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大地的历史长卷中,印江“神兵”的故事犹如一段激昂而悲壮的乐章,奏响了穷苦大众反抗压迫的强音。这段历史,承载着人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也见证了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
苦难催生抗争:“神兵”兴起的时代背景
印江神坛主要分布于六井溪,这里地处印江县城西北,是一片与沿河、德江接壤的高山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此地山多田少,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艰苦,收成微薄,农民们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缺吃少穿是生活的常态。一旦遭遇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百姓们纷纷四处逃荒要饭,流离失所。
1933年,印江遭遇大旱,这场天灾让本就脆弱的农业生产陷入绝境。沙子坡集市上,大米价格飙升至一块光洋一升(合8斤),这对大多数本就颗粒无收的农户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然而,祸不单行,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县、区催粮逼款的差役频繁上门敲诈勒索。他们不仅索要钱粮,还要求主人家招待大烟酒饭,农民们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残酷的现实,不仅让农民们义愤填膺,就连村里的保长甲长也对政府的不作为和压迫行为深感不满。就在此时,“神兵”的消息从外面传来。“神兵”以反对政府、军队的背捐杂税为目的,提出了“灭兵、灭捐、灭粮”的“三灭”口号。这一口号,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广大受苦人民的内心,契合了他们对太平日子的渴望,于是“神兵”运动迅速在这片土地上兴起。
星星之火燎原:“神兵”神坛的创立与发展
印江中六井溪天池坪农民李天保,在得知德江闹“神兵”的消息后,毅然踏上了前往德江稳坪拜师学艺的道路。他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希望,渴望学到能够帮助乡亲们摆脱苦难的本领。1933年初,李天保学成归来,他在家乡建立了第一个“神坛”。这个神坛的出现,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抗争之火,当地男女老少纷纷入坛。
此后,六井溪的村村寨寨纷纷前来邀请李天保前去安坛授法练“神兵”。每到一处,李天保都认真传授,使得安坛的地方成为了“神兵”的活动据点。随着神坛在各地的建立,“神兵”的力量逐渐壮大。李天保作为天池坪神坛坛主,因其率先创立神坛且威望颇高,成为了印江各路神坛的始祖。
与此同时,宁家坪神坛坛主宁国学也在“神兵”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国学曾任保长,他生性耿直,办事颇有能力,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他的加入,为“神兵”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天保与宁国学,成为了印江各路神坛的关键领导人物,他们引领着“神兵”运动不断发展,为后续的抗争行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神秘组织力量:神坛的组织特征与“神兵”纪律
各地神坛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有着独特而严密的组织形式。在神坛中,公推出一个“佛主”作为领袖,佛主在神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一切事情概由佛主作主,说一不二。佛主之下,还设有“神将”若干,他们有着诸如“文武观音”“吕洞宾”“何仙姑”“穆桂英”“杨氏七郎”“七姐妹”“搜山虎”等神秘的称号。
入坛者需要在佛坛前跪下起誓:“不贪色、不贪利,若贪色贪利,香头落地,人头落地。”这一誓言,约束着入坛者的行为,也体现了神坛对道德和纪律的重视。入坛者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广大贫苦农民,他们是神坛的主体力量,也有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下台官吏,甚至还有少数地方豪绅、失意军官等。这些人白天各自从事着自己的职业,务农或从商,而到了晚上,便会参加拜坛、练功。
