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梨坐在程俊西的骡子车上。
程俊西已经跑熟了路,驾轻就熟的选了一条路赶着车。
“老三,买卖咋样?”
苏梨问问,程俊西回答的很老实。
“还行,按照现在的算法,五天能收一车左右,一车利润二十左右。”
苏梨点点头,这个利益点差不多。
“你收东西的时候没看见啥古董?”
“古董?可能看见了,主要是我不认识啊。”
说到这里的程俊西侧头。
“妈,古董这玩意有人要吗?”
他们在村里从没想过古董不古董的,主要是镇上都没有收这些的地方。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只要是经济稳定,往上走的时候,这玩意就值钱。”
程俊西听的点头。
“行,那我以后把看着像的就留下,到时候找地方卖。”
苏梨嗯着点头道:“找两本书看看,咱们这边估计也没有太值钱的玩意,有也是逃难带过来的,不过袁大头,还有些清朝的钱币之类的,应该能收到。”
程俊西一一记在心里,收破烂的时候多注意一下。
“妈,你这毛巾怎么卖?我去问个体户的政策了,雇佣不得超过七人,盈利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
这个赢利点,赚的真不多。
还不如他收破烂呢,赚多少是不限制的。
像苏梨卖春联也是一样,只要你是劳动换取,这些是不计较收益的,但倒卖不行。
“你看的还挺仔细,这样好,以后办事也要跟着国家政策走。”
苏梨拍着毛巾的袋子,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
“听过鸡毛换糖吗?”
程俊西点头,他大概知道,因为有专门收鸡毛鸭毛鹅毛的人。
“这就是我的糖。”
程俊西看着毛巾,恍然明白的问:“你要拿毛巾去村里换东西?”
“对,换是不受管制的,换来之后的东西就是我的所有物了,怎么卖是我的事儿。”
程俊西脑袋如当头一击,看着老太太的眼神,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妈,那你换啥?”
“当然是换老百姓最多的东西,咱们这边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程俊西点头在点头,感觉这辈子都没点过这么多头。
怪不得自从媳妇开窍口,总愿意找老太太说话去,原来根本原因在这里呢。
是真的能学到东西啊!
程俊西似乎解锁了什么。
娘俩赶着车已经到了第一个村子,程俊西熟练的吆喝起来。
“收破烂了!”
“收破烂了!”
苏梨没有那好嗓门,她不吆喝,直接下了车,手里拎着好几条毛巾,朝着人最多的地方走去。
“大姐,要毛巾不?都是县里毛巾厂的高档货,不要票,现在拿粮食就能换。”
被问的大姐还真有点心动,村里不像城里,买点东西一点都不方便。
“我看看。”
大姐上手看,苏梨都给看,递给了这里的好几个人。
没一会,就说动了一位想换的。
她闺女正好要结婚,要是陪嫁一对红毛巾,看着也好看。
买东西这玩意就怕跟风。
有了第一个买的,就有第二个买的。
程俊西再次反应过来的时候,苏梨已经站在骡子车上,手里举着毛巾,脑袋上戴着毛巾喊上了。
“毛巾不要钱,不要票,只要粮食就能换!”
“细粮两斤,粗粮五斤!”
苏梨野心也不大,按照翻了一倍的价格去收。
村里显然有人买过毛巾,同品质的毛巾都卖一两块一条,但按照苏梨给的价格,这才五六毛有一条,大赚啊!
场面火爆了。
程俊西两只手根本不够用了,称杆子都要轮冒烟了。
“给我来两条!”
“我要那红色的!给我四条!”
“我要白色的六条!”
……
东北粮食产地,每家每户都有存粮,换两条便宜质量还好的毛巾,抢疯了。
第一个村,苏梨就卖出去了一袋子。
接下来的又走了两个村,毛巾没了,骡车满了,堆满了粮食,骡子都吐舌头了,累!
程俊西一看,这也不用收破烂了,干脆跟着苏梨一起回家了。
回家后,苏梨喊住程俊西,掏出来五块钱。
“妈?”
“干活就得给钱,拿着。”
程俊西还是收下了。
大半天的时间,两人也挺累,回去后的苏梨洗把脸,就躺在炕上休息了。
她刚躺下没一会,李美兰就回来了。
本来李美兰能回镇上不用回村里,但是一想到苏梨最近都在村里,她愣是推着车回来了。
程俊南已经累成狗。
不过一想到早上卖包子赚的钱,他觉得他还能坚持坚持。
下午三点多,苏梨睡醒一觉,简单拉伸后,穿好衣服出来。
“妈!”
“妈!”
“妈!”
“妈!”
四个人,四声妈,四个脑袋,吓了她一哆嗦。
“你们飘着的脑袋,后边点。”
苏梨嫌弃的绕开四个儿媳妇,有一种电影里女魔头开会的感觉,她在前面走,后面有人汇报工作。
“说吧。”
李美兰抢先第一个。
“妈,晚上在我家吃饭,我买肉了。”
“妈,在我家吃,三牛想你了。”
“妈,昨天你就没跟我吃饭,今天跟我吃吧!我把你说的自行车套做出来了,你给我看看?”
“妈,昨天你就在我家吃的。”
四个人,都是来喊苏梨吃饭的。
苏梨才不想点兵点将呢。
“不用争了,每家给我送口菜,我晚上吃的不多,就这样吧!”
苏梨继续走,四个人都不是很满意。
苏梨才不管呢,既然不能满足每个人,那就公平的不满足每个人。
“别跟了,我上厕所!”
苏梨回头瞪了一眼后,走了。
四个人悻悻离开,不过转眼间就准备好好做饭,让妈喜欢她做的菜!
晚上,苏梨一个人,吃上了六菜一汤。
接下来几天,苏梨跟着程俊西继续卖毛巾,火爆的附近村子都盼着她去。
程家堆放的粮食越来越多。
李美兰在第二天摆摊后,被苏梨明令禁止回村里来,李美兰只好放弃回村,老老实实的在镇上干活了。
张明月做的自行车套一经卖出,火的不得了,虽然很容易被模仿,但总会有回流的客户,她自己赚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