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傍晚,梧桐叶在岐仁堂门前打着旋儿落下,把青石板路铺得斑斑驳驳。岐大夫刚把\"今日问诊结束\"的木牌挂上,就听见巷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一个男人焦灼的呼喊:\"岐大夫!岐大夫留步!\"
推门进来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西装熨得笔挺,却掩不住满脸的疲惫。他身后跟着位中年妇人,手里搀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穿着宽松的连衣裙,可依然能看出身形消瘦得厉害,脸色蜡黄,眼窝深陷,一进门就扶着门框直喘气,额头上渗着细密的冷汗。
\"您是?\"岐大夫摘下眼镜,用绒布擦了擦镜片。
\"我是符志国啊!\"老者急得声音发颤,\"前几年您给我调理过高血压,还记得吗?这是我闺女晓雅,您快救救她!\"
岐大夫这才认出,来者是退休前在民政局当局长的符志国。他目光落在那姑娘身上,只见她眼睑浮肿,按压小腿时,指尖留下的凹陷半天没弹回来。再看她嘴唇干裂,呼吸时带着轻微的咳喘声,眉头一直紧锁着,显是十分难受。
\"先坐下说。\"岐大夫示意妇人扶姑娘到诊脉的藤椅上坐下,又给三人各倒了杯温水,\"慢慢说,孩子这是怎么了?\"
符志国两口子你一言我一语,总算把事情说清楚了。符晓雅今年二十三岁,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半年前夏天的时候,突然开始拉肚子。起初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在社区医院拿了些止泻药,时好时坏的。没想到拖了两个月,人越来越瘦,腿也肿了起来,肚子胀得像个鼓,一到夜里就咳得睡不着,还总说心里烦躁得厉害。
\"去大医院查了好几次,抽血、做b超、验大便,啥都查了,\"符大妈抹着眼泪,\"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开了些益生菌、利尿剂,吃了也不管用。后来听人说可能是体虚,找了个中医给开了人参、黄芪那些补药,结果一吃肚子更胀,疼得直打滚......\"
\"最吓人的是前天,\"符志国接过话头,声音压得很低,\"她上厕所,我爱人进去收拾,发现......发现大便里有红色的小虫子,像柳叶儿似的,有嘴没眼的,可把我们吓坏了!\"
岐大夫点点头,示意符晓雅伸出手来。他指尖搭在姑娘的腕脉上,凝神片刻,又让她张开嘴看看舌苔——舌体胖大,边缘有明显的齿痕,舌苔黄腻,中间还带着些灰黑色。他又轻轻按了按姑娘的腹部,刚一触碰,符晓雅就疼得\"哎哟\"一声,肚子硬邦邦的,像揣了个皮球。
\"晓雅,你自己说说,这半年来,身子还有哪些不舒服?\"岐大夫的声音温和,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符晓雅虚弱地抬起头,声音细若蚊蚋:\"就是......总拉肚子,一天要去七八趟厕所,拉的都是稀水,有时候还带点黏液。身上肿得厉害,早上起来脸肿,到了下午腿肿得穿不上鞋。肚子胀得喘不过气,晚上躺不下,一躺下就咳嗽,心里烦得厉害,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爸妈带我跑了好多地方,都治不好,我真怕自己......\"
\"别瞎说!\"符大妈赶紧打断女儿,眼圈也红了。
岐大夫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巷口的梧桐树,沉吟片刻,转过身来对符家夫妇说:\"老符,嫂子,晓雅这病,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咱们先把道理说清楚,你们就明白了。\"
他拉过一把竹椅坐下,缓缓说道:\"《黄帝内经》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咱们的身体,就像这院子里的梧桐树,得顺着四季的规律来。夏天的时候,天地阳气最盛,人的阳气也浮在体表,内里反而是虚的,这时候最忌讳贪凉。\"
符志国一拍大腿:\"哎呀!岐大夫您说得太对了!去年夏天特别热,晓雅就爱吃冰的,冰箱里的冰西瓜、冰淇淋、冰可乐就没断过,有时候一天能吃好几个冰淇淋,晚上睡觉还开着空调盖薄被......\"
\"这就对了。\"岐大夫点点头,\"《脾胃论》里说,'脾主湿,喜燥恶湿'。咱们的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得有火才能把食物煮熟了变成营养。夏天阳气在外,脾胃里的火力本来就弱,这时候再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冰的,就好比往灶膛里泼冷水,火一下子就灭了。\"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一个空杯子里倒了些温水,又加了几块冰块:\"你们看,这温水本来是流动的,加了冰就凝滞了。晓雅夏天吃了那么多生冷,脾胃的阳气被寒气困住,就像这水结了冰,运转不动了。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在肚子里就成了腹胀,跑到四肢就成了浮肿,往下走就成了腹泻。\"
符大妈不解地问:\"那为什么吃了利水的药不管用呢?\"
\"治水得先通河道,更得有太阳晒。\"岐大夫解释道,\"那些利水药就像拿着瓢往外舀水,可源头的水还在不断涌出来,怎么舀得完?而且,利水药大多是寒凉的,只会让脾胃的阳气更弱,湿邪更重。至于用人参、黄芪补气血,就好比往湿柴上添火,火燃不起来,反而冒出更多的烟,肚子能不更胀吗?\"
