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的故事,人脉情长,楚、程、李三大姓氏,关于程氏家族,和程咬金相关,这儿我们说说程氏家族的故事……
——题记
在杨柳村这片宁静而又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楚、程、李三大姓氏世代居住,各自有着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传承。其中,程氏家族因其与历史名人程咬金的渊源,在村里颇受瞩目。程氏宗祠,作为程氏家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故事。
程氏宗祠坐落于杨柳村西头,比邻牡丹城市苗圃。每到牡丹盛开的时节,苗圃中各色牡丹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阵阵花香飘进宗祠,为这座古朴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这座程氏宗祠修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杨柳村的程氏族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大家心中都萌生出一个共同的愿望——修建一座属于程氏家族的宗祠,以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
在修建过程中,有两位程氏子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便是程文志和程相伟。程文志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他曾是牡丹城第九中学的优秀高中生,在学校时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尤其痴迷于书法艺术。那时的他成绩优异,本有着光明的升学前景,满心憧憬着能在大学的知识殿堂里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和文化素养。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特殊的时代运动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程文志也未能幸免。高考制度的中断,让他失去了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机会。面对命运的捉弄,程文志虽心有不甘,但并未一蹶不振。他深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毕业后,程文志回到了杨柳村,在杨柳村小学做过教师。在那段时光里,他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用耐心和爱心呵护着他们成长。他还常常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练习书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延续自己未竟的梦想。后来,程文志又凭借着自己的细心和责任心,在杨柳村村委会做过会计,把村里的财务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漫长的岁月里,程文志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即使生活忙碌,他也坚持笔耕不辍,对隶书、正楷、行书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程相伟则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牡丹城市书法协会会员,同时在牡丹城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他接受了更为多元的教育,在书法上尤其擅长行草,其作品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在书法界小有名气。
当程氏宗祠修建的消息传来,程文志和程相伟便主动投身其中,他们深知这是家族的大事,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契机。两人第一次碰面是在宗祠修建的筹备会议上,尽管年龄相差较大,但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感,让他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
筹备会议结束后,他们便开始实地考察宗祠的建筑布局,思考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在大门前,程文志指着高大的牌楼,眼神中透露出庄重,对程相伟说:“这大门是宗祠的脸面,匾额上的字一定要大气磅礴,才能镇得住场子。隶书和正楷的庄重古朴或许更适合,能凸显出我们程氏家族的历史底蕴。”程相伟微微点头,目光同样专注:“您说得有道理,不过行书也有其灵动之处,或许我们可以结合一下,让字体既不失庄重,又带有一丝活力。”
随后,程文志开始一头扎进古代书法典籍中,从汉隶的典雅厚重,到唐楷的法度森严,再到晋代行书的飘逸洒脱,他反复揣摩不同字体的韵味。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毛笔,用不同的纸张和墨汁进行练习,力求找到最完美的呈现效果。程相伟则利用自己在书法协会的人脉资源,收集了许多古代宗祠匾额的拓本,与程文志一起研究分析。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讨论,程文志终于在宗祠施工现场支起书桌,准备挥毫。他饱蘸浓墨,深吸一口气,运笔如飞,隶书的“程氏宗祠”四个大字跃然纸上。程相伟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笔画的走势,提出自己的看法:“文志叔,这隶书的确古朴大气,但我们或许可以在笔画的转折处借鉴一些行书的笔法,让字体更具灵动性。”程文志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于是又重新书写,融入了行书的笔意。这一次,当最后一笔收笔,程相伟不禁拍手称赞:“好字!这古朴苍劲又不失灵动的风格,正合这宗祠的气质。”最终,这四个字被精心雕刻在匾额上,悬挂在大门上方,成为宗祠的一道亮丽风景。
解决了匾额的问题,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仪门。仪门两侧的楹联,不仅要内容契合家族文化,书法风格也要与仪门的建筑风格相协调。程相伟凭借自己的文学素养,结合程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精心撰写了对仗工整、内涵深刻的楹联内容。
