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的晨曦比往日来得更早,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整座城池便已苏醒。朱雀航的旌旗猎猎作响,城楼上悬挂的赤色帷幔在微风中翻卷,宛如燃烧的火焰。自东海仙宫现世、丹徒山崩现玺以来,江东百姓便翘首以盼,等待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而今日,便是孙权登基称帝的大典。
寅时三刻,建业宫城正门大开,禁卫军披甲执戟,列阵于御道两侧。他们手中的长戟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锋芒,仿佛连空气都被肃杀之气冻结。宫门内,礼官高声唱喏,鼓乐齐鸣,编钟与磬声交织,回荡在巍峨的宫殿之间。
孙权身着玄色冕服,头戴十二旒冠冕,缓步登上祭坛。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踏一步,脚下的朱红地毯便微微颤动,仿佛大地也在回应他的威严。冕冠上的玉珠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而他的目光却始终凝视着前方,深邃而坚定。
祭坛之上,青铜鼎中青烟袅袅,三牲之血已洒于黄土。太史令高声诵读祭文,声音如洪钟般传遍四方:\"维建安十三年,岁在壬午,吴王孙权,承天命,继大统,立国江东,以安万民……\"
孙权双手捧起赤红玉印,缓缓高举过头顶。刹那间,天边云霞翻涌,竟有七道虹霓横贯苍穹,宛如天梯垂落。围观的百姓纷纷惊呼,更有老者跪地叩首,高呼\"天命所归\"。
祭礼毕,孙权登临太极殿,端坐于龙椅之上。殿中群臣早已按品阶列队,文东武西,肃然而立。张昭、周瑜、鲁肃等重臣立于最前,神情肃穆,眼中却难掩激动之色。
礼官高喊:\"百官——拜——!\"
刹那间,满朝文武齐刷刷跪伏于地,朝服摩擦之声如潮水般涌动。张昭双手捧笏,额头抵地,声音微微发颤:\"臣张昭,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吴国永昌!\"
周瑜单膝跪地,犀甲上的甲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着孙权,朗声道:\"陛下承天受命,臣周瑜,誓死效忠!\"
鲁肃、顾雍、诸葛瑾等文臣亦纷纷叩首,高呼万岁。而武将一列,程普、黄盖、韩当等将军更是声如雷霆,震得殿中回音不绝。
孙权微微抬手,示意众卿平身。他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殿外——那里,建业城的百姓正翘首以盼,等待新帝的恩诏。
\"朕今日登基,当以天下为重,以万民为本。\"孙权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今立国号为'吴',建都建业,改元'黄武',大赦天下,免赋一年!\"
此言一出,殿外百姓欢呼雷动,声浪直冲云霄。而殿内群臣亦面露喜色,纷纷再拜谢恩。
随即,孙权开始分封皇室和众臣:
今尊封我母亲吴氏为国太,册立我正妻步练师为皇后,封妹妹孙尚香为长公主。
长子孙登封豫章王,次子孙亮封会稽王,兄孙策之子孙羽封南海王。叔父孙静封宗正、建城侯,族叔孙辅封安城侯,族叔孙绍封丹城侯。
文臣方面:晋封张昭为国相、宛陵侯,假节钺,总领朝政;鲁肃为上大夫、鄱阳侯,假节钺,协理军务,兼掌监察。诸葛瑾、步鹭(已从交州调回建业)、张承、顾邵、严峻为谏议大夫,随朝参政。
武将方面:大都督周瑜加封陵阳侯,假节钺,统领全国兵马。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凌统、陈武、董袭、潘璋、徐盛、丁奉等十二将,封为东吴开国十二虎臣,各领一军镇守京畿。
在地方上:封顾雍为扬州刺史,朱治为扬州都督,吕蒙、朱桓为扬州都督副将;孙辅兼领庐江太守,孙绍兼领九江太守,庐江、九江因在与魏国对峙的前线,所以派两个叔叔镇守比较合适;封周舫为会稽太守,阚泽为吴郡太守,陆康为丹阳太守,庞统为豫章太守,赵咨为南海太守。
袁涣因为治理日南郡有功,接替步鹭晋封交州刺史;贺齐为交州都督,朱据、陆逊为交州都督副将,陆逊能文能武,也可帮助袁涣协理交州政务。封吕范为苍梧太守,虞翻为郁林太守,吴范为合浦太守,士壶为交趾太守,袁角为九真太守,朱异为日南太守。
随着一道道封赏诏令宣读完毕,殿中群臣无不振奋。尤其是那些追随孙氏多年的老将,如程普、黄盖等人,更是眼眶微红,显然想起了当年追随孙坚、孙策征战沙场的岁月。
登基大典结束后,建业城内张灯结彩,百姓载歌载舞。酒楼茶肆纷纷挂出\"新帝登基,酒水半价\"的招牌,街头巷尾,孩童们追逐嬉戏,手中挥舞着新制的吴国小旗。
而在宫城之外,孙权登上城楼,俯瞰自己的江山。远处长江奔流不息,近处市井繁华喧嚣。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稻谷的清香,以及这座城池蓬勃的生机。
\"陛下,天佑东吴!\"身旁的周瑜低声说道。
孙权微微一笑,目光坚定:\"不,是人佑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