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铜仁的东部,有一片山川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江口县。这里不仅拥有梵净山的奇伟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时期,这里是革命的热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星罗棋布,成为了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
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奏响会师的激昂乐章
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位于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的一个峡谷内,静静隐匿在梵净山西环线路旁 ,它虽身处山水之间,却见证了一段改写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1934年10月23日,红六军团17师与红三军在这里胜利会师。
当时,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踏上西征之路。一路上,他们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历经无数艰难险阻。1934年10月7日至17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甘溪遭遇24倍于己的强敌,陷入苦战。团长郭鹏、政委彭栋材率领五十团冲出重围,取道大坝场(属思南县)、凯上坪(属印江县)进入江口县境,艰难寻找主力部队。10月23日上午,正在江口木根坡作短暂休整的郭鹏部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了“哒嘀嘀嘀……哒嘀嘀嘀……”的问询号声,仔细一听,正是四十九团的号谱。两支队伍雀跃欢呼,顺山而下,在山下堰溪河滩汇合。
这次会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革命前行的道路,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合为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共同完成中央交给的创立新立足点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挥戈东进,迅速在湘鄂西永(顺)、桑(植)、大(庸)地区站稳脚跟,创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打开新局面,有力地牵制了敌人,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立下不朽功勋 。
为铭记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江口县委、县政府在木根坡建立会师楼,在楼前竖起红军战士号兵雕塑,金色的军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吹奏着当年会师的激昂旋律。在木根坡下堰溪河畔,还建起了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纪念馆。馆内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全方位展示了红军会师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深远影响。自开馆以来,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已接待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师生及游客数万人次,成为江口县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磨湾红军归建旧址:凝聚革命力量的关键节点
江口磨湾红军归建旧址,处于江口县双江街道磨湾社区,这里曾是红二、红六军团重要的活动场所。1934年,红二、红六军团在此会师,军部就设于此。贺龙、肖克、关向应、王震、任弼时、段苏权等两军高级领导人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并确定了两军统一行动、统一指挥的方案。这一决策,对于整合红军力量,提升部队战斗力,应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会师不仅在军事指挥上达成了统一,还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当时,部队还在此地消灭了胡兴魁反动武装100余人,成功解放了被胁迫进洞的穷苦农民。这一胜利,让广大穷苦群众看到了希望,也让红军在当地赢得了民心,为后续在甘龙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严家坡区革命委员会及各乡苏维埃政权,顺利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今,磨湾红军归建旧址中的陈家公祠,已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祠内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文件等珍贵文物,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学生以及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每年接待人数不断攀升,最多时一天可达2000多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这里持续扩大。
凯德街道金钟村红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庄严圣地
在江口县城附近的凯德街道金钟村,一座红军烈士陵园静静矗立,它是群众集资修建而成,园内安息着为革命事业捐躯的烈士英灵。这里松柏常青,环境清幽而庄重,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无尽追思。
为了让陵园更好地发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的作用,江口县持续加大投入,对陵园进行修缮和完善。近年来,累计投入数百万元,修复了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如今,这里不仅是烈士安息的地方,更被打造成为国防教育和党校的“红色课堂”。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当地都会组织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纷纷来到这里,敬献花篮、擦拭墓碑、默哀致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在祭扫活动中,人们聆听烈士的英勇事迹,感悟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作为黔东革命老区,江口县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色文化。这里的每一个红色旧址、每一座纪念碑馆,都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2017年,江口县人大通过《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对红色文化实施系统化、制度化保护,从法律层面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保护的基础上,江口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打造“百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将过去零散的红色景点整合为旅游品牌线路。这条长廊串联起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磨湾红军归建旧址、红军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景点,让游客能够在一次旅行中,全面深入地了解红军在江口的革命历史。同时,江口县还注重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相结合,推出“听一段红色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走一段长征路”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
江口县还组织写作班子,深入挖掘红军在江口的历史遗物和故事,编辑成书发放到机关、学校和送给游客,让红色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举措,江口县的红色文化得以“活”起来,红色旅游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据统计,江口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逐年递增,相关服务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带动了大量人员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 。
江口县的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见证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也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未来,江口县将继续守护好、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