接着,两人开始探讨书法风格。程相伟认为,仪门的飞檐翘角灵动飘逸,自己擅长的行草书法风格正可与之呼应,展现出一种洒脱的韵味。程文志则微微皱眉,认真说道:“行草的灵动确实与仪门的风格相配,但宗祠是庄重之地,行草若把握不好,容易显得轻飘。我们要在追求洒脱的同时,保证字体的端庄稳重,以体现家族的庄重。”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程相伟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先写出了一版较为奔放的行草风格的楹联。程文志看着字迹,微微摇头:“这行草虽飘逸,但对于宗祠来说,少了些庄重感。”程相伟点点头,又静下心来,调整笔法,书写了一版相对收敛的行草。这一次,程文志觉得字体的韵味有了,但在笔画的粗细变化上还不够完美。
两人就这样反复修改,不断调整。程文志还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代行草字帖,与程相伟一起研究古人在书写楹联时的笔法和布局。程相伟也虚心向程文志请教隶书、正楷和行书的用笔技巧,尝试着在行草中融入更多的稳重感。经过多次磨合,程相伟终于写出了令两人都满意的作品。他的笔触流畅自然,笔画粗细变化恰到好处,将行草的灵动与庄重完美融合,让仪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整个宗祠修建过程中,程文志和程相伟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密切合作,还积极参与到其他环节的讨论中。他们与工匠们交流,了解建筑的细节和需求,确保书法作品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他们还向族中长辈请教家族历史和文化,以便更好地将家族精神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随着程氏宗祠的落成,程文志和程相伟的合作成果也展现在族人面前。匾额上的“程氏宗祠”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仪门两侧的楹联飘逸洒脱又端庄稳重,赢得了族人们的一致赞誉。而他们在合作过程中,跨越年龄差异结下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程氏家族一段佳话,激励着更多的程氏子孙为家族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宗祠落成后的首次祭祀大典上,程文志和程相伟站在人群中,看着族人们对宗祠内他们的书法作品投以赞赏的目光,心中满是欣慰。然而,他们知道,传承家族文化的道路还远未结束。
祭祀结束后,程相伟找到程文志,提议道:“文志叔,如今宗祠虽已建成,但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其中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庑廊里再增添一些书法作品,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事和祖训。”程文志眼睛一亮,点头道:“相伟,这想法好。咱们程氏家族人才辈出,事迹众多,是该好好用书法展现出来。”
于是,两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合作。他们先找到族中长辈,深入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和代代相传的祖训。程文志认真记录,程相伟则在一旁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容以书法的形式呈现得更具感染力。
回到各自家中,程文志沉浸在对书法字体的选择中。他想,对于那些讲述家族荣耀历史的故事,或许用雄浑大气的楷书更为合适,能体现出庄重与威严;而对于祖训,则可以用隶书,古朴典雅的风格更能传达出祖训的深厚底蕴。程相伟则在构思书法作品的布局,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考虑如何让作品在庑廊的空间中更协调美观。
几天后,两人再次相聚在宗祠。程文志铺开纸张,开始书写关于程氏先祖在明清时期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故事,楷书字体刚劲有力,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程相伟则在一旁帮忙研墨,看着程文志的笔触,不时提出一些关于字间距和行间距的建议。
接着,程相伟开始书写祖训。他运用隶书的笔法,融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让字体在古朴中又带有一丝灵动。程文志在一旁仔细观察,当看到程相伟在一个笔画的处理上稍显仓促时,他温和地指出:“相伟,这里的笔画可以再沉稳些,祖训是家族的根本,书写时要更用心。”程相伟虚心接受,重新调整笔法,将祖训书写得更加完美。
作品完成后,他们又与工匠们合作,将书法作品精心装裱并镶嵌在庑廊的墙壁上。在这个过程中,程文志会根据工匠的施工情况,建议如何更好地突出书法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程相伟则从艺术审美角度,提出对装裱材质和颜色的选择意见,使作品与庑廊的整体环境相得益彰。程文志还积极与工匠沟通书法作品的雕刻细节,确保字体的神韵在雕刻后依然能够完美呈现。程相伟则在现场监督装裱和镶嵌的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他们的预期,让庑廊成为展示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随着这些书法作品的上墙,庑廊变得更加富有文化气息。族人们在参观时,纷纷驻足欣赏,有的长辈还会给晚辈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程文志和程相伟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此后,每逢家族中有重要的活动或庆典,程文志和程相伟都会一起为宗祠创作新的书法作品。他们的合作越来越默契,程文志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与程相伟的创新思维和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让程氏宗祠的文化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
程文志和程相伟对程氏宗祠的文化内涵建设贡献巨大。他们凭借书法艺术,为宗祠打造了标志性的匾额、灵动庄重的楹联以及富含底蕴的庑廊作品,提升了宗祠的艺术美感。在文化内容上,深入挖掘家族故事和祖训,以文字形式呈现,丰富了家族文化传承载体。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使书法与建筑完美融合,增强了宗祠的文化协调性。两人的合作传承精神成为家族榜样,激励后人,并且持续为宗祠创作新作品,保证了宗祠文化内涵的与时俱进和长久活力。
多年后,程氏宗祠成为了杨柳村乃至周边地区传承家族文化的典范。程文志和程相伟的名字,也在程氏家族中被人们铭记,他们的合作不仅留下了精美的书法作品,更传承了程氏家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程氏子孙。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杨柳村也未能幸免,时常受到山贼流寇的侵扰。程氏家族当时的族长程远山,是个智勇双全的人。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团结家族之力,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他号召族中青壮年,组成了一支自卫队,日夜守护着村子。
