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灼接旨后,迅速整理装备,带上数十随从,日夜兼程赶往京城。
一路无事,抵达京都殿司府门前,下马拜见高俅。
见到高俅时,呼延灼谦恭有礼,自称恩相,毫无傲慢之态。
高俅对他的态度十分满意,加之其仪表堂堂,出身显赫,愈发欣赏。
随即,高俅向呼延灼提及征讨徐悟锋之事。
呼延灼拍胸表态:“恩相放心,小将虽不敢妄自尊大,但若领兵出征,必定扫平梁山!”
高俅听后大悦,次日早朝时带他面见道君皇帝。
呼延灼步入大殿,跪地叩首。
赵佶微微起身,手扶龙案,打量着呼延灼,对其器宇轩昂颇为赞赏,当即赐下一匹雪乌骓。
此马通体漆黑如墨,四蹄洁白如雪,故名踢雪乌骓,日行千里。
呼延灼谢恩完毕,随高俅返回殿帅府,共商征伐梁山事宜。
呼延灼为人仗义,不忘提携旧友,说道:“恩相,梁山势力庞大,武艺超群,切不可掉以轻心。”
“我愿推荐两位先锋,一同领军剿灭贼寇,定能建功立业。”
高俅闻言大喜,询问何人适合作先锋。
呼延灼回禀:“小将推荐陈州团练使韩滔,东京人士,武举出身,擅使枣木槊,人称百胜将军,可为正先锋。”
“另有一位,颖州团练使彭玘,同样东京出身,世代将门之后,精通三尖两刃刀,武艺非凡,人称天目将军,可为副先锋。”
高俅听后喜形于色:“若有韩、彭二将为先锋,何惧贼寇顽抗!”
\"调兵之事不妨从你三路着手,你们使用起来也顺手。
不过不知你三路共有多少兵马?\"
呼延灼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不想让高俅小瞧自己,立刻答道:\"合并我三路,有五千精锐骑兵,加上步兵总计约一万。”
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即便能力 ** ,也不会对禁军的情况毫无所知。
赵宋立国后一直缺马,各地军队不过是一些分散的骑兵部队。
即便是东京天驷监,总共有也不过两三万匹战马。
汝宁、陈州、颍州三地居然能凑出五千骑兵,呼延灼莫不是在开玩笑?
就算一人一骑计算,也需要五千匹战马,呼延灼哪来的脸面能搞到这么多战马?
整个大宋不止你一个都统制,怎会有如此大的底气?
别说五千骑兵,就算三地合力,凑出一千骑兵已属难得。
至于一万人的精锐倒还说得过去,因为汝宁、陈州、颍州三地本就是拱卫京畿的大州,单是呼延灼手下就有一万兵马。
三路兵马加起来,挑选出上万名精锐并非难事。
高俅心如明镜,但他并未点破,只说:\"你们各自返回各州,挑选三千精锐骑兵和五千精锐步兵,会合后启程,剿灭梁山,活捉徐悟锋、林冲等人前来见我!\"
稍作停顿,高俅又补充道:\"如今梁山势力强大,恐怕你八千兵马不足以应付。
我会向枢密院申请调拨京师的精锐步骑兵,凑齐五万大军。”
赵佶不了解梁山多次战胜官军的经过,但高俅清楚得很。
按照赵家的传统,京畿禁军确实精锐,但高俅也明白,八千兵马难以荡平梁山。
呼延灼听后心中大喜,任都统制多年,未曾想这次竟撞上好运,能统领五万大军!
