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大地的岁月长河中,1932年,沿河神兵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应运而生,迅速发展成为一支令人瞩目的农民武装力量。这股力量深深扎根于土家族聚居的沿河地区,彼时,百姓们深受苛捐杂税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于是,沿河神兵以反对苛捐杂税为鲜明宗旨,喊出了“灭兵、灭款、灭捐”这一激昂且极具号召力的口号。每一位战士在作战时都勇猛无畏,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就似一把把锋利的利刃,直直刺向反动势力的心脏。其中,“冉少波神兵团”更是声名远扬,在后来的革命历程中,融入红军,成为抗敌征程里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
“神兵”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他们虔诚地坚信“打不进,杀不进,一刀砍个白印印”。入坛仪式举行时庄重而肃穆,参加者一手稳稳端着一碗清水,一手虔诚地拈着一柱香,立下誓言:“一不贪财,二不贪利,若贪财贪利,香头落地,人头亦落地。”他们以这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将队伍的纪律性牢牢凝聚起来。内部还严格遵守“禁色、禁赌、禁烟”三禁,从各个方面规范着成员的行为。神兵团的架构清晰明了,为首的称作神头,会被封为“英烈侯”或“侯主” ,首领之下还设有“穿白小将”“大元帅”等职位,整个神兵团的运转有序而高效。1933年,沿河县的五谷溪、板场坝、鹿井溪、田家坝、山羊岭、白石溪、殷家坝等地,陆续燃起了神兵的星星之火,并且这股火焰迅速蔓延至晓井、中界、大龙桥一带。冉少波兵团在这片土地上十分活跃,他们每到一处便开展“吃大户”行动,将那些剥削百姓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发给穷苦大众。然而,这一行动极大地触动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与土豪劣绅的利益,引来了他们的疯狂镇压。但神兵们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抗争之火越燃越旺。
1934年6月1日,贺军长、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浩浩荡荡地挺进沿河县城东岸。红三军士气高昂,接连攻克沙子、中界、大龙桥等地,以雷霆之势一举拿下沿河县第三区晓井区公所,随后便在杨家堡建立起第三区革命委员会。冉少波听闻红军是打富济贫的正义之师,是真正为百姓谋出路的队伍,他认定这是改变现状的希望,于是果断率神兵奔赴红军阵营。神兵融入红军后,经历了党的政治主张、政策学习与军事训练的全方位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冉少波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红三军司令部直属纵队师师长,副首领宁国学担任独立团团长,张由旺则担任团政治委员,自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革命征程。
同年6月中旬,红三军抵达印江沙子坡后,召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群众大会。贺军长肯定了“神兵英勇斗争的可贵之处” ,同时也一针见血地点明“缺少共产党领导是神兵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站在台上,目光坚定,言辞恳切地呼吁神兵与红军联合起来,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这番话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众人前行的道路。会后,众多神兵受到感召,纷纷奔赴沙子坡报名加入红军。不久之后,沙子坡、刀坝、枫香溪、铅厂坝等地相继建立起红军独立团,革命力量如滚雪球般持续壮大。
冉少波领导的黔东纵队师,以神兵为骨干力量组建而成。在红三军的统一指挥下,与印江、德江、沿河、川黔边等独立团紧密协同作战。这支由2200余将士组成的队伍,士气高昂,斗志昂扬。他们与周燮卿、杨昭卓等国民党军队多次交锋,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畏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屡获大捷。他们用热血与勇气,在黔东革命史上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成为了革命征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