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苏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书写了壮丽篇章。随着人民政府的成立,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人民政府带着对革命历史的敬重与对人民的承诺,在黔东大地播撒希望,让曾经的苏区旧貌换新颜,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重塑黔东,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
政权巩固与基层治理革新
(一)人民政府架构完善
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构建起适应黔东发展的行政架构。在原黔东苏区地域,划分合理的行政区域,设立从地区到县、乡、村的完整行政体系。地区级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各县资源调配与发展方向;县级政府深入落实政策,根据本县特色如沿河的航运优势、印江的生态资源等,制定针对性发展举措;乡级政府成为连接县与村的桥梁,积极传达政策、收集民意;村级组织则扎根基层,协助开展各项工作,让人民政府的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寸土地,保障政策落地生根。
(二)基层民主建设推进
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在黔东苏区各村寨,建立村民委员会,让村民自主参与基层事务管理。通过民主选举,选出有责任心、懂发展、能代表群众利益的村民代表,组成村委会。村民大会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涉及村寨发展规划、集体资产处置、民生项目建设等事务,都通过民主讨论、投票决策。例如在松桃某苗族村寨,村民们通过民主商议,决定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从项目策划到收益分配,全程参与,既保障了村民权益,又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彰显人民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三)干部队伍建设与作风转变
人民政府重视黔东苏区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本地优秀人才与外派骨干力量结合。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让他们熟悉黔东历史与现实需求,掌握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知识。同时,强化作风建设,推行深入基层“驻点办公”制度,干部定期到村寨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如德江的干部在驻点期间,帮助村民解决灌溉水渠修缮问题,保障农田用水,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巩固人民政府在黔东苏区的执政根基。
经济发展:从苏区底蕴到现代腾飞
(一)农业根基重塑与产业升级
黔东苏区人民政府深知农业是发展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沿河、思南等产粮区,推广高产、抗灾农作物品种,建设现代化灌溉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利用黔东多民族聚居、气候多样优势,在苗族聚居的山地发展茶叶、中药材种植,土家山寨推广生态养殖。例如,印江依托山区气候,打造茶叶产业带,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布局,政府扶持建设茶叶加工厂,举办茶叶文化节,提升“黔东茶”品牌知名度,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增加,让农业从单纯的粮食生产向多元、高效、品牌化发展,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二)工业起步与特色产业培育
基于黔东苏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人民政府推动工业与特色产业发展。在矿产资源富集的铜仁等地,合理开发矿产,建设环保型矿场与加工企业,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同时,借助红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修复黔东革命根据地旧址如枫香溪会议旧址、木黄会师旧址等,打造红色旅游线路,配套建设酒店、餐饮、文创商店等。此外,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支持苗绣、土家织锦等传统技艺传承,建立手工艺品合作社,对接市场需求,让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全国,成为黔东苏区工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亮点,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商贸流通与市场活力激发
人民政府加强黔东苏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现代化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在各县建设大型综合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工业品顺畅流通。引入电商平台,开展“电商进苏区”活动,培训农民与商户电商运营技能,让黔东的茶叶、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举办黔东苏区商贸洽谈会,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合作,促进内外贸易交流。如秀山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边区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让黔东苏区从封闭的山区经济逐步走向开放、活力的现代商贸格局,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社会民生:幸福生活新画卷
(一)医疗卫生体系构建与健康保障
人民政府在黔东苏区构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县乡两级建设标准化医院、卫生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城市医院与苏区基层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定期派专家坐诊、培训乡村医生。同时,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简化报销流程。在偏远村寨,建立流动医疗站,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如在梵净山周边苗族村寨,流动医疗站定期上门为村民体检、诊疗,有效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提升黔东苏区群众健康水平,让“病有所医”成为现实,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二)教育振兴与人才培育
重视教育是人民政府改变黔东苏区发展面貌的关键举措。加大教育投入,改造老旧学校,建设现代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在各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益,特别是关注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传承民族文化。发展职业教育,根据黔东产业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民族工艺等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开展成人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如松桃职业学校培养的民族工艺人才,成为苗绣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教育为黔东苏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点亮未来希望。
(三)社会保障与民生兜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黔东苏区开展低保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受灾群众住房问题。开展就业帮扶,设立公益性岗位,举办招聘会,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就业输送。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关爱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等。如沿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训练与辅助器具,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人民政府用社会保障编织起民生兜底安全网,提升群众幸福感与安全感。
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交融