见高俅急切且位高权重,呼延灼立即开口:\"这三路兵马皆为训练有素之士,人强马壮,无需殿帅担忧。
唯恐衣甲不足,耽误期限,恐获罪,恳请宽限。”
高俅深知京畿多年未曾战火,兵备废弛实属常情。
他当机立断,豪迈下令:\"既然如此,你们三人可从京师甲仗库随意选取所需军械,不论数量,务必确保装备精良,以利作战。
待出征之时,自会有专人验收核查。”
呼延灼见此情景,毫不推辞,直接索要了三千匹战马。
呼延家族虽掌握铁甲连环马的训练之法,但因战马稀缺,一直未能组建完整部队。
此次得此良机,他志在一举平定梁山,再向高俅请求分配战马,以便日后扩军。
高俅果然大度,不仅满足了呼延灼的请求,还额外配给了一千匹稍逊的马匹。
加上呼延灼原有部下,共计五千骑兵整装待发。
随后,呼延灼率众前往甲仗库领取物资,挑拣出铁甲五千副、熟皮马甲一万副、铜铁头盔两万顶、长枪一万根、衮刀一万把以及难以计数的弓箭,几乎将整个汝宁州的军事力量全面升级。
甲仗库的管事人员亦不敢懈怠,深知高俅此次势在必得,若在此时贪墨,后果不堪设想。
临行前,高俅将所有战马调配妥当,并召来韩滔、彭玘齐聚京师,一同赐予金银绸缎作为奖赏,同时发放粮草军饷,激励士气。
呼延灼、韩滔、彭玘三人皆领取了必胜文书,正式告别高俅及其他官员。
三人策马直奔汝宁州,在途中并无波折,抵达后迅速派遣韩滔、彭玘分别赴陈、颍二州招集军队,约定在京师汇合。
不出半月,三路大军均已准备就绪。
呼延灼将京师调拨的军械、旗帜、战马及新造的连环铁铠悉数分发完毕,只待出征命令下达。
与此同时,高俅已从京师禁军中抽调四万兵力,加上呼延灼的五千骑兵,对外号称五万大军,实际上差距不大。
出征前夕,高俅亲率殿帅府官员视察队伍,犒赏三军,并为呼延灼推荐了三位副将。
胡春,现任京畿都监;丘岳,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周昂,八十万禁军副都教头。
他们三人皆勇猛无双,现全由将军统领。
水泊梁山与我有深仇大恨,不除之我难以安心。
我将全力支持将军,需兵则给兵,需铠甲则给铠甲,需战马则给战马。
我又特意安排了三位猛将相助,望将军不负所托。
高俅心中思虑简单,林冲在禁军里不过是个枪棒教头,如今我派出都教头与副都教头,难道还敌不过林冲?
呼延灼立下军令状,与胡春、丘岳、周昂会合后,即刻布置三路兵马出城,气势磅礴地朝梁山进发。
大军行军,旌旗飘扬,鼓声震天,刀枪闪亮,盔甲鲜明,引来众多东京百姓驻足观看并欢呼。
张三混在人群里,原本打算趁机制造混乱,让老赵家出丑,打击官兵士气。
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值得,便返回家中,用飞鸽传书将消息送至梁山泊。
消息传到梁山泊,众头领得知朝廷派了五万大军前来征讨,并未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攻破大名府、高唐州,掠夺大量财宝,若朝廷毫无反应,才真正让人疑惑。
即便其中有五千骑兵,头领们也不在意,即使是呼延家的连环马,头领们早已知晓徐宁的钩镰枪能 ** 。
然而,在徐悟锋看来, ** 连环马并非仅靠钩镰枪。
呼延家的连环马与历史上的金兵铁浮屠颇为相似,人马皆披重甲,仅露四蹄。
金兵的铁浮屠徐悟锋未曾见过,但据情报显示,呼延家的连环马确是马与马间以铁链相连。
徐悟锋认为此举甚为荒谬,骑兵讲究灵活操控,若多马相连并驾齐驱,马力参差不齐,难以同步前行。
众人相连,勇怯不均,勇敢者被胆小者拖累,更是可笑之举。
徐悟锋回忆起原着中呼延灼的连环马,三十匹为一组,以铁环相连,冲锋时如同一道移动的铁墙。
这种战术虽威猛,却有致命缺陷。
只需派敢死队斩断一匹马的马腿,整个阵型便会崩溃。
人马披甲重达千斤,一旦有一匹倒下,其余战马都会受影响。
历史上,金兵的铁浮屠初现时,也曾让宋军胆寒。
见此铁甲骑兵,宋军往往未战先怯。
宋朝自建国以来,便在骑兵对抗中屡遭挫败,铁浮屠的强大外观足以震慑人心。
后来,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名将找到 ** 之法。
他们针对铁浮屠马腿无甲的特点,屡次用砍马腿的方式击溃敌军。
到了蒙古崛起时,他们同样摸索出对付铁浮屠的策略:诱敌深入,撤退中不断射杀马腿,待其倒地后再迅速击杀。
因此,无论是铁浮屠还是连环马,看似不可战胜,实则并非无懈可击。
而梁山泊如今已有骑兵,徐悟锋对此毫不畏惧。
呼延灼率领五万大军逼近梁山泊。
在此之际,徐悟锋着手进行思想动员。
聚义厅内,梁山众头领齐聚一堂。
一面绘有地图的巨大屏风立于厅中,这张地图由徐悟锋亲手绘制,覆盖胶东半岛区域。
“诸位兄弟,我加入梁山已逾两年。
从最初的几人、几百小喽啰,发展至如今数十位头领、五六万兵马,还曾多次大胜官兵,甚至攻下了大名府。”
“我们这些兄弟,有些来自官府,因受奸佞陷害才投靠于此;有些是绿林豪杰,只求一方自在生活。
可我们能否仅做短暂的草寇?又怎能长久如此?”