\"那咳嗽又是怎么回事呢?\"符志国追问。
\"脾是肺的母亲啊。\"岐大夫说,\"《难经》里讲'母病及子',脾出了问题,肺肯定受影响。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往上走就成了痰,痰堵在肺里,就会咳嗽。而且,湿邪在体内时间长了,会变成湿热,就像夏天的脏水放久了会发臭发热一样。湿热往上扰心,人就会烦躁、睡不着觉。\"
说到虫子,岐大夫继续道:\"《神农本草经》里说,'湿热生虫'。肠道里又湿又热,就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容易长虫子一样。那些柳叶状的红虫,就是湿热蕴结日久生出来的。而且,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脾胃虚弱,肝木就会趁机欺负它,肝风一动,虫子就更不安分了。\"
符家夫妇听得连连点头,符志国感慨道:\"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心里就亮堂多了!之前看了那么多医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晓雅这病,根源是脾阳被遏,湿热内蕴,肝木乘脾。\"岐大夫总结道,\"所以不能光利水,也不能盲目补,得先把脾胃里的寒气散开,把湿热清出去,再把脾补起来,同时还要平肝木,让它别再欺负脾土。这就像治理河道,得先清淤,再通渠,最后还得筑好堤坝。\"
他提笔在处方笺上写道:\"白术、茯苓、半夏、芍药、黄连、肉桂、干葛、柴胡、厚朴、乌梅、花椒。\"
一边写,一边解释:\"白术和茯苓是治脾湿的良药,《本草纲目》说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这两味药就像两个勤快的清洁工,能把脾胃里的湿邪扫出去。\"
\"半夏能化痰湿,把肺里的痰浊化掉,咳嗽自然就好了。芍药是柔肝的,能让肝气不那么旺盛,不欺负脾,这叫'抑木扶土'。\"
\"黄连是清热燥湿的,就像阳光能晒干湿地一样,把体内的湿热去掉。但为什么要加一点肉桂呢?\"岐大夫故意停顿了一下,\"肉桂是热性的,能补火助阳,就像在灶膛里点一小把火,既能融化寒气,又能帮助黄连祛湿,这叫'寒热并用',《伤寒论》里常用这种方法。\"
\"干葛能升阳,就像给脾胃加个向上的力,让清气往上升;柴胡能疏肝理气,让肝气顺畅,不郁结;厚朴能行气消胀,把肚子里的胀气排出去。这三味药配合起来,就是'升清降浊',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转。\"
最后说到乌梅和花椒,岐大夫笑了:\"这两味是对付虫子的。乌梅酸,能安蛔,花椒辛热,能杀虫,就像用酸甜的食物引诱虫子出来,再用辛辣的东西把它们赶走,《金匮要略》里就有用乌梅治蛔厥的方子。\"
开完药方,岐大夫又嘱咐道:\"药要温服,一天三次。最重要的是,以后千万不能再吃生冷的东西了,冰西瓜、冰淇淋、冰饮料都得戒掉。饮食要清淡,多吃些温性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山药,这些都是养脾胃的。\"
他又对符晓雅说:\"每天早上起来可以晒晒太阳,尤其是后背,能补阳气。晚上用艾叶泡泡脚,也能祛寒湿。保持心情舒畅,别老想烦心事,肝气顺了,脾胃也会好得快。\"
符家夫妇千恩万谢地拿着药方走了。看着他们的背影,岐大夫心里清楚,这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也得慢慢调理。
过了五天,符志国夫妇带着符晓雅又来了。这次,晓雅的精神明显好了很多,脸上有了点血色,浮肿也消了些。
\"岐大夫,太神了!\"符大妈一进门就说,\"吃了三天药,晓雅就不拉肚子了,肚子也没那么胀了,晚上能睡几个小时了。昨天大便里就没看见虫子了!\"
岐大夫诊了脉,又看了舌苔,点点头:\"湿热减了,但脾虚还没完全恢复。方子稍微调一下,把黄连减点量,加些党参、炒麦芽,再补补脾气,助助消化。\"
就这样,晓雅又吃了半个月的药,复诊时已经能自己走路了,脸色红润,腹胀、咳嗽、烦躁这些症状都没了,人也胖了几斤。
最后一次来,符晓雅特意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笑着对岐大夫说:\"谢谢您,岐大夫。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好好吃饭、不贪凉,比什么都重要。\"
岐大夫看着她恢复了青春活力的样子,欣慰地说:\"《黄帝内经》里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才是养生的根本啊。身体就像一棵小树,得顺着自然规律养护,才能长得枝繁叶茂。\"
那天傍晚,符志国特意给岐仁堂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四个大字。夕阳透过梧桐叶的缝隙照在牌匾上,金光闪闪。岐大夫站在门口,望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想着,其实很多病都不是突然得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当医生的,不仅要治病,更要教人们懂得顺应自然、爱护身体的道理。
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岐仁堂里飘出淡淡的药香,和着远处的市井喧嚣,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生动的人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