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南海某无人岛屿。陆晨带领“蛟龙突击队”参加年度三军联合夺岛演习。岛上密布电子干扰设备,所有GpS信号被屏蔽,模拟“敌方占领并切断通讯”的极端战场。
“各组注意,此次演习不设预设路线,全靠现地态势判断。”陆晨透过防弹面罩凝视全息战术地图——系统储物栏中的“超远程通讯模块”静静躺着,但他刻意将其封存。真正的考验,是锤炼士兵在无科技依赖下的作战能力。
A组队员王磊操纵“翼龙-2无人机”低空掠过礁石区,机载红外扫描仪捕捉到沙滩上伪装的“敌方狙击手”。陆晨迅速下达指令:“狙击手压制,爆破组开辟登陆通道!”两栖突击车冲破浪涌,车载“30毫米速射炮”精准击毁滩头防御工事。与此同时,b组潜水员从水下渗透,利用“闭循环呼吸器”无声接近岸防阵地,放置电磁脉冲炸弹——这是他们反复演练的“非对称破袭战术”。
突然,密林深处传来诡异的电子噪音。通信兵李婷耳机中传来乱码:“西北方向有强电磁干扰,疑似敌方的‘电子欺骗系统’!”陆晨心头一沉:演习指挥部故意植入的干扰装置,正考验部队的“盲战”能力。
“切换至激光通信链路!”他指向突击队员头盔上的微型激光器。光束在树冠间交错,形成临时加密网络。与此同时,空中无人机群突然调转机头,释放大量“箔条干扰弹”,在天空编织出金属云层,反制敌方的雷达探测。
c组狙击手张宇趴在伪装网下,95式步枪加装的热成像瞄具锁定300米外的“敌指挥部”。他深吸一口气,回忆陆晨特训时的教导:“无风环境下,子弹抛物线偏差控制在0.5厘米。”扣动扳机,模拟弹头精准击毁靶标——这是无数次实弹射击堆砌出的肌肉记忆。
“爆破通道打通!”对讲机传来嘶吼。陆晨带领突击队冲入核心阵地,却发现“敌方”早已布下陷阱:布满绊线的“模拟地雷阵”与伪装成岩石的“震动传感器”。他蹲下身,从战术背包中取出“探雷针”——这是最原始却最可靠的工具。士兵们匍匐前进,用匕首切断绊线,动作如教科书般精准。
当红旗插在“敌方指挥部”时,演习总指挥的声音在加密频道响起:“蓝方获胜。但值得警惕的是,你们在电磁压制环境下耗时过长。”陆晨摘下头盔,汗水浸透战术背心。系统提示音悄然响起:“签到成功,奖励‘单兵战术推演软件’”,但他未予理会——这场胜利,靠的是千锤百炼的协同与对现实装备的极致运用。
次日,全军通报会上,蛟龙突击队的“无GpS导航登陆流程”与“电磁盲战战术”被列为全军教材。而陆晨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训练计划:下一场演习,他要将“无人机蜂群干扰”与“水下声波诱饵”融入战术体系——不是依赖系统,而是将现有装备潜力榨至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