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城中官兵与坊丁,联合投降的廉访使赵约,打开了南大门。
钱振鹏带领乡勇攻开西门,于乱军之中斩杀了制置使陈建。”
“倒是便宜了那家伙!”
方腊听完,并未首先称赞钱振鹏的大功,反而愤恨陈建那昏官死得太容易。
钱振鹏原本是清溪县的都头,也是摩尼教的老兄弟,方腊的心腹将领,武艺超群。
如果没有钱振鹏的内应,摩尼教不可能如此迅速拿下杭州城。
接着,方腊又问:“目前城中形势如何?”
方天定说:“我已经安排方杰,率两百骑兵、三千步兵入城,控制全城官员士绅的宅邸,禁止任何人进出,待局势稳定后再行彻查。”
方腊并没有打算赶尽杀绝,他效仿的是梁山的做法,但执行得更为严厉。
例如,在杭州城内,除非是罪大恶极之人,否则落到梁山手中,最多缴纳罚款即可。
然而,落到摩尼教手中,结果则完全不同。
“你做得不错!”方腊点头赞许,然后对方天定说道:“你去传达我的命令,禁止伤害百姓,违者格杀勿论。”
“是!”方天定领命后迅速离开。
此时,方杰已经率领军队,沿途击杀了一些趁火 ** 的小混混和乱军,终于抵达了府库所在地。
郭世广、厉天佑等人手持染血的兵刃走出,显见此地已清理完毕。
被称为三大王的方貌率军冲入知府衙门,却发现杭州知府赵霆早已逃离。
方腊听闻赵霆逃脱的消息后颇为惋惜,又得知城门已被彻底控制,便命娄敏中、祖士远和沈寿等人拟写安抚公告,由一名嗓门洪亮的男子敲锣宣传摩尼教的仁爱思想。
自此,杭州这座东南重镇落入摩尼教之手。
若在一年之前,此事必会震惊四方。
然而如今,徐悟锋早已掌控京东二路,并两次攻陷大名府,摩尼教所为梁山泊早有先例。
梁山泊屡次战胜朝廷大军,以武力争取现状,击溃的官兵达数十万。
相较之下,方腊一路虽所向披靡,但击败的官军数量不及梁山泊的零头,大多为望风而逃。
即便江南官军战斗力薄弱,但这过程显得过于顺利,让人难以置信。
方腊对此毫不在意,义军势头正盛,他打算稍作休整后再推进下一步计划。
待城内局势暂稳,方腊亲自率军入驻,至制置使衙门询问:“民众对廉访使赵约有何评价?”
方腊提问源于赵约在两浙地区尚有廉洁名声。
娄敏中答道:“我已询问其家中侍从及附近街坊邻居,赵约看似廉洁,实则纵容恶奴欺压良善,受害邻众多,却因畏惧权势不敢发声。
将其擒获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方腊大笑:“这便是所谓的廉洁名声吗?”娄敏中冷哼道:“所谓士林廉洁不过是这帮污吏自吹自擂,外人不知内情,或许会被误导。”
“杭州城里的百姓,又有几人真心认可他?他家的仆从‘七四三’倚仗权势欺压民众,招惹官司,与人争斗,以钱财交易是非,甚至构陷官员,剥削百姓,此事城中无人不知。”
“别说普通百姓对他毫无好感,就连他雇佣的众多仆役,也没有一人真正忠于他。”
方腊听后微微点头,随即问道:“赵约有何言辞?”
娄敏中答道:“此人性格懦弱,被抓后便立刻自缚投降,依我看,不如干脆处决了他!”
身旁的祖士远也附和道:“若将这样的人纳入教中,恐怕会损害我们摩尼教的声誉。”
这只是一个原因。
除了赵约名声不佳外,他也并非无名之辈,一旦加入摩尼教,势必需要授予高位。
即便只是虚职,娄敏中和祖士远都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教内还有许多兄弟,怎能让外人来争夺资源?
娄敏中与祖士远话音刚落,众人纷纷表示同意。
方腊见属下都如此主张,当即点头应允。
于是方腊问:“既如此,该如何处置赵约?”
娄敏中说道:“我们刚攻下杭州,正需赢得民心,借此机会惩治赵约,百姓定会拍手称快。”
祖士远补充道:“不过最好先查明他的罪行,以免被人指责滥杀无辜。”
方腊拍手称赞:“就这么办!”
