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关键地带,贵州省东部的铜仁市南部,有一座散发着独特韵味的小城——玉屏侗族自治县。它宛如一颗镶嵌在黔东大地的璀璨明珠,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一)地理位置
玉屏侗族自治县地处东经108°34′ - 109°09′,北纬27°08′ - 27°31′之间 。它的东面和南面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紧紧相连,西面与镇远、岑巩两县毗邻而居,北面和东北面则与万山区相依相伴 。全县总面积516.6平方公里 ,东西距离36千米,南北长42千米 。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贵州与湖南的重要纽带,素有“黔楚咽喉”“黔东门户”的美誉 。这里是交通的要冲,沪昆高铁、铜玉城际铁路、株六复线铁路、沪昆高速、铜大高速、320国道、201省道如一条条脉络,穿境而过,构建起便捷的交通网络,让玉屏东可出两湖,西进滇黔,南下粤桂,北连川渝 ,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二)地形地貌
玉屏侗族自治县处于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 。全县以低山、丘陵、坝地三种地貌类型为主 。低山地区山峦起伏,峰林错落,山间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丘陵地带地势相对平缓,绵延的山丘上分布着层层梯田,每至春夏,绿意盎然,秋季则金黄一片,充满了田园的诗意;坝地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河流蜿蜒其间,灌溉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玉屏的山脉虽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雄伟,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灵秀之气,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河流清澈见底,水质优良,其中?阳河作为干流,汇集了龙江河、车坝河、野鸡河等众多支流 ,它们或奔腾湍急,或潺潺流淌,为玉屏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三)气候特征
玉屏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春季气温多变,绵绵细雨如丝,滋润着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田野间、山林里,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绽放出勃勃生机;夏季炎热但光照充足,降雨集中,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稻田里的水稻茁壮成长,果园中的果实挂满枝头;秋季天高气爽,阳光柔和,漫山遍野的金黄与翠绿交织,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季无严寒,无霜期长,平均为297天 ,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感受到丝丝暖意 。年平均日照为1252.7小时,4 - 9月占68.39% ,阳光充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年平均气温为16.4c,最冷月1月,均温5.0c ,人们无需在冬日里忍受刺骨的严寒;最热月7月,均温27.3c ,没有酷热难耐的煎熬 。一般年降水量1100 - 1200毫米,4 - 10月降雨多 ,充沛的降水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一年四季中东风频率最大,其次为东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1.0米\/秒 ,微风轻拂,带来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感受。
(四)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玉屏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犹如一座天然的宝藏库 。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储量可观 。重晶石是玉屏的重要矿产之一,其品质优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领域 ;石灰石是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为当地的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理石纹理美观,质地坚硬,可用于雕刻、装饰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
2. 水资源: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阳河作为主要河流,常年水质达2类以上 ,清澈的河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饮用水源,还支撑着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此外,玉屏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玉屏在水电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座座水电站如明珠般镶嵌在河流之上,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
3. 生物资源:玉屏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5.9% ,茂密的森林是众多生物的家园 。这里生长着各种珍稀植物,如银杏、珙桐等 ,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是大自然赋予玉屏的珍贵财富 。野生动物种类也繁多,有穿山甲、锦鸡等 ,它们在山林间自由穿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在山林深处,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菌类资源,每至雨后,各种蘑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此外,玉屏的油茶、黄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 。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脉络
(一)先秦时期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屏这片土地隶属楚黔中地 。当时,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侗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他们以农耕、渔猎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 。虽然地处偏远,但楚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这里,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为玉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二)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时期,玉屏隶属黔中郡 ,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汉朝时,玉屏隶属武陵郡无阳县 ,在这一时期,中原文化进一步传播到玉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三国时期,玉屏隶属武陵郡?阳县 ,战火纷飞的年代,玉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当地的侗族人民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传承着民族文化 。南北朝时期,玉屏置西平阳县,求东牂柯郡 ,频繁的政权更迭和行政区划调整,使得玉屏的文化更加多元,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
(三)隋唐时期
隋朝时期,玉屏隶属沅陵郡龙标县 。唐朝时,隶属奖州渭溪县 ,这一时期,侗族中的上层人物、酋长或首领开始归附于中央王朝 。唐王朝在“峒区”开始设立州郡,建立羁縻政权,任命当地的大姓首领为刺史 。这种统治方式既尊重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在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玉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四)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玉屏置平溪峒隶沅州麻阳县 。侗族的首领们先后归附封建王朝,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朝廷则让他们世袭土官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诚州十峒首领杨通宝向宋朝“纳土”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首领向光普投宋,被封为古州(今新晃和玉屏境内)刺史 ;大观二年(1108年),靖州西道杨再立献土地,周围三千余里,户四千五百,人一万一千 ,朝廷皆封他们为刺史官职,但并未给他们刺史的权力 。元朝时期,侗族地区的统治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羁縻”政策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区的土官们大部分归附元朝,朝廷“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立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设置野鸡坪蛮夷长官司,隶属思州安抚司 ;元至元二十七年,设置平溪等处蛮夷长官司,隶属番民总管府 。在宋元时期,玉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
(五)明清时期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收服五开(今贵州黎平县)和古州(今贵州黎平西北和锦屏一带)等侗族地区,得到223峒,人口多人 。朱元璋对于归附的土官均原官授职 。设置务程龙鳖坪岳溪长官司(司署设长岭) ,同年,野鸡坪长官司与黄道溪长官司合并,名为黄道溪蛮夷长官司(司署设茅坡寨) 。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1390年4月15日),设置平溪卫,隶属湖广都司 ,二十五年,务程龙鳖坪岳溪长官司并入黄道溪长官司(司署设武陵坪) 。1414年,明王朝设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辖土司,侗族地区出现“土流并治”的统治局面 。吴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明朝在侗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溪卫改属贵州,明万历三十一年还隶湖广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的统治仍然因袭明代的“土流并存”,但土司的实权已趋削弱,均受到流官的节制 。裁卫指挥设守备隶湖广都司辰沅靖道 。清雍正五年二月初五(1727年),改隶贵州省思州府 ,同年闰三月三十日(1727年),兵部复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改平溪卫为玉屏县 。1729年,黎平知府张广泗,“以金币贿生苗假道入省,因密记其道里、山川、险阻形势,陈清大帅购募通事,统兵剿抚,略定其地” ,平定了雷公山周围的苗侗地区后,在榕江和剑河分别增设古州厅和清江厅 。通过改土归流,侗族基本上被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1770年10月),改隶铜仁府 ;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复隶思州府 。明清时期,玉屏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也日益兴盛 。
