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区、乡革命政权逐步建立,群众广泛发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1934年7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县第四区铅厂坝的张家祠堂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 会场氛围:会堂门口贴“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对联,山乡喜气洋洋,四周山头红旗招展。
- 参会人员:沿河、德江、印江等县代表及红军代表共135人(雇农及手艺工人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其他7人、小商4人、红军32人 ),酉阳、秀山代表未到会。
- 组织架构:选举孙秀亮、秦育青等人组成大会主席团,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夏曦主持。
- 重要发言:
- 红三军代表钟子廷致词:称大会是最光荣一天,标志苏维埃运动在贵州胜利开始。
- 红三军贺军长:介绍黔东特区形势,赞扬革命斗争成就。
- 夏曦讲话:强调推翻旧政府,成立工农兵代表会议的苏维埃政府;阐明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要求立刻做三件事——实行土地革命(地主豪绅土地由贫农、中农均分 )、组织雇农工会等与地主富农及反革命分子斗争、工农武装(3万自卫队、1万游击队、3千红军 ),呼吁团结共产党争取黔东苏维埃胜利。
- 大会决议:要求“为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而斗争,集中一切力量争取革命战争胜利” ,酝酿代表成分统计、讨论夏曦报告后,通过《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等六项决议。
- 选举结果:7月22日,选出宁国学、冉云(冉少波)等80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罗亨举等32人为常务委员。推选孙秀亮为主席,秦育青(红军干部)、陈正国为副主席;田兴才、王顺帮任土地部部长,汤福林、张均望任军事部部长,孙永臣任劳工部部长,李芝兰任经济部部长,罗亨举、黎光富任政治保卫局局长。选举毕,委员就职,会场紧张、掌声雷动、高呼口号而散。
- 庆祝活动:红军宣传队演歌曲、话剧;枫香溪红色姊妹团演花灯剧、民间小调;当地及附近村镇民间艺人演花灯戏、傩戏等2。
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政权性质与地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联县政府、“省政府” ),办公地设沿河县白石溪土地湾,是代表黔东特区各族人民利益的最高行政机关,工农民主联合性质革命政权。其成立标志黔东各族人民首获自己的政权,工农大众获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成为社会主人;也标志纵横200余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 政权组成特点:由军队和地方优秀人物组成、有威信的领导机构,体现于代表成分与领导成员组成。
- 主席孙秀亮:沿河县谯家区铅厂乡大竹园人,幼时家贫、13岁成孤儿,以帮人拖硫磺矿为生,受红三军宣传队员启发参加革命,懂共产党、红军为穷人谋解放,随红军动员群众,展现无产者革命坚定性与领导才能。
- 副主席陈正国:印江县韩家乡四坳村人,帮工为生、正直有威信,曾参加“神兵”任副佛主,跟红军闹革命后立场坚定、斗争英勇、为群众办事,后与秦育青坚守根据地中心区,保卫红色政权。
- 后续工作与发展:
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加快政权建设与革命武装建设,党和红军领导人分工:夏曦留守苏区;贺龙率红军主力到沿河多地活动,派覃实安部入酉阳县南腰界;红九师部分入松桃、秀山等地开拓黔川边斗争。至7月底,红三军基本控制黔东大部分地区,苏区发展、地方武装加强1。
- 革命影响与呼应:
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是红三军与黔东人民需要,从红军转战无立足点到游击根据地发展,说明胜败关键在政策与依靠、发动群众决心。
黔东苏区内革命斗争影响扩大到毗邻县,如思南县多地贴“欢迎红军”等标语、文告,群众受影响与豪绅斗争;1934年10月初,红六军团入思南县境宿营、打土豪等,留伤病员养伤并继续革命工作,这些斗争虽受敌军封锁制约,但与苏区内红军活动呼应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