随着方腊攻占杭州,其他 ** 军的声威也日益壮大,各地分坛相继揭竿而起,大的占据州府,小的控制县城,一时之间遍地烽烟。
方腊此时志得意满,自从起兵以来,各路战事进展顺利,使他滋生出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教中不少人也有同感。
然而,方腊并未察觉,在摩尼教内部,已有派系林立的苗头。
摩尼教传承数百年,自晚唐之后,又吸收融合了多个教派。
由于受到官府的打压,各地分坛首领必须拥有自主决策权,无法事事向上级请示。
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分坛便如同割据一方的藩镇,各自为政。
洞庭湖的钟相同样属于摩尼教一支,但他根本不理会方腊,俨然形成 ** 派系。
初期传教时,这种状况还不明显,尽管各分支存在争权现象,但在大局驱动下,大家都需互相支持,也都愿意遵从方腊的指令。
然而,当各地坛口相继 ** ,各自掌控兵马后,视地盘如珍宝,出现了既听令又不服从调遣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并非少数。
并且,随着摩尼教攻城略地,那些往日贫困的首领们突然掌控大量财富,很快便走向腐化堕落。
不说别的,就连方腊抵达杭州后,也广纳美女充实后宫,更别提其他部将了。
这些情况自然不在徐悟锋的职责范围内。
江南消息传至青州,除了徐悟锋,梁山众头领均对摩尼教的迅猛发展感到震惊。
短短两月拿下杭州,并占领诸多州县,可见摩尼教实力不容小觑。
但徐悟锋清楚,这是正常节奏,历史上方腊也是约莫两个月攻陷杭州。
此时青州城内,徐悟锋摆下宴席,欢迎新来的萧嘉穗与袁朗。
徐悟锋一向重视情报收集,无论是王庆还是田虎的手下,他都了如指掌。
袁朗是何许人,徐悟锋岂会不知?这是王庆麾下顶尖战将,如今主动投奔,怎能不让他喜出望外?
萧嘉穗更是令人称道,不仅才华横溢,还能武善谋,最终隐居江湖,如今主动找上门来。
大厅内气氛热烈非凡,虽已入冬,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萧嘉穗与袁朗推杯换盏,一边倒酒一边敬酒,场面好不热闹。
宴毕,徐悟锋取出金银币赏赐众人,不同于寻常的金锭银块,这些是精致的金银币。
像史文恭、林冲这样的武将,只觉此币做工精美,可作把玩之物,并未多想。
徐悟锋此举意在革新货币体系,通过铸造金银币取代市面上流通的零散金银。
这种做法具有诸多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彻底消除了货币耗损的问题。
与其他大一统王朝不同,宋朝自建立以来便未能实现货币的全面统一。
中原地区通行铜钱,而蜀地则使用铁钱,两地之间严禁货币流通。
陕西、河东等地则铜铁并用,福建、岭南的部分区域同样采用铁钱。
宋朝的白银资源本就不充裕,每年向辽国和西夏支付的岁币看似数额不大,但实际上对白银储备构成了巨大压力。
然而,在水浒背景下的世界里,朝廷因资源丰富,白银已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甚至在缴纳税款时,也有不少富户直接以白银形式缴纳。
这些税银形态各异,当由县衙汇总至州衙时,无法直接用大量碎银交付,需先行熔铸成标准银锭。
此过程难免造成损耗,即所谓的“银耗”。
银耗又称“火耗”,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首次提出。
该政策要求所有赋税均以银两缴纳,碎银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便产生了火耗。
然而,实际征收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火耗”远超正常损耗,其中差额往往落入官员囊中。
入主中原后,这一制度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加剧,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通常情况下,各州县的火耗比例可达赋税的十分之二三,甚至更多。
即使在顺治、康熙年间颁布禁令,仍收效甚微,最终成为默认现象,民间流传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俗语。
当前世界中,银耗问题相对历史记载来说较轻,因为百姓缴纳的税赋中包含部分实物税,同时铜钱的使用量较大。
尽管有人认为徐悟锋志向过高或脱离实际,但他即便仅据守胶东,其视野已延伸至海外。
东瀛与我们仅一海之隔,盛产白银,着名的石见银矿在十七世纪时,其产量曾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而佐渡岛被称为金银岛,九州南部的菱刈金矿也极为富饶。
徐悟锋心想,好不容易穿越一次,不去东瀛制造些麻烦实在说不过去。
若有一天金银真的成为主流货币,缺乏管控的话,火耗现象定会愈发严重。
此外,地方州县若掌握熔炼税银再铸的权利,必然会出现诸多 ** 行为。
另一方面,铸造金银币的利润显而易见,徐悟锋也打算从中获利。
宴会结束后,徐悟锋到方百花那里,告诉她关于摩尼教的事。
方百花如今怀孕在身,听到摩尼教迅速发展并占领杭州的消息后,脸上露出喜悦之色。
但她仍保持冷静,询问徐悟锋下一步计划。
徐悟锋笑着回答:\"若是我,会集中兵力北上攻下建康府,拿下金陵这一战略要地。