(六)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玉屏隶黔东(镇远)道 ;民国12年,直隶贵州省 ;民国24年,隶第九(铜仁)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隶第一(镇远)行政督察区 ;民国32年,改隶第六(铜仁)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在中华民国时期,玉屏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民族文化依然顽强地传承着 。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7日,玉屏解放,隶铜仁地区 。1958年12月29日,并入铜仁县 ;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县 ;1966年2月,将县隶属万山区划出,设立万山特区 ;1968年9月,改万山特区为万山区,复隶玉屏县 ;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 。1983年9月7日,经国务院(83)国函字182号文件批复,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召开庆祝大会,自治县正式成立 。此后,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此外,还居住着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走在玉屏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交流着不同的语言,却都洋溢着同样的热情与友好 。在乡村,不同民族的村落相邻而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 。
(二)民族文化
1. 建筑文化: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鼓楼、风雨桥是其代表性建筑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建在村寨的中心位置,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 。鼓楼造型多样,有多层楼阁式、密檐式等,一般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连接,工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风雨桥则是一种集桥、廊、亭为一体的建筑,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可供人们休息、避雨、遮阳 。桥上的彩绘、雕刻精美绝伦,展现了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玉屏的侗乡风情园,就保存着多座古老的鼓楼和风雨桥,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
2. 音乐舞蹈: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歌声悠扬婉转,和声美妙和谐,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演唱时,歌者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将不同的声部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的舞蹈也别具特色,如芦笙舞、哆耶舞等 。芦笙舞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舞蹈,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 ;哆耶舞则是一种集体舞蹈,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气氛热烈欢快 。每逢重大节日,玉屏的侗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
3. 传统手工艺:侗族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如刺绣、编织、木雕、竹雕等 。侗族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绣品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图案多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寓意吉祥美好 。编织工艺包括竹编、藤编等,编织出的竹篮、藤椅等生活用品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木雕和竹雕则是将木材和竹子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侗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在玉屏,有许多手工艺人传承着这些古老的技艺,他们开设手工作坊,制作和销售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的传统手工艺 。
(三)民族节日
1. 赶坳:赶坳是玉屏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重要场合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特定日子,侗族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指定的山坳 。他们在坳上对歌、跳舞、游戏,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 。在对歌过程中,男女青年们通过歌声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便会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赶坳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促进了侗族青年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维系着民族的情感纽带 。
2. 萨玛节:萨玛节是侗族祭祀祖先“萨玛”的盛大节日 。“萨玛”在侗语中意为祖母,是侗族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 。节日期间,侗族同胞们身着传统服饰,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他们献上祭品,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结束后,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队伍中有人抬着萨玛的神像,其他人则手持彩旗、花伞,载歌载舞 。萨玛节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经济发展:蓬勃兴起的产业格局
(一)农业发展
黄桃果实饱满,色泽金黄,口感脆甜多汁,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等营养成分。通过建设标准化黄桃种植基地,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措施,玉屏黄桃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每到黄桃成熟季,漫山遍野金黄一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线上线下销售火爆,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生猪养殖方面,依托温氏、德康等龙头企业,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打造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建成多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引入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环保处理系统,实现了生猪养殖的高效化、绿色化发展,年出栏生猪达30万头以上,有力保障了市场供应。
同时,玉屏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油茶林、黄桃果园周边配套建设观光步道、休闲凉亭、农家乐等设施,游客不仅能体验采摘乐趣,还能品尝地道的侗家美食,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例如,在茶花泉景区,游客可以漫步于万亩油茶林,欣赏洁白的油茶花,参与油茶果采摘、榨油等农事活动;在黄桃种植基地,亲子采摘游、黄桃美食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二)工业进步
玉屏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聚焦新型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石灰石、大理石等资源,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玉屏经开区内的建材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生产的高性能混凝土、节能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周边省市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例如,部分企业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玉屏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引进了一批从事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生产的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这些企业生产的手机配件、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外贸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同时,园区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方向。当地企业与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生产汽车发动机配件、底盘部件等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此外,玉屏还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升级,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政策扶持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玉屏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服务业繁荣