即便诸多兄弟未曾在意,我却不得不思虑周全,唯恐将来各位兄弟辞世后,仅留下盗匪之名,无颜面对祖先。
其实,我的想法早已成型,并与许先生、吕学士商议过,即择机东进,攻取胶东半岛。
我们不必称王建国,只求效仿唐代藩镇,割据一方,岂非胜过困于梁山水泊?
曾有兄弟提议招安,然而现今朝中尽是蔡京、高俅这般奸佞,即便我们接受招安,他们又怎会善待我们?
朝廷的官职名额有限,我们这数十人若皆入仕,岂不是抢占他人机会?
到那时,朝廷定会驱使我们冲锋陷阵,功劳归于奸臣,而我们仅得些微小官职,这绝非我所愿。
即便占据胶东,起初大宋朝廷必不会甘心,必将派重兵围剿。
但数次击溃官军后,众人皆知朝廷军队实力不过如此,我们又何惧战斗?
立足胶东后,后续策略可待天下局势演变再行决定。
徐悟锋深知急功近利不可取,故先提出割据之策,让众人逐步认同其价值。
一旦此目标达成,众人尝到甜头,自然会催促进一步行动。
果然,一番话令众头领目光灼灼,尤其武将出身者,满心欢喜。
并非他们贪图权势,而是厌倦草莽生涯。
梁山虽威名远扬,但在百姓心中仍是匪寇。
头领们认为徐悟锋规划可行,以现有兵力夺取胶东易如反掌。
继而效仿唐代藩镇,割据自守,名义上归顺朝廷,只受调遣不受命令,既保全颜面又确保自主。
朝廷出身的首领深知官场黑暗,与其信任奸臣,不如掌控自身命运。
杨志尤为激动,他始终渴望恢复家族荣耀,若能割据一方,也算达成心愿。
提出割据方略后,众首领信心满满,仿佛看到希望。
就连李逵也摸着头笑问:“爹,难道我真的能当将军?”
徐悟锋环视众人,道:“朝廷派呼延灼来征讨,据说有五万大军。
吞并这支官军,可补强山寨实力。”
自劫掠大名府后,梁山已有五万精兵,人人配备铠甲,武器充足。
既然有人送装备,徐悟锋自不会推辞,对呼延灼、韩滔、彭玘三人也早有招揽之意。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如何应对连环马。
徐宁的钩镰枪是一法,但徐悟锋不愿仅依赖此。
轻骑与重骑的核心优势在于冲击力,若骑兵无法冲锋,优势便无从谈起。
最终刘慧娘提议改造盾车。
在明清战争中,被视为落后的清军却能屡胜明军,关键在于棉甲与盾车。
盾车用数寸厚木板外包皮革与布料,由士兵推动靠近敌阵,保护己方。
清军凭此对抗明军先进火器,并非装备多强,而是明 ** 器已显落后。
十六世纪明军虽引入火绳枪,但直至明朝 ** ,多数部队仍使用神枪、快枪、三眼铳等老旧武器。
这些火器难以击破棉甲与盾车。
暂且不论棉甲,单看盾车,经刘慧娘建议,在原有盾板后加装了大车斗。
盾板上设四个孔洞,插入四根铁枪,枪尖朝前,再在车厢内填满泥土并压实,这样不仅能增加载重,还能稳固铁枪的位置。
改造后的盾车,框架采用铁制,其他部分用厚重木板制成,装满泥土后至少重两三百斤。
车把两侧各有铁环,用钢钎穿过铁环深深嵌入土中,即便骑兵撞击,也不易撼动。
不过单靠一辆盾车不够,徐悟锋命令汤隆的军器监尽快制作两百辆盾车。
待对战呼延灼时,每五十辆为一组,用铁链相连,形成防线。
盾车后方可配置弩手、刀斧手及勾挠手,趁连环马倒地时上前清理战场。
徐悟锋反复思量,认为连环马并非难以应对。
若是在野外突遇重骑兵,或许会措手不及,但如今已有准备,岂能对付不了?