这样凭借长江天险,即便朝廷大军来袭,也能从容应对。”
他这样说基于梁山军的强大战力,尽管摩尼教进展顺利,但江南官军的实力不容乐观。
因此,摩尼教能否守住金陵还是未知数,不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方百花对徐悟锋充满信心,将此话铭记于心。
在青州城停留数日后,徐悟锋处理完各项事务,准备前往梁山泊。
并非其他原因,只是他早就在研发火炮。
梁山占领胶东后,山寨中的多数工厂迁至东平府等地,唯独**厂和制炮厂留在原地。
梁山泊四周环水,且有水军巡逻守护,因此非常安全。
冬雪初降时,徐悟锋收到了汤隆的奏报,得知火炮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他随即带领众人赶往梁山泊。
同行者包括许贯忠、徐和、闻焕章等人,还有兵部尚书朱武、工部侍郎凌振,以及史文恭、林冲等将领。
因扈三娘怀孕,亲卫副头领一职暂由梁红玉担任。
梁山之上,汤隆早在金沙滩等候。
身为工部尚书,他虽位高权重,却专注于火炮研究,常年驻扎于此。
工部日常事务多由凌振等人处理,汤隆则一心钻研此新型武器。
火炮问世并非难事,其原理简单,一旦技术成熟,制作便不成问题。
然而,确保火炮品质可靠才是关键。
此前铸造完成的一尊火炮,其爆发力令人心惊。
一声炮响震天动地,十斤重的铁弹飞出一里外,击中夯土墙,留下一个盾牌大小的凹陷。
与飞石炮相比,火炮的威力毫不逊色,且优势明显:不仅声势骇人,射程还可进一步提升。
只需调整炮口角度,即可打得更远;若火炮质量过关,亦能加大装药量。
提升火炮威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见其潜力巨大。
至于飞石炮,作为 ** 时代的巅峰之作,若想增强威力,只能不断增重、加大体积,但这会使飞石炮愈发笨拙。
两件威力相近的武器,一种已达顶峰,另一种尚处起步阶段,潜力无限。
汤隆自然选择了后者,即便当下火炮的精准度还不及飞石炮。
尽管火炮初次问世时表现惊艳,但身为穿越者的徐悟锋深知火器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决定加大研发投入。
汤隆引徐悟锋等人至后山一处营地,只见空地上摆放着数门新制的巨型火炮。
这几门巨炮仿自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拥有诸多优点:炮管修长,管壁厚重,口径宽大。
为降低炸膛风险,设计者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粗,使其整体呈现纺锤状,契合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
这种红衣大炮源于明朝对西方技术的模仿并加以改良,威力更为强大,曾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优秀的火炮之一。
明朝天启六年,六万后金军队围攻宁远孤城,红衣大炮展现非凡实力,在瞬息之间击溃敌军,令城下敌军人仰马翻,无不大败。
以不足两万的明军击败数倍于己的后金,传为佳话。
如今在徐悟锋的建议下,红衣大炮被提前投入使用,改名为神威大炮。
然而,徐悟锋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神威大炮上,而是专注于旁边几门小巧的火炮。
提及明朝军事,火器不可或缺;提到火器,则绕不开虎蹲炮。
虎蹲炮长度超过两尺,重量不足四十斤,周身加固七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支撑,外观酷似猛虎蹲伏之态。
实际上,虎蹲炮属于早期的迫击炮,体积小、重量轻,射程有限,却非常适合山地和平原作战,尤其便于伴随骑兵行动,灵活机动。
加之其采用前装设计,既能实现大仰角发射,又能快速更换 ** 。
所谓 ** ,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包括众多小石子、碎铁片等的混合体。
发射时,先填充七八两 ** ,再加入百枚重约五钱的小铅丸或石子,最后用一枚三十两重的铁弹或石弹封顶。
一旦发射,大小弹丸齐飞而出,轰鸣震天, ** 力与覆盖范围极广,尤其适合打击步骑兵密集的作战阵型,能有效遏制敌军猛烈冲锋。
相较笨重的重型火炮,徐悟锋更偏爱这类轻便易携、性能可靠的轻型火炮。
他的目标敌人是女真人,而对付这些强悍的对手,虎蹲炮无疑是最佳选择。
不过,这种新式武器与战法尚未在梁山军的战场上全面应用,因为数量不足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在梁山军中,飞石炮依然是主力装备,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四面八方都有部署。
然而,随着分布范围扩大,这一技术的秘密性变得愈发难以保持。
毕竟,飞石炮的构造原理简单易懂,犹如一层薄纸,只需稍加琢磨便能掌握。
不出数年,辽国或西夏或许也能自主研发出类似的武器。
负责制造飞石炮的工匠,有的来自东京,有的出自莱芜监,个个技艺高超。
他们中最年轻的已在梁山服役两年,如今已各有官职,忠诚度毋庸置疑。
徐悟锋注视着两门虎蹲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转向汤隆,询问道:“这虎蹲炮的威力究竟如何?”
