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白炽灯在凌晨三点依旧刺眼,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屏幕上终于通过所有测试的地推 App 安装包,长舒一口气。过去半个月,像是在与时间赛跑 —— 和大美为了 Echarts 图表的动态效果,反复调整每个数据节点的动画曲线;跟着温哥排查接口性能瓶颈,在海量日志中寻找优化突破口。此刻这个安静躺在桌面上的安装包,仿佛是我们用代码浇筑的 “新生儿”,即将开启未知的旅程。
第二天的会议室,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投影仪幕布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却无法驱散空气中的紧张。姚总双手撑着会议桌,目光扫过地推部门领导和我们开发团队:“这款 App 是公司打破传统地推模式的关键一步,今天起先在地推管理层试运行。大家别把它当测试品,要当作真正在改变业务流程的武器,任何细微问题都别放过。”
地推部王总监推了推黑框眼镜,文件夹在桌上重重一放:“姚总放心,我们会像对待客户投诉一样,把每个功能掰开揉碎了测。” 我低头在笔记本上划重点,余光瞥见大美的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那是她紧张时的习惯动作。
App 在试运行群发布的提示音响起时,我正咬着冷掉的三明治。消息列表瞬间被刷屏,每一条新提示都像一记鼓点。“登录页面转圈圈半分钟才弹出验证码!”“拍的客户名片传到后台全是糊的!” 李君浩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看着群里不断刷新的红色感叹号,仿佛看见精心搭建的城堡正在出现裂痕。
“肯定是阿里云短信通道限流了!” 大美已经把供应商的联系方式翻出来,电话那头的忙音混着她急促的解释,在办公室里此起彼伏。温哥的键盘敲击声陡然加快,服务器日志在屏幕上飞速滚动:“图像压缩算法在安卓机型上适配出了问题,得马上重写参数!”
最致命的警报来自张弛的惊呼。他举着手机冲进开发区,屏幕上王总监拍摄的合同照片里,本该是 “128 万” 的金额,App 识别成了 “123 万”。“ocR 团队不是说识别率 99% 吗?” 张弛的声音带着颤抖。姚总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他的手掌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慌什么?当年咱们做第一个数据采集系统,三天改了十七版算法。小李,你牵头成立专项小组,今晚必须出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 48 小时,办公室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李君浩和张弛与 ocR 技术团队开了六次视频会议,盯着二十多份不同字体、不同拍摄角度的合同样本,连 “壹” 字的起笔弧度都要反复讨论。大美把自己关在小会议室,电脑屏幕上铺满了几百张对比图,像在进行一场像素级的战争。温哥则像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在服务器集群间来回穿梭,连去茶水间接咖啡都小跑着往返。
当第三次更新包发布时,窗外的梧桐树已经被夕阳染成金色。我们围坐在电脑前,看着试运行群里的消息不断刷新。王总监率先发来一段长长的语音:“这次更新简直是质的飞跃!登录速度快得没话说,图片高清得连客户合同上的印章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 ocR 识别,我特意找了几份手写体合同测试,准确率高得惊人!”
地推组的老周紧接着分享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他站在轰鸣的煤矿厂区,对着手机操作:“以前给客户做现场登记,光找笔记本和笔就得半天,现在掏出手机,拍照、识别、提交,不到两分钟完事。这效率,杠杠的!” 视频背景音里,隐约还能听见其他同事的赞叹声。
负责外地业务的陈姐发了条消息并附上定位:“在甘肃出差,信号不太好的情况下,App 加载数据依然流畅。任务提醒功能也超贴心,差点忘了和当地贸易商的约见,多亏 App 及时弹窗。必须给开发团队点个大大的赞!”
姚总随后转发的朋友圈截图,让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地推组李姐的动态配着 App 任务列表的截图,文字写道:“终于告别抱着笔记本在煤场录资料的日子了!” 配图里,她戴着安全帽,对着手机屏幕比耶,背景是堆积如山的煤堆。
试运行群里,消息还在不断滚动。“客户资料分类功能太实用了,再也不用翻找大半天!”“路线规划功能帮我节省了不少路上的时间!” 一条条肯定的反馈,让连续奋战的疲惫一扫而空。
暮色渐浓,大美瘫在椅子上,头发乱糟糟地翘着:“感觉比跑了场马拉松还累。” 温哥合上电脑,却笑得像个孩子:“但你们看,咱们真的在改变什么。” 李君浩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突然意识到,那些在代码里熬红的眼睛、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刻,都在为这座城市里无数个奔波的地推人,点亮一盏效率的灯。
地推 App 上线后的第三周,办公室的氛围逐渐从紧张的冲刺回归到日常的忙碌。我盯着后台系统里不断跳动的数据,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处理着一个又一个功能优化需求。这时,大美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过来,将其中一杯放在我的桌上。
“怎么样,小李,这段时间维护工作还适应吗?” 大美喝了一口咖啡,问道。
李君浩停下手中的工作,靠在椅背上,苦笑着说:“适应是适应了,就是感觉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需求。用户反馈一个比一个详细,有的甚至连按钮颜色都要提建议。”
大美笑了笑,说:“这不是好事嘛!说明咱们的 App 有人用,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你知道吗,这其实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体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李君浩疑惑地皱起眉头,“我一直觉得,产品经理是贺经理那样的,负责梳理需求、画原型图,把控整个产品方向。其他人怎么能算产品经理呢?”
“你这想法太片面啦!” 大美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就拿咱们最近的工作来说,李君浩在优化后台功能时,是不是得考虑怎么让数据展示更清晰,操作更便捷?这其实就是在做产品经理的工作。还有张弛,他在对接 ocR 技术升级时,要权衡不同方案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这也是在做产品决策。”
李君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有点道理。但贺经理的工作更专业、更系统啊,我们这些顶多算‘业余选手’。”
“哈哈,贺经理的专业当然不可替代。” 大美指了指窗外忙碌的同事,“但产品的优化和迭代,光靠他一个人可不行。就像上次温哥发现 GIS 地图在某些低配手机上加载缓慢,他提出的优化方案,不就是从用户使用场景出发吗?这和贺经理做需求分析的思路本质上是一样的。”
正说着,贺经理抱着一摞文件从旁边走过。大美叫住他:“贺经理,正好请教你个问题。小李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不太理解,你给讲讲?”
贺经理放下文件,笑着说:“小李,你觉得咱们开发 App 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满足地推团队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啊。”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没错!” 贺经理点头,“但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开发、测试还是运营,只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提出改进建议,推动产品变得更好,就是在履行产品经理的职责。”
他拿起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个圆圈:“产品就像这个圆,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它添砖加瓦。我负责规划圆的轮廓,但填充内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你在修复 bUG 时,发现某个流程不合理,提出优化建议,这就是在参与产品建设。”
李君浩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就像之前地推同事反馈的任务筛选功能,虽然是贺经理整理成需求,但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提出改进意见,让功能更完善。这就是大家一起做产品!”
“对!” 贺经理赞许地看着我,“而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还有更深的意义。当每个人都以产品思维工作时,团队的协作会更顺畅,大家的目标也会更一致。因为我们都在为同一个产品努力,都希望它能越来越好。”
这时,张弛跑过来,兴奋地说:“刚收到 ocR 厂商的消息,他们优化了手写体识别算法,准确率提高了 5%!李君浩觉得咱们可以借此机会,再优化一下客户资料录入界面。”
大美和贺经理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