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残茶玉璜照汗青(伍)
第五回:娘子军旗卷南澳 丞相泪墨洒伶仃(上)
书接上回!
南澳的春日,徐徐的海风依旧带着那一丝料峭的寒意。
却吹不散,晒盐场空地上日益升腾的操练热气。
自那日安然险脱元军巡海船,日子已过半年之久。
陈璧娘在这偏隅之地,居然拉起了一支队伍。
就像石缝中倔强的草芽,不仅存活下来,还长的很滋润。
临时的营寨,如今也已初具规模。
一联排以竹木搭建的棚屋,错落有致。
外围用削尖的竹篱和搬运来的礁石,垒起了简易的防护矮墙。
中央空地上,一面纯手工的旗帜,正迎着海风猎猎飞扬。
那是由陈璧娘亲手设计,众妇人连夜赶制的杰作。
旗面是素白的厚麻布,正中以靛蓝丝线绣着一个硕大的“宋”字。
字体的笔画遒劲,带着一股不屈的锋芒。
尤为特别的是,旗面靠近旗杆的内衬处,那一道红色的纹路。
那正是当夜文天祥血书“诏令诸道勤王”的裂帛。
那是陈璧娘与几位女红最好的妇人,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
小心翼翼,用同色丝线将它密密绣嵌在旗面之下。
这承载着国仇家恨与最后希望的帛片,成为“娘子军”军旗。
那军旗之中,蕴藏着最隐秘而炽热的灵魂。
升旗那日,陈璧娘一身利落的深青色短襦。
披肩的长发,依旧只用木簪绾住。
她和众人立于旗下,由两位升旗手将旗帜升至杆顶。
当那素白蓝字的旗帜在咸风中完全展开,猎猎作响。
她带着临安雪夜的悲怆与不屈,俯视着下方鸦雀无声的众人。
有跟随张达多年的老兵,也有沿途收拢的溃军。
有失去家园的渔民,更有越来越多闻讯投奔的妇孺。
老兵们看到那熟悉的“宋”字,眼眶泛红。
溃军们从那旗帜凛然的气势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秩序与力量。
而那些原本只为求一口饭食的妇孺,仰望着旗帜。
麻木的眼神里,渐渐燃起一丝微光。
陈文龙站在人群中,看着姐姐瘦削却挺拔的背影。
看着那面仿佛凝聚了万千重量的旗帜,胸中激荡,带头高呼。
“复我河山,佑我大宋!”
“复我河山,佑我大宋!”
“复我河山,佑我大宋!”
众人的呼声起初只是零星,但随即汇聚成一片澎湃的声浪。
震得海滩边的海鸥惊飞,浪涛似乎也为之一滞。
而那一面以血书为衬的旗帜,不仅是一面通俗的标识。
更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集体信念的集结。
举义的消息不胫而走。
沿海各州府,那些不甘受辱、仍在暗中抵抗的义士,闻听南澳有一支以妇人为主的队伍,竟然高举着带有文丞相血书精神的旗帜。
纷纷派人过来联络,甚至还有人举家来投。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南澳义军人数增至近千。
义军的控制区域,也悄然向外面扩展了许多倍。
虽然,目前陈璧娘的队伍,不足以与元军正面抗衡。
却已成一颗不大不小的钢铁长钉,深深地楔入到了敌后。
这一日,陈璧娘正在与陈文龙、欧冶子以及几位新投诚的义军头领商议,如何应对元军日益频繁的沿海扫荡。
外出巡查的巡逻兵来报,发现一支由五艘大船组成的元军运粮船队,正沿着固定航线,从潮州方向驶来,预计两日后将经过南澳以东约三十里的外海。
“粮秣乃军中血脉,断之则亡。”
陈文龙指着粗糙的海图,一脸兴奋地说道。
“若能断其一路,必能缓解前方压力。”
“不过……目前我军舟船寡少,且多为渔船改造,如何能与元军护航战船抗衡?”
众人皆沉默,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怎能轻易错失?
陈璧娘目光扫过海图,最终落在那些代表暗礁和复杂水道的标记上,面色凝重,沉吟不语。
这时,一个身影怯生生地出现在议事棚外。
陈璧娘抬眼一看,是之前被她救下的疍家少女阿螺。
阿螺皮肤黝黑,身形瘦小,一双大眼睛却格外清澈有神。
“夫人……”阿螺声音细若蚊蚋,怯怯地说道。
“阿螺……阿螺有个办法,不知道可不可以说。”
“哦?阿螺,你有何想法,但说无妨。”陈璧娘温和的说道。
阿螺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我们疍家人,世世代代在水上讨生活,水性都好。我……我能在水下闭气很久,比族里许多的男子还要久。元军的大船吃水深,若在夜间,我能潜在水下,用凿子……悄悄凿穿他们的船底。”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欧冶子捋着胡须,眼中精光一闪:“此法……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风险极大,需有精准的时机和接应。”
他转向陈璧娘,抱拳说道:“夫人,老夫可连夜赶制一把趁手的水下凿具,再配以特制的浮筒。阿螺姑娘凿穿船底后,可借浮筒之力迅速远离,我等派快船在预定海域接应。”
陈璧娘看着阿螺那稚嫩却坚毅的脸庞,心中不忍。
这分明还是个孩子,却要承担如此重任。
她握住阿螺粗糙的小手:“阿螺,你可知道此去凶险万分?”
阿螺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犹豫。
“夫人救了我全家,还给我们饭吃,教我们识字。”
“阿螺不怕!元狗占我们的海,杀我们的人,阿螺也想报仇!”
她那属于海岛渔民的坚韧与对侵略者的仇恨,在此刻表露无遗。
夜袭的计划,就此定下。
欧冶子带人连夜赶工,打造了一把短小精悍、便于水下发力的钢凿,又用密封的竹筒和鱼鳔制作了提供浮力的装置。
陈璧娘则与熟悉水文的船公反复推敲行动路线、下水地点和接应方案。
她将张达留下的那张标有“蝮蛇岛”红点的布防图与疍民暗流图结合,选定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且靠近“枇杷礁”的暗礁区作为动手地点,便于得手后隐匿。
一切妥当,就等元军运粮船队的到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