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天气一日比一日冷起来,河口镇附近出现了许多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流民。
他们以为逃到这里就能安家落户,谁知平阳县县令一看流民太多,直接关闭了城门,要么一人缴纳一两银子,要么凭借当地户籍才能进城。
这一举措直接断了大部分流民进城机会,他们没有办法,只好往下面各村各镇乞讨。
而平阳县下最富饶的河口镇成了大部分流民的选择。
因为流民太多,好多船不愿意停靠河口镇,就怕流民上船抢东西。
一些流民甚至跑到各家各店乞讨。
今天周修诚和薛小九已经赶走了好几波进店乞讨的流民。
不是他们不愿意给这些流民吃食,实在是他们人太多,一旦给了其中一个,就会有一大群闻讯而来讨要。
到时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连生意都没法做。
他们有时还会趁乱抢东西。
隔壁卖包子的店铺就是这样,就因为店主好心给了一个五六岁的流民包子,直接招来一大群流民跑来他家讨要。
看店主不给,仗着人多把刚出锅的包子连笼带屉的都抢走了。
卖包子两口子差点没气晕过去。
还好他们周记快餐店人多,再加上薛小九机灵,不管多么可怜的流民来讨食,都被他三言两语打发走。
实在打发不走,刘翠萍几人都会拿着菜刀从后厨出来一起赶人。
还别说菜刀一亮,那些流民就蔫了,不敢再胡搅蛮缠。
但生意还是受到了影响,只卖了不到三两银子的餐食。
“哎——”
周修诚长叹一声,“看来娘说的没错,咱们大济朝气数快尽了。”
“本来就该尽了。”
刘翠萍直言道,“占着茅坑不拉屎,天天只知道加收赋税酒池肉林享受,要这样的皇帝有何用。”
她从女儿那知道墨儿跟着一个有抱负的将军起兵造反了。
这件事在周家除周梓桃外也只有周老太和刘翠萍知道,其他人只知道周梓墨跟着桃丫头一个朋友出门游历,他有武功傍身,所以大家对他的安危并不担心。
其实刚开始周老太和刘翠萍并不太愿意周梓墨走上这条路,奈何周梓墨和周梓桃这对兄妹主意太正,愣是磨了好几天把她们两个说服了。
刘翠萍如今对女儿越来越信任,她觉得女儿看好的人定然有雄才武略,和那些占山为王到处烧杀抢掠的流匪和搜刮民脂民膏的藩王不同。
正巧周梓桃刚收到李煜军营里两名信使快马加鞭送来的周梓墨写的平安信。
信里周梓墨写到李煜带着剩余两千部下和他一起奇袭了西北大军军营。
然后以少胜多,杀进有五万大军驻守的军营,斩了还在温柔乡里沉醉的大将军范文阳并全身而退。
李煜报仇雪恨后又占了西北与燕国连接的边塞月华郡休养生息。
现如今又招纳了两万多兵士,其中一大半是以前看不惯范文阳行事被排挤的西北边军,剩余一小部分是自愿入伍的新兵。
如今李煜正在边塞屯田练兵,周梓墨已经凭借战功从一个小兵卒升到了百夫长位置。
看到这个好消息周梓桃很高兴,书里李煜直到两年后才有实力杀了范文阳报仇。
那时范文阳在西北边关坐拥将近五万多愿意跟随他造反的大军自立为王,与燕国勾结在一起打算里应外合攻进京都,想要与燕国齐分大济朝。
燕国人一入关后,一路上对大济朝百姓烧杀抢掠,导致整个西北百姓十不存一,饿殍遍野,可谓惨不忍睹。
这一世李煜提前杀了范文阳报仇,又提前守住边塞月华郡,使燕国人无法入关屠杀西北百姓,也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信里周梓墨说边军条件艰苦,都快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所以才要实行屯田制,谁知杀了范文阳后没多久,李煜又带人从他边关府邸密室里找出贪污的二十多万两军饷和十万多石军粮。
不仅如此,范文阳府邸密库里还藏有一万多副兵甲武器,看样子他也早有谋反之心。
正好这些钱粮东西都便宜了他们。
这一世李煜比书里起点更高,想来应该能更早的结束乱世。
周梓桃决定若战乱波及这里之前就带着家人和愿意跟随她的上河村人前往西北。
以前西北因为燕国虎视眈眈时不时侵犯,是大济最危险地方,现在有了李煜在,反而成为大济朝最安稳之地。
之所以现在不去,是因为上河村这里还算安稳,村里人没被逼到绝路,没人愿意舍家撇地逃荒去别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别说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五个多月,周梓桃都对山清水秀的上河村有几分不舍之情。
信里最后周梓墨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说惦念她这个妹妹做的好吃的,最近做梦都能梦到。
周梓桃不由得笑了笑,行军打仗哪有不吃苦的,皮猴子就该磨一磨,说是这样说,下午她就进山一口气打了五六头野猪和二十多只野兔回来,打算做些肉脯和腊肉寄过去。
幸好她现在有了空间,不用再扛着猎物轰动全村了。
她带着周老太和薛诗怡一起把这些野猪和野兔全做了出来。
因为镇上难民暴增,周梓桃不放心薛诗怡和薛小九兄妹,就让他们退了房子搬回上河村人住。
正好住在裴家赔给她的三间青砖大瓦房里。
白天薛小九跟着周家人去镇上快餐店上工,薛诗怡就来周家帮着做一些家务和一日三餐。
有了薛诗怡,周老太和周梓桃都轻松不少,周梓桃练功和陪枣红马的时间更多了。
周梓桃只留了一小半给家里吃,一大半托给那两位信使带给哥哥周梓墨这个小馋猫。
这几日,两位信使在周家受到热情招待,愣是腰都吃粗两分,临走时,周梓桃欲给他们一人十两银子。
李将军和他们说过不能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这两人死活不愿意要,没有办法,周梓桃给了他们一些腊兔腊肉路上吃。
两人见大多都是野味,这才厚着脸皮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