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时光里好奇与玩耍。一口水井的故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光记忆。
这眼水井,是生产队机集体人的智慧作品,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难忘记忆里的一个人,双目失明的老人,在这口井南边100米处居住。
他能从水井暗算打水,从他家到这口井的距离他丈量着自己的有限人生。
他两口子都是双目失明的人,抚育了四个孩子,二男二女,不容易不见光明摸索着的普通人生……
——题记
在冰阳的记忆深处,那口生产队时期的水井,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往昔的故事。那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然而村民们却凭借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挖出了这口解决吃水问题的水井,它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柱。
那口井位于村子的中央,井口呈圆形,由粗糙的石块砌成,井壁上长满了青苔,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井边总是热闹非凡,清晨,村民们挑着水桶,说说笑笑地来打水,开启新一天的生活;傍晚,劳作归来的人们也会在井边洗去一身的疲惫,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在这口井南边100米处,住着一对特殊的夫妻——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却也有着别样的坚韧与温暖。男主人姓李,大家都叫他李大爷,他的妻子则被称为李大娘。他们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光明,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李大爷和李大娘育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要养活四个孩子谈何容易,更何况他们夫妻二人还是盲人。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将孩子们拉扯长大。
李大爷最让人称奇的,是他能从水井熟练打水。从他家到水井的这段路,虽然只有短短的100米,但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却充满了挑战。然而,李大爷却在无数次的摸索和尝试中,记住了每一个坑洼,每一处转角。他用脚步丈量着这段距离,也丈量着自己有限的人生。
清晨,第一缕曙光穿透薄雾,轻柔地洒在村子里。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井边打水。他端坐在床边,伸手摸索着,准确地握住靠在床头的拐杖,随后缓缓起身。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脊背微驼,但他的神情始终透着一股从容。
他迈着平稳的步伐,向门口走去。每一步落下,都带着一种笃定,仿佛在丈量着生活的长度。出了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鼻翼轻轻扇动,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仿佛这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是生活给予他的珍贵礼物。
一路上,李大爷的脚步不紧不慢。他手中的拐杖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发出“笃笃”声,这声音仿佛是他与生活对话的独特节奏。路过那棵熟悉的老槐树时,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感受着岁月的纹理,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到了井边,井口周围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向李大爷打着招呼。他微微俯身,将水桶轻轻放在地上,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接着,他伸手摸索着井沿,确定好位置后,拿起系在水桶上的绳子,双手熟练地将其理顺。他缓缓地将水桶放入井中,侧耳倾听着水桶入水的声音,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当听到水桶“扑通”一声落入水中,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在提水的过程中,尽管水桶沉重,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但他的嘴角始终挂着坚毅的笑容。他一下又一下地拽着绳子,每一次发力都仿佛在向生活宣告自己的不屈与热爱。当满满一桶水被提上来时,他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抚摸着水桶,那动作像是在抚摸着生活的希望。
这一刻,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坚毅而温暖的轮廓,也照亮了他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大爷依旧保持着每天去井边打水的习惯。
这一天,一场春雨刚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而湿润的气息,泥土混合着草木的香气愈发浓郁。李大爷像往常一样,拄着拐杖,提着水桶出门。脚下的路经过雨水的浸润,变得有些泥泞,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步伐。
他缓缓地朝着水井的方向走去,途中,一只调皮的蝴蝶轻轻擦过他的脸庞,他微微一愣,嘴角随即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仿佛能“看”到那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在眼前舞动。
快到井边时,他听到了井边石板上积水中,几只小青蛙欢快的叫声,这充满生机的声音让他的心情更加愉悦。到了井边,他伸出手摸索着,感受着被雨水冲刷得清凉的井沿。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村民张大哥的声音:“李大爷,您今儿个又来打水啦!这雨后路滑,您可得多小心着点。”
