将最后一个字写完,陈平安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只觉得胸中块垒为之一空。
他将写好的策论仔细阅读了一遍,确认没有什么明显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后,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份关注民生、力求务实的策论,能否得到那位以“父母官”自居的张知县的青睐呢?
会不会因为文风过于“质朴”,缺乏“文采”,而被那些注重辞藻华丽的考官所轻视?
这些,都不是他现在所能左右的了。
他只是遵从本心,写下了自己认为最应该写的东西。
至于结果如何,便交给命运吧。
将策论试卷也放在一旁晾干墨迹,陈平安心中倒是比上午考完经义时,更多了几分轻松和期待。
他隐隐有种预感,这份策论,或许会成为自己这次县试的一个变数。
是好是坏,尚未可知。
但他相信,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官员,是能够看到这份策论背后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