(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黔东苏区是红色文化富集地,人民政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文化纪念馆、展览馆,系统展示黔东革命历史。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红色故事分享会、文艺演出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组织编写黔东苏区红色文化教材,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爱国爱乡情怀。同时,支持红色文化研究,成立学术机构,邀请专家学者挖掘整理黔东革命历史资料,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高地,让红色文化成为黔东苏区文化标识与精神动力源泉。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黔东苏区聚居多民族,人民政府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对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民俗等进行普查、记录与传承。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在土家摆手舞发源地,建设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举办摆手舞大赛等民俗活动。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民族元素融入旅游商品、生活用品设计,提升民族文化经济效益。同时,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举办多民族文化节,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互赏,让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成为黔东苏区文化繁荣的特色名片。
(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以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为依托,人民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打造文化演艺产业,编排以黔东革命历史、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舞台剧、歌舞剧,如《黔东烽火》《苗岭欢歌》等,在本地演出同时,推向全国舞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文化直播、短视频创作,宣传黔东苏区文化魅力,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建设:绿色苏区的可持续之路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
人民政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黔东苏区生态保护。对梵净山等自然保护区严格管理,划定生态红线,打击非法砍伐、捕猎等行为。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山区、河岸、公路沿线种植树木,恢复森林植被。对矿区生态进行修复,治理尾矿库、废弃矿坑,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如在铜仁某矿区,通过覆土造林、修建生态湿地,让曾经的“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景观,守护黔东苏区的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二)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养殖,生产绿色农产品,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梵净山、乌江画廊等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徒步、康养、摄影等旅游项目。如在江口,围绕梵净山发展生态民宿、森林康养基地,让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生态之美,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让绿色成为黔东苏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三)生态意识培育与全民参与
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在学校、社区、企业普及生态知识,举办环保志愿者活动,让黔东苏区群众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建立生态保护奖惩机制,对环保先进个人、企业进行奖励,对破坏生态行为严肃处罚。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让生态建设成为黔东苏区人民的自觉行动,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交通基建:打通发展动脉
(一)公路网络编织
人民政府大力推进黔东苏区公路建设,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成为建设目标。在山区架桥铺路,突破地形限制,如在德江、印江等县,修建盘山公路、隧道,连接偏远村寨与外界。建设农村公路养护体系,保障公路畅通。公路网络的完善,让黔东的农产品能及时运出,游客能便捷进入,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发展效率,使曾经的交通死角变为发展热土。
(二)铁路与水运升级
推动铁路建设,接入全国铁路网,让黔东苏区与外界联系更紧密。铁路的开通,促进资源外运与产业引入,如秀山借助铁路枢纽优势,发展物流产业。同时,整治乌江等水运河道,建设现代化码头,恢复水运活力,发展内河航运,运输大宗货物如矿石、农产品等,形成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通黔东苏区发展的“大动脉”,为经济腾飞注入交通动力。
(三)交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交通基建完善促进黔东苏区区域协同发展,沿交通干线形成产业带、城镇带。如沿高速公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沿线乡镇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沿铁路建设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城镇在交通节点发展壮大,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格局,让黔东苏区各地区在交通助力下,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城乡面貌: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一)城镇建设提质
人民政府对黔东苏区城镇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民广场、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打造特色城镇风貌。如铜仁古城改造,保留历史建筑与民族特色,融入现代商业、文旅功能,让古城焕发新生。城镇规划注重生态与文化融合,建设绿色生态城镇,提升城镇宜居性与吸引力,让黔东苏区的城镇成为安居乐业、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乡村振兴与美丽村寨建设
开展乡村振兴行动,建设美丽村寨。在黔东苏区乡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治理污水、垃圾,打造干净整洁的村寨环境。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健身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特色村寨,如苗族风情寨、土家传统村落,保留民族建筑风格与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沿河某土家村寨,通过改造民居、挖掘民俗文化,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乡村从“脏乱差”到“美富康”的蜕变,展现人民政府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成效。
(三)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探索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乡村居民享受与城镇相近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建立城乡产业协同机制,城镇企业与乡村合作社合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如印江县城企业与乡村茶叶合作社合作,加工销售茶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让黔东苏区城乡共赴美好未来。
结语
人民政府成立后的黔东苏区,在岁月流转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政权巩固到经济腾飞,从民生改善到文化繁荣,从生态保护到交通畅达,从城乡蜕变到协同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人民政府的努力与黔东人民的奋斗。这片承载红色基因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未来,黔东苏区将继续在人民政府引领下,传承革命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不断突破,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让红色苏区的新变化持续绽放光彩,成为中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典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黔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