1. 旅游业
玉屏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侗乡风情园为核心景区,集中展示侗族的建筑、民俗、歌舞等文化元素。园内鼓楼高耸,风雨桥横跨碧水,侗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游客可以参观侗族文化博物馆,了解侗族的历史发展和民俗风情;欣赏精彩的侗族大歌、芦笙舞表演;品尝油茶、腌鱼、酸汤等侗家美食,沉浸式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阳河景区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河水蜿蜒曲折,两岸青山如黛,奇峰异石林立,乘船游览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景区内还设有观景台、游船码头等配套设施,游客可登高远眺,领略山水全景;也可乘坐游船,近距离观赏两岸的自然风光。此外,玉屏还推出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茶花泉、马溪村等乡村旅游点串联起来,游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采摘新鲜果蔬、入住特色民宿,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品牌的持续打造,玉屏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亿元以上。
2. 现代服务业
在交通物流领域,玉屏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打造黔东物流枢纽。依托沪昆高铁玉屏东站、玉屏火车站等交通节点,建设了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园区内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齐全,配备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货物的高效流转。吸引了多家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开通了直达全国各地的物流专线,为当地农产品外销、工业产品运输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服务。同时,玉屏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建设冷链仓储设施,保障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质量,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跨区域销售。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玉屏县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举办电商培训班、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本土电商人才。鼓励企业和农户开设网店,销售玉屏黄桃、茶油、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借助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玉屏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线上销售额逐年增长。此外,金融、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也在转型升级,各类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不断涌现,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五、社会事业:幸福民生的坚实保障
(一)教育事业
玉屏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方面,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目前,全县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5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5%。各幼儿园注重特色办园,融入侗族文化元素,开展民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程,让幼儿从小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所有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设智慧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特岗教师招聘、教师交流轮岗、专业培训等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6%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职业教育领域,玉屏中等职业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电子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学校与县内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电商、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二)医疗卫生
玉屏构建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引进了核磁共振、ct等先进医疗设备,开展了心脏介入、微创手术等新技术项目;县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了多个省级重点专科,在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领域成效显着。
乡镇卫生院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配备了dR、彩超等基本医疗设备,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并定期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村级卫生室实现“一村一室”,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简化报销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同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文化事业
玉屏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县文化馆每年开展各类文艺培训、展览、演出等活动200余场次,培养文艺骨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图书馆藏书量达15万余册,开通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方便群众随时随地阅读;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玉屏历史文化的文物,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展示玉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特色。
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好去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非遗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均演出300余场次。同时,玉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侗族大歌、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铁、公、空”立体交通网络。沪昆高铁、铜玉城际铁路穿境而过,玉屏东站每天有多趟高铁列车往返,实现了与贵阳、长沙、广州等城市的快速通达;沪昆高速、铜大高速纵横交错,县乡道路全部实现油路或水泥路硬化,通村公路覆盖率达100%,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全面完成,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同时,玉屏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通过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建成了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供电一体化,满足了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用电需求。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全面铺开,光纤宽带入户率达90%以上,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的守护之路
玉屏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阳河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加强河道管护。实施?阳河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补水等工作,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通过整治,?阳河水质稳定保持在2类以上,河道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鱼类资源逐渐丰富,白鹭等水鸟重返河道栖息。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0%提升至55.9%。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点保护银杏、珙桐等珍稀植物和穿山甲、锦鸡等野生动物。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盗猎等违法行为,守护好玉屏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工业发展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入驻。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玉屏经开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系统,实现园区企业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能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玉屏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