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的旱季总是来得热烈。陈然站在洪兴城的观景台上,望着脚下蒸腾的热气里浮动的生活图景:穿蜡染裙的主妇挎着竹篮从社区菜市场出来,篮里装着刚摘的空心菜和洪兴农业合作社的香蕉;戴鸭舌帽的少年踩着平衡车掠过商业街,车筐里晃着洪兴华文学校的课本;街角的咖啡馆飘出爪哇咖啡的香气,老板是位头发斑白的华人,正用印尼语和隔壁印尼小吃摊的阿婶商量\"椰浆饭+豆浆\"的搭配套餐。
\"然哥。\"苏晓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牵着女儿小棠的手,小姑娘正踮脚去够芒果树上的果实,\"农业合作社的陈经理说,今年的香蕉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
陈然低头看她——苏晓芸的蜡染裙换成了更轻薄的纱丽,发间别着朵新鲜的茉莉花,那是小棠早上摘的。\"去看看他们。\"他牵起女儿的小手,往商业街走去。
路过\"洪兴便利店\"时,阿玲正从店里探出头。她穿着淡紫色印尼传统长裙,肚子已经微微隆起,是陈航的妻子。\"陈总!\"她笑着招手,\"小航在仓库搬货呢,非说要亲自给合作社送一批冰块。\"她摸了摸肚子,\"大夫说我怀的是闺女,您说给她取名叫'陈念印尼'好不好?\"
小棠挣脱陈然的手,扑到阿玲怀里:\"阿玲阿姨,我教你唱《茉莉花》!\"两个女人笑作一团,陈然望着她们的背影,想起三年前阿玲穿着工装在香蕉园里教新移民种香蕉的模样——那时她的手还沾着泥,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
商业街尽头的\"洪兴大食堂\"飘出诱人的香气。这是洪兴城最火的餐馆,老板是泉州来的老侨领陈阿伯,他坚持用老家手艺做闽南菜,却把菜单做成了双语版——\"沙茶面(Soto Ayam)土笋冻(Jellyfish Salad)\",甚至推出了\"印尼炒面(mie Goreng)\"改良版,用洪兴农场自种的空心菜和鸡肉。
\"然哥,尝尝这个!\"陈阿伯端来个青瓷碗,\"我新调的'椰香咖喱鸡',用的是洪兴合作社的走地鸡。\"他压低声音,\"昨天有个荷兰游客来吃饭,说这是他在东南亚吃过最地道的印尼菜——你猜怎么着?他用手机拍了菜单,说要发到美食博客上。\"
陈然夹起块鸡肉,确实鲜嫩。邻桌坐着几个穿校服的学生,正用印尼语讨论数学题,其中个扎马尾的姑娘是苏晓芸的侄女,去年刚从华校毕业,现在在洪兴农业合作社当翻译。\"陈总,\"她认出陈然,眼睛一亮,\"我们合作社的香蕉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下周要出口到德国!\"
陈然笑着点头。三个月前,他亲自飞了一趟布鲁塞尔,跟着认证官在香蕉园里转了三天——从土壤检测到施肥记录,从采摘流程到包装规格,每个环节都要求\"比荷兰人更苛刻\"。现在,洪兴的香蕉贴上了\"印尼-中国合作示范\"的标签,在欧洲超市的售价是普通香蕉的三倍。
午后的阳光透过芒果树的枝叶,在社区广场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正在举办\"洪兴社区文化节\",舞台上是华校孩子们表演的印尼传统舞蹈\"哇扬皮影戏\",背景板用两种文字写着\"根扎深土,叶向蓝天\";另一侧,本地阿公们在下中国象棋,棋盘是用洪兴城的老船木做的;小吃摊前,华人阿姨教印尼媳妇包润饼,印尼大叔教华人小伙做沙嗲酱,油香混着欢笑声飘得很远。
陈然走到阿公们中间,看他们杀得正酣。\"老陈啊,\"头发雪白的李阿公捻着胡须,\"你这步棋走错了——当年我在吧城下棋,可没见过你这么'仁慈'的。\"他指了指棋盘,\"该吃象的!\"
陈然笑着摇头。这些阿公里,有好几个是当年在唐人街火灾时被他救出来的。那时他刚接手洪兴印尼分公司,带着安保队冲进火场,背出了七个老人。现在,他们把洪兴城当成了\"第二个家\"。
\"然哥!\"高晋的声音从舞台方向传来,\"您看谁来了!\"
陈然抬头,只见舞台上的孩子们突然停下表演,齐声喊:\"爷爷好!\"走上来位穿中山装的老人,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手里拄着根红木拐杖——是华商会终身名誉会长,陈然的启蒙恩师林伯。
\"林爷爷!\"陈然快步上前,扶住老人的胳膊,\"您怎么来了?\"
林伯拍了拍他的手背:\"听说洪兴城的文化节,我这个老骨头怎么能不来?\"他望着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泛着光,\"当年我在泗水卖土产,被荷兰警察抽了鞭子,是街坊华胞凑钱给我治伤。现在你们做的,比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不是'讨生活',是'建家园'。\"
舞台上的孩子们突然唱起歌,是改编的印尼民谣《美丽的梭罗河》:\"梭罗河畔鲜花盛开,洪兴城里幸福常在......\"台下的观众跟着哼唱,有华人,有爪哇人,有巽他人,声音像涨潮的海水,漫过广场,漫过香蕉林,漫向更远的远方。
傍晚时分,陈然和苏晓芸坐在洪兴城顶层花园的藤椅上,看着夕阳把城市染成金色。小棠在他们中间玩着拨浪鼓,嘴里含糊地念着刚学的印尼语:\"Selamat malam(晚上好)\"。
\"然哥,\"苏晓芸指着远处,\"你看那片灯海。\"
顺着她的手指望去,洪兴城的住宅楼里,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有的是中式灯笼,有的是印尼藤编灯,还有的是两者的结合——灯罩上画着熊猫和迦楼罗神鸟。
\"上个月,\"苏晓芸轻声说,\"有个本地记者来采访,问我洪兴城成功的秘诀。\"她顿了顿,\"我说,不是钱,不是政策,是'把别人的家乡,当成自己的家'。\"
陈然握住她的手。风从爪哇海吹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却裹着满城的烟火香。他想起十年前在曼谷的仓库,他和阿晋蹲在货箱上数子弹,阿晋说:\"等老子攒够钱,要在唐人街开家餐馆,挂红灯笼。\"现在,他的梦想早已超越了\"餐馆\"——洪兴城里有红灯笼,有蜡染裙,有香蕉园,有国际认证,有孩子们的笑声,有不同肤色的人一起做饭、下棋、唱歌。
\"晓芸,\"他说,\"你知道吗?今天在文化节上,有个印尼小朋友问我:'陈叔叔,洪兴城什么时候能有游乐园?'\"
\"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我说,\"陈然笑了,\"等你们长大了,我们一起建。\"
晚风掀起他的西装下摆,露出内侧绣的\"Gd\"暗纹。苏晓芸的手轻轻搭在他臂弯,两人的影子在地上交叠,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一棵扎根华人血脉,一棵拥抱印尼土壤,而枝头,正绽放着最鲜艳的花。蝉鸣渐起,灯火渐明,这座被称为\"洪兴城\"的家园,正用最温暖的烟火气,书写着属于异国土地上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