别管呼延灼如何吹嘘,即便普通骑兵训练都需要大量资源,更别说这种昂贵的重骑兵了。
历史上,金兀术因铁浮屠造价过高,不敢再组建。
据徐悟锋了解,呼延灼的五千战马中,有四千匹是高俅临时调配的。
短时间内训练精锐骑兵无异于天方夜谭。
徐悟锋猜测,呼延灼布下连环马阵更多是为了防止己方马军临阵脱逃。
大宋官军纪律涣散,几人结伴作战,一旦失利,想逃跑都难。
于是徐悟锋一边造盾车,一边打造钩镰枪,让徐宁挑选士兵加紧训练。
从东京到梁山约五百里,呼延灼五万大军走旱路,没一个月到不了梁山泊。
徐悟锋有了充分的时间筹备大事。
呼延灼率领朝廷大军行军一个多月后,终于抵达济州境内。
济州城外,知州张叔夜早已接到消息,急忙带领官员迎接,更有不少百姓围观。
五万朝廷大军阵容壮观:将士身披铁甲,战马挂着铜铃,红旗招展如云霞漫天,刀剑映日似白雪千里。
虽未实战,仅凭气势就让人震撼不已。
呼延灼大军的到来,消耗巨大。
朝廷虽已拨下粮草,但地方官府仍需有所行动。
张叔夜久经官场,深知其中利弊。
况且此次任务是讨伐梁山,济州无论如何都应尽一份力。
见呼延灼到访,张叔夜上前道:“久仰将军威名,贵为开国功臣后代,此役定能荡平水泊,扫除贼寇!”
呼延灼统率大军,意气风发,笑着回应:“张大人过誉了,此战还需多多倚仗您。”
张叔夜点头说:“听闻朝廷大军将至,济州已准备粮食一万石,若有其他所需,请尽管吩咐。”
呼延灼充满信心:“有这些粮草就够了,大人只需守护城池,等待佳音即可。”
呼延灼并非盲目自信,五万大军加上五千骑兵,对付一群山匪绰绰有余,即便不能全歼,也足以重创对方。
大军出发前,高太尉也曾暗示,梁山虽要剿灭,但最好留有余地。
这不是高俅慈悲为怀,而是因为实际出征人数为四万八千,上报却是六万。
粮草、军饷等都是按六万人计算,高太尉随意批文,虚报的那部分军饷自然流入私囊。
所谓“养寇自重”,在蔡京、高俅等人看来,梁山虽要消灭,但不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逐步削弱。
就像炖汤,火候不到味儿就不够浓。
忽有一日,有人提及 ** 之事,随即有人发问:“若是一举将其除掉,日后何以为继?”
朝廷每逢兴师动众,皆视为生财良机。
蔡京、高俅之流,岂会不明此理?
呼延灼心中亦有所思,但他所虑并非同于旁人,而是鉴于梁山当前之势,欲一举剿灭谈何容易。
若是略施小计,挫其锐气,则非难事。
在济州稍作整顿后,呼延灼遣韩滔为前锋,自率中军,彭玘督后阵,大军直逼梁山。
梁山方面,三路兵马甫至济州境内,探马即刻回报聚义厅。
“哥哥,官军先锋五千余人已自济州出发,直指我梁山,韩滔领军。”
时迁将情报呈予徐悟锋,话音未落,糜胜便跃起道:“区区官军,何足挂齿,待我去将他们斩尽杀绝!”
鲁智深随之起身,卷起衣袖道:“洒家愿往,前次未能参与攻伐大名府,此次断不可缺我。”
糜胜与鲁智深率先请缨,众人纷纷响应,皆欲出战,唯恐落于人后。
徐悟锋见众志高昂,微笑着安抚道:“呼延灼出身名门,我梁山英雄亦非徒有虚名。
今日便先败其先锋,让他知晓我军实力。”
“哥哥所言极是,官军当知我梁山威风。”
“哥哥,此事切莫漏了我糜胜。”
“久无战事,心中甚是焦躁,哥哥,我也要去!”卞祥附和。
自徐悟锋提出胶东计划,诸位首领皆有明确目标,无论出身如何,此刻均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