李大爷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微微转头,回应道:“张老弟,我这走了多少年了,心里有数。这春雨一下,空气多好啊,走走路全当锻炼了。”
张大哥快步走过来,来到李大爷身边,说道:“大爷,我来帮您把水桶放下去吧,这绳子雨后有些滑,别闪了您的手。”
李大爷摆了摆手,笑着说:“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这么多年了,这点事儿我还做得了。你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忙,别顾着我。”说着,他熟练地将水桶顺着井绳放下,在水桶下降的过程中,他似乎听到了井壁上的水滴落入桶中的声音,与井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美妙的乐章。
张大哥站在一旁,看着李大爷沉稳的动作,心中满是敬佩,说道:“李大爷,您这份精气神儿,真让我们晚辈儿佩服。换做别人,眼睛看不见,早就唉声叹气,啥也不干了。”
李大爷微微顿了顿,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准确地判断着水桶的位置,一边说道:“张老弟,这日子再难,也得往前过不是?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只要还能走动,我就不想麻烦别人。”
开始提水了,尽管因为雨水的缘故,绳子有些湿滑,但李大爷的双手依然紧紧握住。他一下又一下地用力,手臂上的肌肉微微颤动着。张大哥在旁边看着,随时准备伸手帮忙。
当水桶被提出井口,清澈的井水晃荡着,李大爷忍不住用手轻轻蘸了蘸,感受着那丝丝凉意从指尖传来。他深吸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仿佛这一桶水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生活给予他的美好馈赠。
张大哥看着李大爷满足的样子,感慨地说:“李大爷,您这心态真好。以后啊,我得多跟您学学,遇到啥难事都不抱怨,好好过日子。”
李大爷笑着拍了拍张大哥的肩膀,说:“张老弟,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甜。咱们都得往前看,把日子过好喽。”
随后,李大爷稳稳地提起水桶,转身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感受着雨后微风的轻抚,听着鸟儿在枝头欢快的歌声,步伐坚定而从容,那是对生活无尽热爱的体现。
快要走到家门口时,李大爷听到家里传来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脸上顿时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原来是村里的几个孩子放学后,听说雨后的黄河滩区杨树林和柳树林里可能会有特别的发现,便约着一起去探索,路过李大爷家,想邀他一起去“讲讲经验”。
一个叫小虎的孩子眼尖,看到李大爷提着水桶走来,连忙跑过去,说道:“李大爷,您打水回来啦!我们正打算去黄河滩区的林子里看看呢,您给我们讲讲,那边都有些啥好玩的呀?”
李大爷把水桶放下,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笑着说:“孩子们,那黄河滩区的杨树林和柳树林啊,可是个好地方。那里的树木在黄河水的滋养下长得可茂盛了。不过呢,你们去可得小心,别靠近黄河太近,那水看着平静,实则危险得很。”
另一个叫小花的女孩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道:“李大爷,您眼睛看不见,以前在那林子里也去过吗?”
李大爷微微点头,陷入了回忆:“能啊,大爷年轻的时候,眼睛还看得见,那时候常去黄河滩区的林子里。后来眼睛看不见了,心里也还记得林子的样子,还有那黄河水奔腾的声音。其实啊,用心去感受,这周围的一切都能知道。”
孩子们听得入神,小虎兴奋地说:“李大爷,那您给我们当向导吧,在林子里给我们指引指引,我们牵着您。”
李大爷有些犹豫,他担心自己会给孩子们添麻烦。但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他又不忍心拒绝,便点了点头:“好,但你们可得听大爷的话,不能乱跑。”
孩子们欢呼起来,小心翼翼地牵着李大爷的手,朝着黄河滩区的树林走去。一路上,黄河水奔腾的声音隐隐传来,李大爷仔细地感受着脚下的路,不时提醒孩子们注意脚下的坑洼和松软的沙土。
到了树林边,李大爷站在一处较为坚实的地方,说道:“孩子们,就在这杨树林和柳树林附近找吧,别往黄河边太近的地方去。”
孩子们纷纷散开,仔细地在树林中寻找着新奇的事物。李大爷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惊呼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突然,小花喊道:“李大爷,我发现一种特别的叶子!您快摸摸,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呀?”
李大爷伸出手,轻轻地摸了摸小花递过来的叶子,感受着叶子的形状和质地,笑着说:“嗯,这是柳树叶,上面还有淡淡的清香呢,小花真厉害。”
孩子们受到鼓舞,找得更起劲了。不一会儿,大家都有了不少有趣的发现。
就在大家准备回去的时候,天空中突然飘来了几朵乌云,紧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
“孩子们,别慌,我们慢慢往回走,找个地方避避雨。”李大爷镇定地说道。
小虎紧紧地握住李大爷的手,说:“李大爷,您放心,我们会照顾好您的。”
孩子们簇拥着李大爷,在树林里找了个相对干燥的地方暂时避雨。大家围坐在李大爷身边,听他讲着过去在黄河滩区的故事,讲着黄河水的波澜壮阔,讲着树林里的奇妙生物。
雨渐渐停了,天空重新放晴。孩子们牵着李大爷的手,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欢声笑语,而这段与李大爷在黄河滩区树林里的冒险,也将永远留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
可刚走没多远,原本还精神抖擞的小花突然哎哟一声,整个人歪向一边。小虎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她:“小花,你怎么了?”小花带着哭腔说道:“我的脚崴了,好痛。”
孩子们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李大爷弯下腰,轻声安慰道:“孩子们别着急,小花,你跟大爷说说,是怎么崴的,现在感觉怎么样?”
