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什的办公室玻璃窗被正午的阳光晒得发烫,风扇对着冰块呼呼地吹着冷风,却驱散不了他心头的燥热。他抓起那份沾满咖啡渍的声明文件,心里恨不得给发声明的人捅成筛子。
\"这些该死的中国人!\"他用印地语咆哮着,唾沫星子喷在秘书脸上,\"他们以为国际专利是他们的护身符吗?\"
窗外的车间里,十几个工人正手忙脚乱地给生锈的机壳喷漆,刺鼻的油漆味混着汗水的气息飘进办公室。
秘书阿米特缩着脖子,又递上一叠文件:\"先生,新西兰农业部的解约函上说...他们检测发现我们的机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他的声音越来越小,\"还有马来西亚要求我们赔偿检测费用,并退回预定金,还...\"
秘书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拉吉什心头的火又窜上来了,\"还什么?!你说话如果说不利落,我可以换一个秘书,快说!\"
阿米特也是被吓了一跳,但是她不能丢了这份工作,急忙解释道:“马来西亚的代表还说,如果我们本周内不能退回预定金,和他们检测的鉴定费用,他们就直接起诉我们配违约金。”
拉吉什听完秘书说的,更加心里冒火,一把扯开浸满汗渍的衬衫领口,金项链在毛茸茸的胸口晃荡。
他抓起桌上的卫星电话,拨通了一个德里号码:\"立刻联系我们在伦敦的公关公司!准备五百万卢比!我要让bbc在黄金时段报道中国人的'经济霸凌'!\"
挂掉电话,他踹开办公室的门,冲进嘈杂的车间。
工人们见状纷纷低头,手上的动作更快了。拉吉什抓起一个刚打上\"mAdE IN chINA\"钢印的齿轮,狠狠砸在地上:\"把中国产的零件都给我磨掉编号!立刻!马上!\"
就在这时,工厂大门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六名穿着制服的印度海关官员大步走来,为首的举起证件:\"拉吉什先生,我们接到国际刑警组织协查通知,需要查封厂房内所有涉嫌侵权的农机产品。\"
拉吉什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后退两步撞在流水线上,碰倒了一排刚组装好的变速箱。金属零件哗啦啦散落一地,露出内部粗糙的焊接痕迹和已经生锈的轴承。
\"这...这是个误会!\"他结结巴巴地掏出手机,\"我要给我的律师打电话...\"
海关官员面无表情地展开查封令:\"根据中印两国签署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贵厂生产的农机经鉴定系侵犯中国'惠民一号'专利权的仿制品。\"他指向车间角落,\"特别是这批使用中国原厂编号的零部件,已经构成刑事犯罪证据。\"
bbc的采访车此时恰好赶到工厂门口,记者目瞪口呆地看着海关人员查封货物的场景。拉吉什突然扑向摄像机镜头,用英语大喊:\"这是中国政府的阴谋!他们在打压印度制造!\"
海关官员冷静地掏出一份文件递给记者:\"女士,这是班加罗尔地方法院出具的搜查令。我们查获的电子邮件显示,该企业明知故犯地仿造中国专利产品。\"
bbc的采访车刚驶离工厂,拉吉什就接到了新德里打来的加密电话。电话那头,一个沙哑的声音用印地语说道:\"总理办公室已经知晓情况,你必须配合我们的国际宣传策略。\"
拉吉什的衬衫后背完全被汗水浸透,他握着电话的手不停颤抖:\"可是...海关已经掌握了证据...\"
\"听着!\"对方突然提高音量,\"今晚的报道必须强调中国打压印度制造的主题。你的工厂会得到补偿,但国家的形象更重要!\"
挂断电话后,拉吉什呆立在办公室中央,窗外的海关人员正在给机器贴封条。秘书阿米特小心翼翼地递上一杯威士忌:\"先生,伦敦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新闻稿...\"
当晚8点,bbc国际频道准时播出专题报道。画面一开始就是拉吉什对着镜头控诉的片段,紧接着切换到\"专家访谈\"。
\"这明显是中国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打压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典型案例。\"伦敦某智库的\"印度问题专家\"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却只字不提查获的侵权证据。
更令人愤怒的是,报道中刻意将海关执法的画面与中国军舰在印度洋演习的新闻拼接在一起,配上耸动的字幕:\"中国施压印度企业?\"
演播室里,主播用遗憾的语气总结道:\"虽然印度方面表示会配合调查,但这一事件无疑给中印经贸关系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新德里的各大电视台也开始滚动播放类似报道。《印度时报》连夜推出特别版面,标题触目惊心:《中国农机专利战——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武器》。
三亚的会议室里,方稷团队集体观看了bbc的报道。小东北气得一拳砸在桌上:\"他们怎么能这么颠倒黑白!\"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电视的冷光:\"这就是舆论战,他们知道理亏,但就是要恶心我们。\"
方稷却出奇地冷静。他拿起遥控器关闭电视,转身打开资料:\"兴华,把我们整理的全部证据上传到国际专利组织的公开数据库。同时联系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合作方,请他们提供使用正版'惠民一号'的对比。\"
第二天清晨,一场反击战在各个杂志报纸上悄然打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方发布了了中国方面提供的完整证据链,配文:\"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农业创新\"。
柬埔寨农业部发布的对比照片在业内获得上为万份的报纸,照片中正版农机的高效作业结果与冒牌货的故障频发所以作业情况不佳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深度调查报道。
记者通过比对海关查获的邮件,揭露了印度厂商明知侵权仍故意仿造的全过程。文章最后犀利地指出:\"某些媒体选择性报道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
国际舆论开始逆转。bbc不得不在午间新闻中补充了最新进展,虽然语气依然阴阳怪气。拉吉什的工厂被勒令停业整顿,而更让他恐惧的是,新德里方面突然切断了与他的所有联系。
夜深人静时,方稷站在阳台上眺望南海。传真机响起,是外交部同事发来的消息:\"国际专利组织刚刚裁定,确认'惠民一号'专利有效性,要求印度方面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