程远山常常给族人们讲述程咬金的故事。他说,程咬金乃程氏先祖,当年在瓦岗寨揭竿而起,勇猛无畏,为百姓谋福祉。他希望程氏子孙能继承先祖的精神,在这乱世中坚守正义,守护家园。在程远山的带领下,程氏自卫队多次击退了山贼的进攻,杨柳村在动荡的年代里得以安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程氏宗祠也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每到重要的节日,程氏族人都会齐聚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祭祀仪式上,族长会宣读族谱,讲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教育子孙后代要铭记祖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文化。
在程氏家族中,有一个年轻人叫程浩。他从小就听着程咬金的故事长大,对先祖充满了敬仰之情。程浩聪明好学,不仅熟读诗书,还擅长武艺。他立志要像程咬金一样,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为家族争光。
有一年,杨柳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生活陷入了困境。程浩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决定带领族中年轻人,前往远处的水源地寻找水源。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但水源地被一伙土匪霸占,土匪们不允许村民取水。
程浩毫不畏惧,他挺身而出,与土匪首领进行谈判。土匪首领见程浩年轻气盛,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程浩耐心地向土匪首领说明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土匪首领不为所动,甚至准备动手。程浩见状,毫不退缩,他与土匪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在搏斗中,程浩凭借着自己的武艺和智慧,成功地击败了土匪首领。土匪们见首领被打败,纷纷投降。程浩带领村民们取到了水,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村民们对程浩感激不已,程氏家族也因此在村里的威望更高了。
程浩的事迹传遍了杨柳村,也传到了周边的村子。人们纷纷称赞程浩的勇敢和智慧,程氏家族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程浩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族和村子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程氏宗祠见证了程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在近代,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杨柳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程氏家族的一些年轻人走出了村子,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杨柳村,没有忘记程氏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其中,有一个叫程宇的年轻人,在城市里创办了一家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程宇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但他每年都会回到杨柳村,参加程氏宗祠的祭祀活动。他还出资对程氏宗祠进行了现代化的修缮和保护,让宗祠更加美观和安全。
程宇说,程氏宗祠是程氏家族的根,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程氏宗祠能够传承下去,让程氏家族的文化和精神永远发扬光大。在程宇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程氏族人开始关注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每当春日牡丹盛开,花香弥漫时,程氏宗祠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杨柳村的西头。每到节假日,宗祠里都会热闹非凡。程氏族人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宗祠里的族谱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记录着程氏家族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程氏家族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杨柳村这片土地上不断地续写着。程氏宗祠,作为这部史诗的见证者,将永远铭刻着程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它不仅是程氏家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杨柳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日子里,程氏家族的子孙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祖先的精神,为家族的繁荣和村子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程氏家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杨柳村的未来也一定会充满希望。
程氏宗祠的钟声,依然在杨柳村的上空回荡。它仿佛在诉说着程氏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程氏子孙,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无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还是享受成功和喜悦,程氏家族的人们都将永远铭记自己的根,铭记程氏宗祠所承载的家族精神和文化。
这就是杨柳村程氏家族的故事,一个关于传承、勇气和希望的故事。它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杨柳村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