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我启程返回汴京。云中城交给岳飞镇守,韩世忠则率军驻扎真定,形成犄角之势拱卫北疆。
车驾行至黄河渡口时,户部尚书李纲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这位老臣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见我的车驾便快步迎上。
\"陛下!老臣有要事禀报!\"
我命人设帐,召李纲入内详谈。
\"陛下,国库...空了。\"李纲开门见山,从袖中掏出一本账册,\"云中一战耗费军费六百万贯,抚恤赏赐又需四百万贯。加上真定、太原等地的军费开支,国库仅剩五十万贯不到。\"
我翻看着账册,眉头紧锁。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北宋的财政体系本就脆弱,经不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今年的赋税呢?\"
\"夏税已征收完毕,但各地上报的数额比往年少了三成。\"李纲苦笑,\"说是战乱影响,实则大半是被地方官吏中饱私囊了。\"
我合上账册,沉思片刻:\"爱卿以为,当务之急该如何?\"
李纲显然早有准备:\"老臣有三策。其一,加征商税,特别是对丝绸、瓷器等奢侈品的交易税;其二,发行交子,缓解现银不足;其三,清查田亩,追缴隐田漏税。\"
我微微点头。这些都是传统手段,但各有弊端。加税会加重百姓负担;纸币信用不足容易引发通胀;清查田亩则触动大地主利益,阻力极大。
\"朕有一策。\"我缓缓道,\"设立'皇家贸易司',专营盐铁茶马等大宗商品。同时改革交子制度,以白银为准备金,严格控制发行量。\"
李纲眼前一亮:\"陛下此策甚妙!只是...盐铁之利向来被各方觊觎,恐怕...\"
\"所以需要杀鸡儆猴。\"我冷笑一声,\"传朕旨意,查办河东转运使刘豫,罪名是贪污军饷、倒卖军粮。\"
刘豫是朝中重臣,更是宰相王黼的心腹。动他,等于向整个官僚集团宣战。但此刻的我已经别无选择——要么改革,要么等死。
李纲显然明白其中的风险,郑重地行了一礼:\"老臣愿为陛下分忧。\"
\"还有一事。\"我补充道,\"朕准备在江南试点'一条鞭法',将赋税统一折银征收,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
李纲震惊地看着我:\"陛下,此法...此法恐引起士绅激烈反对啊!\"
\"所以先在江南试点。\"我解释道,\"那里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流通量大。若成效良好,再逐步推广。\"
看着李纲忧心忡忡的样子,我安慰道:\"爱卿放心,朕不会操之过急。当前首要还是稳定军心,恢复民生。\"
回到汴京后,我立即着手改革科举制度。这一举措比经济改革更加敏感,牵动着天下读书人的神经。
文德殿上,我召集了礼部官员和几位大学士,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方案。
\"朕意,今科进士试增加'算科'与'工科',各取十人。算科考《九章算术》及实用计算;工科考水利、建筑等实务。\"
话音刚落,殿内一片哗然。礼部侍郎赵鼎当即出列反对:\"陛下!科举取士历来以经义为重,岂能以此雕虫小技取士?有违圣人之道啊!\"
\"赵爱卿。\"我平静地看着他,\"你可知道云中一战,是谁计算出了最佳的投石机射角?是谁设计了棱堡的防御体系?是工部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
赵鼎语塞,但仍不死心:\"可、可这些都是末节,治国平天下还需圣人之学...\"
\"没有坚固的城墙,圣人之学挡得住金人的铁骑吗?\"我反问道,\"没有精确的算学,户部能理清天下赋税吗?\"
大学士陈东插话道:\"陛下所言极是。然骤然改制,恐天下士子难以适应。不如循序渐进,先在国子监增设算学、工学科目,待时机成熟再纳入科举。\"
我心中一动。这是个折中的好办法。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改革阻力相对较小,也能为将来全面改革积累经验。
\"准奏。着国子监即日起增设算学、工学二科,由工部与户部选派精通实务者任教。另设'武学',培养军官,由枢密院负责。\"
会议结束后,我留下陈东单独谈话。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是朝中少有的务实派,在士林中威望颇高。
\"陈爱卿,朕知道今日提议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我叹了口气,\"但大宋要强大,就必须改变。\"
陈东捋着胡须,若有所思:\"老臣明白陛下的苦心。只是变法之事,宜缓不宜急。当年王安石变法之鉴不远啊...\"
\"朕不会重蹈覆辙。\"我坚定地说,\"王安石失败在于急于求成,树敌太多。朕会步步为营,先培养新人才,再逐步替换旧官僚。\"
陈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圣明。老臣愿效犬马之劳。\"
\"有爱卿相助,朕心甚慰。\"我笑了笑,\"对了,朕准备重建'弘文馆',系统整理历代典籍和实用技术,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陈东思索片刻:\"老臣推荐苏轼之子苏过。此人博览群书,尤精于农工杂学,且不囿于成见。\"
我眼前一亮。苏轼的儿子,这个身份既能吸引士人参与,又因其父曾被贬的经历而对改革不会有太多抵触。
\"好,就他了。另外,朕准备每旬抽一日亲自授课,讲些...特别的学问。\"
陈东好奇地问:\"不知陛下要讲授何学?\"
\"《格物致知》。\"我神秘地笑了笑。实际上,我打算将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用宋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出去,为将来的技术革新打下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