在练功期间,男女“神兵”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得同房,要求斋戒沐浴,虔诚礼拜。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神秘的力量,增强自身的战斗力。男女“神兵”都制备有打仗用的武器,男子佩符,手持刀、叉等;女子则佩符,挂镜,手执剪刀、茅草,据说剪断茅草敌人的头颅就会落地,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他们对胜利的渴望。若遇出阵打仗,“神兵”们就要喝神水,以此来鼓舞士气,坚定战斗的信念。
“神兵”的战斗口号是“灭兵、灭捐、灭粮”,这简洁有力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反抗压迫的决心。而他们的纪律则是“禁烟、禁酒、禁色、禁盗”,这些纪律的制定,旨在保证“神兵”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一旦遇有敌情,便鸣锣集合,聚众出击,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抗争浪潮汹涌:印江神坛的鼎盛及“神兵”运动影响
到了1934年初,印江神坛迎来了全盛时期,拥有“神兵”约四五千人,尤其是在西区、北区,“神兵”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各地“神兵”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这一现象让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他们将“神兵”斥之为“神匪”,地方官吏们仓惶上报:“神匪发生,打倒乡闾,反抗政府,地方糜烂,秩序荡然”,从这些言辞中,可以看出“神兵”运动对国民党统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当局的高度紧张。
这种紧张局势,也预示着“神兵”与国民党反动势力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激烈的对抗,为后续“神兵”三次攻打印江县城等行动埋下了伏笔。
浴血奋战不屈:“神兵”与国民党武装的对抗
面对国民党地方团练和军队的“围剿”,“神兵”们毫不畏惧。尽管他们手中的武器大多是大刀、梭标、火炮等落后装备,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与装备先进枪炮的敌人进行了大小十余次激战。
1933年底,在何家青宅坝与黔军廖怀忠部的作战中,整个六井溪流域的“神兵”和沙子坡一带的“神兵”都出动了。战斗中,“神兵”们作战十分英勇,蒋家的蒋香林更是表现突出,他用马刀一连砍死两个敌军官,然而,在激烈的拼杀中,他的刀把断了,最终自己也壮烈牺牲。虽然这次“神兵”打了胜仗,但也付出了牺牲二十多人的惨痛代价。
“神兵”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以1933年底至1934年夏先后三次攻打印江县城为高潮。每一次攻城,都是“神兵”们为了争取自由、摆脱压迫而进行的英勇尝试,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首战风云初起:第一次攻城情况
1933年古历腊月上旬,六井溪“神兵”开始着手准备攻城。他们首先采取行动撵走正在当地催粮、逼税、办案的官差,限定这些压迫百姓的人在一个时间内出境,然后再计划攻打县城。
攻城的消息传出后,印江县城顿时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人们传言“神兵”刀枪不入,这让官绅们束手无策,惊恐万分。县长宦泽民急忙去找驻军旅长周继尧商议应对之策,商议的结果是选择撤退。宦泽民回到县衙后,紧急通知各科室停止办公,准备撤退。县城的街道上,通宵都是人来人往,一片骚动不安的景象。
“神兵”们定于古历腊月18日攻城,并张贴告示安抚百姓:“良民百姓别惊慌,神兵只杀官差恶人。”腊月16日,恰逢印江县城赶场,但由于“神兵”即将攻城的消息,赶场的人寥寥无几。此时,驻军正准备撤出县城,驻扎在西门肖家院子里的周继尧,也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听说“神兵”专杀留东洋头的人,县府不少官员争先剃头,街上也有许多人用剪刀剪发,整个县城弥漫着紧张和恐惧的氛围。
激战血洒征程:第二次攻城的经过与失败
古历腊月18日,攻城的日子终于到来,天空阴沉,仿佛也在为这场战斗而默哀。拂晓时,城内就有不少人开始搬家下乡躲避,宦泽民下令全部机关职员和群众撤出城外,周继尧的部队也在拂晓时出动,布置在西门坝一带。
下午一时许,大石墩、阁老寨一带,白旗翻舞,人声滚滚,“神兵”们分三路直奔西门坝而来。到达西门坝汇合之后,他们挥舞着刀叉,呼喊着“打不进,杀不进,一刀砍个白印印”的口号,向着县城冲去。然而,当他们的队形刚刚散开,就被埋伏在西门坝的官兵一阵排子枪射击,数人瞬间倒地。
但“神兵”们并未因此而退却,他们仍然挥舞着刀叉,跳跃着前进,寻找官兵砍杀,砍伤了数名官兵。然而,正在激战之时,“神兵”队伍的后面被桑树林中的伏兵冲散,前面又不断有人中弹,队伍被迫向山沟方向撤退。而早就埋伏在城墙脚下的官军主力,见“神兵”乱了阵脚,全部出动扑向“神兵”。
