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进点点头,道:“甚好。”
这时,陈从进忽然又问道:“流放营州之民,又是如何安置的?”
梁姜忙道:“回大王,这些犯人,在抵达营州之前的伤亡如何,下官不清楚,不过,到了营州后,下官是竭尽所能,让她们安定下来。”
梁姜随后详细的告知陈从进自己的举措,对于刚刚抵达的犯人,首先是登记户口,有的犯人在流放途中,就重新组建了家庭,因此按户分地。
每户得地三十亩,由官府借支农具,钱粮,利息极低,正常来说,只要辛苦个两三年时间,就能将大部分的债务还清。
而对于一些缺少壮劳力的家庭,梁姜也让人进行做媒,什么自由爱情之类的,那肯定是没有,只能说是搭伙过日子,日久生情吧。
陈从进俯身看着舆图,见渝水沿岸密密麻麻标注着村落,不禁点头:“梁刺史之才,将来可为宰辅矣!
梁姜被陈从进夸的有些不知所措,急忙道:“下官牧人出身,若无大王简拔,又岂有今日之荣光,能有如今之位,已是恩宠有加,宰辅之位,不敢妄求。”
陈从进哈哈一笑,道:“猛将起于军伍,宰执擢于州郡,你又何必妄自菲薄,好好干,本王看,将来你梁姜之名,亦当能名垂青史。”
梁姜眼中亮起光,大王画的饼,虽未吃到嘴里,但是梁姜的内心中,却是充满了干劲。
于是,连忙又说起了自己的功绩:“大王,从前营州汉人不足一成,渤海,奚人与契丹人占了大半,可谓是汉风不见,胡俗遍地。
如今每年发配来的罪人家眷加上自愿迁来的流民,汉人数量已占了四成,而且,很多奚人,契丹人,也主动更换衣服,发饰,饮食,习俗,也渐渐有所改变。”
汉人同化的能力,在这周边的部族中,可谓是降维打击,当然,想要同化别人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别人认可你。
而对于胡人部落而言,认可的第一步,便是你要比他强,如果你比他还弱,那么你文化再好,他也只会认为这是无用之物。
但是陈从进这些年,打中原之地不算,单单是在边疆上,便先后大破奚人,契丹,渤海。
特别是契丹,那一仗直接打死了契丹巴剌可汗,契丹崛起的进程一下子就被打断了。
武清郡王的威名,在中原好像比不过朱全忠,但在这边疆之地,那是声名赫赫,哪个部落敢炸刺,都不用陈从进出手,周边的部落就会直接将他嗯死。
而听完梁姜的话后,陈从进满意的点点头,从来营州开始,陈从进的心情一直很不错,这个梁姜是自己亲手提拔的,是直接从一普通人,一下子提拔到营州刺史的位置。
虽然那个时候,营州新设,那是惨不忍睹,连营州城都被突爪部所据,汉人都没多少,可谓是真正的百废待兴。
但自己提拔上来的一个人,如今把事干的这么漂亮,陈从进的心头,顿时感觉到,自己慧眼识人,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能。
陈从进看向梁姜,忽然笑道:“看来这营州,在你手里倒是换了新颜啊。”
而在其后,陈从进又询问起了渤海国的情况。
梁姜听后,面色有些沉重的说道:“回大王,渤海国中之人,多对当年败于大王一事,心有不忿,且渤海王近年来,大肆打造器械,一些渤海商队都有到营州采买铁料,但此事被下官所阻。”
陈从进眉头紧锁,渤海国的实力还是有的,每年强迫他们进献三十万石粮,十万贯钱,看来这个数目的钱粮还是太少了。
渤海王还有余力七搞八搞的,想来这点钱粮对渤海国是轻轻松松,还是吃了情报不够的亏。
当年带着奚人契丹去,这些人哪有汉人统计的数目准确,当年陈从进人穷志短,拿了这点钱就跟过年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没出息。
这时,陈从进又问道:“当年的安东都护府,如今还有多少汉民?”
梁姜闻言一愣,好一会儿才回道:“大王,自安史之乱后,以平卢军大举南迁,我朝在安东都护府的势力,已经是名存实亡。”
随后,梁姜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详细点告知陈从进。
安史之乱对大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在西域全面退缩,在辽东方向,安东都护府也是全面内迁,苦心经营的一切,几乎全部丢弃。
面对如此优渥的无主之地,那周边的势力自然是垂涎欲滴,而在最后的较量中,渤海国凭借自身的人口,地理优势,最后占据了安东都护府。
而在名义上,渤海国是帮着大唐治理地方的,但实际上,渤海国打的一手好算盘,时间一久直接就扎根下来,又收税又设官的,赶都赶不走。
而在德宗时期,短暂中兴,又复置安东都护府,并归于卢龙镇治下,但这样的中兴,只是昙花一现。
很快,在契丹,渤海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内乱频发,大唐再次复撤安东都护府。
至于原来的汉民,大部分随军内迁,而留在原地的,早已成了渤海国的一份子,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只是大唐的衰弱,无力保护他们而已。
渤海国实力太强了,人口繁密,粮产丰富,挨了一顿打后,又很快恢复起来,陈从进是思索再三,决定不仅仅要在钱粮上加大上供的比例,对于安东都护府,陈从进也要再拿起来。
而且,把安东都护府的名字拿起来,是名正言顺,因为在德宗朝时,安东都护府就属于幽州节度使的控制之下。
其实,渤海国不太听话的原因,也和陈从进自己有关系,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陈从进把契丹给打趴下了,不然的话,渤海国在这个时期,那是要屡屡面对契丹的侵扰。
一个上升的游牧政权,碰到一个武力孱弱的海东之国,那渤海人的日子是可想而知。
而现在,契丹被陈从进压的死死的,更南边的新罗也在走下坡路,国中起义不断,这反而是让渤海王玮荣认为是自己励精图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