汤隆笑着回答:“单凭言语描述,恐怕难以让兄长完全理解其效力。
不如我命人试射一发,让大家亲眼目睹。”
徐悟锋点头应允:“好主意,速速进行吧。”
汤隆随即召集几名工匠,用大铁钉将炮身稳固于地面上,随后装填 ** 与铅丸。
徐悟锋与其他人在远处观望,前方的空旷地带摆放着十几头猪羊,它们正安然地啃食青草,浑然不知即将面临的危险。
“准备完毕!”汤隆一声令下,身旁的炮手点燃引信。
片刻后,“轰轰”两声巨响同时炸开,浓烈的白烟迅速弥漫开来。
待烟雾消散,众人赶忙上前查看,只见那些猪羊早已遍体鳞伤,尚存气息的几头依旧痛苦哀号。
许贯忠、林冲等人目睹此景,神色不禁为之动摇。
若战场上使用这样的火器,必将造成大规模 ** 。
徐和目光炯炯地道:“有了这般利器,再加上梁山的精锐部队,谁能抵挡?此事务必严加保密!”
徐悟锋闻言亦神情凝重,他对虎蹲炮的性能感到满意,同时也对保密工作深感忧虑。
他环视众人,语气郑重地说:“此物绝不可外泄,若有违者,休怪我无情处置!”
汤隆急忙说道:“兄长无需担忧,梁山四周皆有驻军,铸造火炮的匠人每隔数日便需接受审查,确保万无一失。”
徐悟锋闻言一笑,道:“火炮威力非凡,传我指令,每位匠人都将得到奖赏!”
东京城内。
随着宋夏达成和议,朝廷支付一笔银钱作为‘犒赏’,双方正式停战。
童贯开始从陕西六路调集蕃汉兵力。
其中包含常捷军万余人,府州五千精锐,加上其他部属总计五万兵马,现已集结于东京城。
这五万大军为西军主力,绝非小数目,陕西六路禁军总数不过二十万出头,一次性抽调四分之一,怎能毫无影响?
若认为调动五万西军不会对西北局势造成任何波动,那便是对国事的轻视。
尽管宋夏签订和约,但这并不表示两国真正实现和平。
此次领军的是西军将领刘延庆,刘法、刘仲武、种氏家族、折氏家族、姚氏家族等名将均严阵以待。
刘法统领的熙河路,禁军、义勇军、厢军及乡勇总计近十万兵力始终备战。
此外,京畿、京西各地抽调的五万禁军,以及之前两战败退回的残兵,也都加入军伍。
高俅、蔡攸两次攻打梁山,除杨温部外,总计二十多万大军。
即便梁山擅长擒敌,也难以尽数捕获。
战亡或被俘者之外,仍有半数逃回东京,童贯从中勉强挑出五万可用之兵,加上原有人马凑成十五万大军。
童贯并不依赖这些败兵作战,而是倚重西军力量,对外宣称三十万兵力。
童贯厉兵秣马之际,赵佶亦充满信心。
此番西军出动,又有童贯 ** ,刘延庆任都统制,赵佶坚信定能攻克梁山。
然而,就在出兵日期临近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令赵宋君臣措手不及。
江南摩尼教 ** ,仅两个月便攻入杭州城,叛军迅速蔓延至两浙路各地,顿时江南战火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