这一场战斗,“神兵”们遭遇了重大挫折,沿途战死的不下百人。在西门坝留下的“神兵”尸首,妇女居多,她们一手执剪刀,一手执茅草,次第倒在血泊之中。“神兵”败退后,官军穷追不舍,直上大石墩,径取六井溪。官军所到之处,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天池坪等地的民房被烧毁不少,“神兵”的第二次攻城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重整旗鼓再战:第三次攻城的筹备与行动
六井溪“神兵”二次攻城失败后,他们并没有被打倒,而是逃到德江、沿河、印江三县交界的地方,暗中设坛,聚集了几百人潜心练功,伺机复仇。此时,周继尧旅已调离印江,由驻沿河的黎刚部接替。黎刚到印江后,听说“神兵”不久又要攻城的风声,便把他养的“神兵”调在中坝驻扎,还派出一连兵巡回侦察,同时把板溪任永俊的团防调来助战。
古历三月初十,“神兵”果然再次出动攻打印江县城。十一日中午,战斗正式展开,六井溪“神兵”与国民党旅长黎刚的神兵在印江中坝相遇交战。“神兵”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和坚定的信念,奋勇向前,试图突破敌人的防线。
悲壮抗争落幕:第三次攻城失败及后续惨状
然而,在这次战斗中,黎刚派兵和任永俊的民团从两侧包抄夹击,“神兵”们虽然英勇抵抗,但最终还是不敌败走,沿途死者甚多。黎部追至六井溪,进行了残酷的血洗山寨行动,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同年古历二月初四,黔军胡团长和刀坝民团陈品山等率军到沙子坡,进攻池坝“神兵”。他们不仅把池坝的耕牛、财物抢劫一空,还烧了一百多栋民房,将整个村子变成了瓦砾。何家庄、瓦场坝两个村子也未能幸免,被烧房三十多栋,瓦场坝仅剩民房三间,一片凄惨景象。
印江“神兵”三次攻城共死伤二百余人,这次沉重的打击使得“神兵”活动进入了低潮。但他们的抗争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来的人们继续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曙光引领前行:请红三军为死难者报仇
就在“神兵”活动陷入低潮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并攻占了沿河县城。这个消息传来,振奋了人心,让“神兵”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德江“神兵”众首领推选印江何家坡(现属杉树乡)人冉少波(稳坪神坛头目)为代表,带领几名“神兵”日夜兼程寻找红三军求援。1934年6月12日,冉少波在印江刀坝见到红三军,向红三军请求为“神兵”报仇,诉说了“神兵”们在反抗斗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
6月15日,冉少波带红三军到达沙子坡。红三军到沙子坡后,即向六井溪一带神坛的佛主发出信函,邀请他们到沙子坡会晤。16日,各坛佛主来到沙子坡参加会议。同日,红三军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致贵州印江、德江、务川、沿河各县神坛诸同志书》,书中指出:“我们相信神坛内的同志,必能接受我们的意见。因为大多数都是农民……”,承认“神兵”活动是农民起义,体现了广大受苦群众与反动政府势不两立的反抗精神。
17日,红三军在沙子坡召开了有几千群众、“神兵”参加的万人大会。号召广大“神兵”、群众参加红军,共同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冉少波代表“神兵”也在会上讲了话,表达了“神兵”们对红军的信任和追随的决心。
革命力量融合:万人大会后的转变与新生
在沙子坡召开的万人大会,成为了“神兵”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神兵”们前进的道路,动员了广大“神兵”和群众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冉少波代表“神兵”的发言,则表达了“神兵”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此次大会后,千余“神兵”深受鼓舞,他们纷纷加入红军、游击队。这些“神兵”们带着对反动势力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投身到革命队伍中。他们的加入,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在红军的领导下,继续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为推动当地革命进程、反抗国民党统治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革命力量的整合与壮大。
印江“神兵”的故事,是一段充满苦难与抗争、牺牲与希望的历史。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虽然他们的抗争经历了诸多挫折,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铭记。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黔东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