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天。
我收到了一位笔友的邀请函,这位笔友是郑州一家民办大学的特招生。因为他的文学业绩而特招。
他在中学时代,喜爱文学的他在文学界有了小小的收获,出了十本诗集和一本长篇小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成绩,才得到大学院校的特招。
当时,要特招他的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北京的,一所是郑州的。因为郑州的这所大学免费,贫穷家庭的孩子选择了郑州这所民办大学。
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次意外的车祸,差点送了他年仅18岁的生命。
在他求学郑州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做了一名大学的文学讲师。
在大学里,他创办了《象牙塔文学》杂志社,扶持培养文学爱好者。
然而,命运对他有些不公平,在他外出调研的路上,因和歹徒搏斗而英勇牺牲,终年28岁。
花季年华,别样人生,难道人世这样对待一个热爱生活的有情人吗?
这是现实的悲哀!
这是命运的无奈!
生命短暂珍惜当下每一天,好好善待自己和他人,爱你所爱歌你所歌,做一个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地球人……
让我们记住这个青年文学家乡土诗人大学讲师梁斐然吧!
他是江南人氏,黄河和长江的追梦人,人民的好儿子,大地的好臣民,中华民族的好孩子……
——题记
《黄河与长江边的文学追光者——记梁斐然》
1997年的夏天,阳光炽热而浓烈,蝉鸣在枝头不知疲倦地喧嚣着,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填满它们的声音。我坐在那有些陈旧的书桌前,手中拿着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信封上的字迹刚劲有力,透着一股独特的韵味。那是梁斐然寄来的邀请函,邀请我去他所在的郑州那所民办大学做客。
梁斐然,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文学圈子里,已然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新星。回想起初次知晓他的时候,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的他,不过是个青涩少年,却怀揣着对文学炽热的爱,仿佛文学就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追寻。
家境贫寒的他,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没有满屋子的书籍供他肆意阅读,可那又怎样呢?他靠着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又一本的书,在文学的世界里开始了自己的闯荡。每当夜幕降临,别家的孩子或许早已进入梦乡,而梁斐然则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伏在简陋的书桌上,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自己心中的故事,编织着那些如梦如幻的诗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学时期的他,就在文学界有了小小的收获。十本诗集,一本长篇小说,那一本本凝聚着他心血与才情的作品,就像是他在文学这片广袤天地里种下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成绩,他得到了两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一所是位于首都北京的知名学府,那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文学大家讲学的机会;另一所则是郑州的民办大学,虽说名气上比不上北京的那所,可它为梁斐然提供了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条件——免费入学。对于那个贫穷家庭出身的他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诱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郑州的这所民办大学,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对文学的憧憬,踏上了新的征程。
进入大学后的梁斐然,就像是鱼儿游进了大海,肆意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他总是坐在最前排,目光紧紧地跟随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图书馆里,他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些摆放着文学经典的书架旁,总能看到他消瘦却又专注的身影。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文学养分,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创作内涵,提升着自己的文学素养。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设置重重障碍。在他大二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如同噩梦一般降临在他的身上。那天,他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去校外的书店买书,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一辆失控的货车朝着他疾驰而来。那一瞬间,世界仿佛都静止了,紧接着便是一阵剧痛袭来,他整个人被狠狠地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当他被紧急送往医院的时候,医生都连连摇头,说他能挺过来简直就是奇迹,毕竟他才年仅 18 岁啊,生命在那一刻,显得如此脆弱,可梁斐然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硬是从死神的手中挣脱了出来,在病床上躺了数月后,又重新回到了校园,继续追逐他的文学梦。
或许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梁斐然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珍惜在校的时光。他的成绩在全系一直名列前茅,那些优美的文章、深刻的文学评论,时常让老师们都为之赞叹。毕业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被学校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的文学讲师,站在了曾经自己无比向往的讲台上,将自己所热爱的文学知识,传授给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们。
而梁斐然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他看到校园里有很多热爱文学的同学,却缺少一个展示自己、交流文学心得的平台,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办《象牙塔文学》杂志社。说干就干,他开始四处奔波,找资金、拉赞助、联系印刷厂,还要组织同学们进行稿件的征集和筛选。那段时间,他忙得像个陀螺,常常顾不上吃饭,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可看着杂志一期一期地顺利出版,看着那些文学爱好者们的作品能够在杂志上发表,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却是无比满足。
在他的悉心扶持和培养下,不少原本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开始在校园里崭露头角,有的甚至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梁斐然也因此,在学校里,乃至整个郑州的文学圈子里,都备受尊敬,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梁老师”,把他当作是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可命运的捉弄,却从未停止。那是一个普通的秋日,梁斐然为了给杂志社筹备下一期的选题,决定外出调研,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文学故事。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旅途,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在调研途中,他遇到了几个正在抢劫一位老人的歹徒。梁斐然骨子里那正义的热血瞬间沸腾了起来,他没有丝毫犹豫,冲上前去,大声呵斥着歹徒,想要阻止他们的恶行。歹徒们见有人竟敢坏他们的好事,恼羞成怒,挥舞着手中的凶器朝着梁斐然扑了过来。梁斐然毫无惧色,与歹徒们展开了殊死搏斗,可毕竟对方人多势众,又手持利刃,在激烈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28 岁的花样年华。
当这个噩耗传回学校的时候,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了悲痛之中。那些曾经受过他指导的学生们,泣不成声,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那个总是带着温和笑容、充满激情地给他们讲文学的梁老师,就这样离开了他们;老师们也纷纷惋惜,如此优秀的一位文学人才,本有着大好的前程,却因这一场意外,早早地陨落了。
梁斐然的离去,就像是一颗璀璨星辰的坠落,让整个文学界都黯淡了几分。他那短暂却又无比精彩的一生,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诗篇,写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正义的坚守。
他来自江南水乡,那里的小桥流水、烟雨朦胧赋予了他细腻而灵动的笔触;而他又向往着黄河的雄浑、长江的壮阔,那是他心中更为宏大的文学意象,他渴望用自己的文字,去描绘这中华大地的壮美山河,去书写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
他是黄河和长江的追梦人,虽然生命短暂,却从未停止过追逐梦想的脚步。他是人民的好儿子,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去传递那些温暖与力量;他是大地的好臣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着养分,又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了这片养育他的大地;他更是中华民族的好孩子,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用诗歌和小说,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梁斐然的一生,心中总是感慨万千。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也让我更加明白,在这有限的人生里,我们要像他一样,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好好地善待自己和他人,去爱自己所爱的一切,去歌唱心中的美好,努力做一个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人。
梁斐然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却永远活在了我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文学之光,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让那黄河与长江边的文学追光故事,永远地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段佳话。
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青年文学家乡土诗人大学讲师梁斐然,记住他那如夏花般绚烂却又短暂的一生,记住他为文学所付出的一切,记住他在这世间留下的每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