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一丝若有若无的檀香萦绕,压着满朝文武几乎凝滞的呼吸。
直到那明黄袍角一闪,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在空旷的殿内清晰回荡。御座方向,十二旒珠轻微晃动,折射着殿外投入的晨曦。
昨日宫城深处那几番异动,虽无人敢公然议论,但那份无形的压迫,却深深烙在众人心上。再仰视御座上那位,只觉愈发深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梁柱微震。
“众卿平身。”李君亦的声音不高,却似带着奇特的穿透力,殿内每个角落都听得真切。
阶下,卫青、霍去病等人甲胄在身,那股久经沙场的铁血气息尚未完全收敛。王猛、房玄龄等文臣则垂首肃立,各有风仪。队伍中,花木兰、韩世忠、梁红玉,还有秦良玉、穆桂英几张新面孔,虽是女子,立于一众彪悍武将之中,身姿挺拔,那份凝练的气场,倒让不少久历行伍的老将暗暗多看了两眼。
几桩军国大事,君臣一问一答,有条不紊,迅速敲定。
待例行奏报完毕,李君亦换了个语气,声音沉了几分:“大唐立国至今,拓土开疆,民生也算渐丰。”
“然而,安邦定国,不止要兵锋锐利,更要文治昌明,贤才辅佐。”
殿中群臣心弦一拨,皆屏息凝神。
“国之根本,终究在人。”
“欲使江山永固,基业长青,便需广开贤路,延揽天下英才。”李君亦的每个字都重重砸在太极殿中:“朕决意,自即日起,于我大唐全境,正式开启科举取士之制!”
“嗡——!”
此言一出,殿中先是死一般的寂静,连根针掉落地上都能听见。紧接着,便是怎么也压抑不住的低低嗡鸣。
队列中,几位出身寒微的年轻官员,藏在袖中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指节用力到有些发白。而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有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有的则迅速与相熟的同僚交换了一个眼神,其中意味,各自品咂。
科举!
这两个字,对天下无数苦读的士子而言,无异于天降甘霖,生生劈开了一条通往青云的道路!
王猛最先回过神,一步踏出,俯身叩首:“陛下深谋远虑,此乃万世之基业!”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制度一旦推行开来,对盘根错节的世家门阀会是何等冲击,对大唐的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
“科举取士,不问出身阀阅,不分寒门贵胄,凡我大唐子民,有真才实学者,皆可应试。”
李君亦继续说道:“考试科目,以经义、策论、律法、算学为重,一切务求实用,为国选拔栋梁。”
“为确保此次科举公允,朕命政事堂会同刑部,共司其事。”
他目光在下首扫过。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狄仁杰听旨!”
四人齐齐出列,行至御阶之下:“臣在!”
房玄龄的儒雅谦和,杜如晦的明快果决,长孙无忌的老成持重,狄仁杰的刚正不阿,这四人并肩一站,几乎便是大唐朝堂的半壁江山。
“命尔等四人,共担此次首科主考之重任。”
“房玄龄为总裁官,总揽全局;杜如晦、长孙无忌为副总裁官,襄助考务;狄仁杰兼任监察御史,严督科场,彻查舞弊,务必使首科清明,为国选贤!”
房玄龄深吸了口气,躬身朗声道:“臣房玄龄,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这担子,沉甸甸的。
“臣杜如晦,领旨!”
“臣长孙无忌,领旨!”
“臣狄仁杰,领旨!若有宵小之徒胆敢在科场徇私舞弊,臣手中这柄法剑,可不是摆设!”狄仁杰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好!”
李君亦微微颔首。
“科举章程细则,着政事堂与礼部尽快会商拟定,布告天下。”
“臣等遵旨!”
科举的惊雷,主考人选的尘埃落定,让太极殿中的气氛推至顶点。不少官员已能预料到,用不了多久,便会有无数张新鲜而充满活力的面孔涌入朝堂,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
退朝的钟声悠然响起,官员们依序退出。
房玄龄与杜如晦并肩走着,前者轻轻吐出一口气。
“克明啊,这科举一开,往后这天下,恐怕就真的要大变样了。”
杜如晦捻了捻颔下短须,目光中闪动着难以言喻的色彩:“是啊,玄龄兄。咱们这位陛下,这手笔,可真是越来越叫人摸不透了。这盘棋,越下是越叫人提心吊胆,也越发……让人有点儿按捺不住的兴奋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