小花抽抽搭搭地把经过说了一遍,李大爷一边听着,一边伸手摸索着小花的脚踝,凭借着多年生活积累的经验,仔细地检查着伤势。“还好,没有伤到骨头,只是有些扭伤。”李大爷判断道。
孩子们还是满脸担忧,问道:“李大爷,那该怎么办呀?”李大爷思索片刻,说道:“孩子们,咱们在这附近找找,有一种叶子边缘带锯齿,闻起来有点清香的草,把它的叶子捣碎敷在扭伤的地方,能缓解疼痛和肿胀。这黄河滩区的林子里,说不定就有这种草。”
孩子们立刻在周围仔细寻找起来,可是找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找到。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李大爷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周围的动静,凭借着记忆中各种植物生长的环境特点,他开口说道:“大家往东边那片稍微湿润点的地方找找看,那种草喜欢长在湿润的环境里。”
果然,没过多久,小强兴奋地喊道:“李大爷,我找到了,是这种草吗?”李大爷伸出手,摸了摸小强采来的草,脸上露出肯定的笑容:“对,就是这个。”
李大爷让孩子们帮忙把草捣碎,然后小心地敷在小花的脚踝上,又用布条绑好。“好了,小花,先别着急走路,咱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会儿慢慢走回去。”李大爷温柔地说道。
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围在李大爷身边,眼中满是敬佩。小虎好奇地问道:“李大爷,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呀,连草药都认识。”
李大爷笑了笑,缓缓说道:“孩子们,大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以前在这黄河滩区的林子里待的时间长,和大自然接触得多了,就慢慢了解了这些。其实啊,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它会教会你们很多东西。而且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慌张,要冷静思考,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中对李大爷的智慧和从容更加钦佩了。休息了一会儿后,在李大爷的带领下,孩子们互相扶持着,慢慢地走出了树林,朝着村子的方向走去。
当他们快走到村子边缘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又飘来了大片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起来,黄河水的咆哮声似乎也更加响亮。
小虎有些着急地说:“李大爷,又要下雨了,咱们走快点吧,不然要被淋成落汤鸡啦!”
李大爷微微皱眉,仔细听了听风声,又嗅了嗅空气中的味道,说道:“孩子们,先别急着跑。这风里带着湿气,而且风势变化得有些奇怪,不像是普通的阵雨,可能会有大风或者雷电。咱们先找个安全的地方避一避。这黄河滩区地势平坦,我们往回走找个结实点的屋子躲避,千万不能在这空旷的地方待着。”
孩子们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听从了李大爷的话。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看林人小屋。
李大爷带着孩子们朝着小屋走去,边走边说:“在这黄河滩区遇到天气变化,可不能盲目乱跑。要先判断天气情况,再找合适的地方躲避。像这种废弃的屋子,如果没有危险物品,就是个不错的避雨场所。”
等他们走进小屋,豆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狂风呼啸着,黄河水的浪涛声也愈发汹涌。
小花有些害怕地靠近李大爷,问道:“李大爷,这雨会不会下很久呀?”
李大爷轻轻拍了拍小花的肩膀,安慰道:“别怕,孩子。听这雨声和风声,这雨来得急,去得也可能快。咱们先在这里等等看。这黄河滩区的天气变化快,只要咱们找对了躲避的地方,就不用太担心。”
小强看着外面的雨幕和汹涌的黄河水,好奇地问:“李大爷,您是怎么知道这雨不简单的呀?”
李大爷笑了笑,说道:“小强啊,这都是生活里的经验。以前我眼睛还看得见的时候,经常在这黄河滩区的林子里转,时间长了,就能从风的味道、声音,还有云的变化来判断天气。就像今天,这风带着很重的湿气,而且风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吹得特别乱,再加上这乌云压得这么低这么黑,就知道不是一般的雨。而且这黄河水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响,说明水流更急,更得小心。”
小虎听得入神,接着问道:“那李大爷,要是在这黄河滩区遇到雷电该怎么办呀?”
李大爷思索了一下,认真地说:“如果在这黄河滩区遇到雷电,千万不能站在大树下,也不能在空旷的地方。这滩区地势平,咱们要找个低洼点的地方,双脚并拢蹲下,尽量降低自己的高度,远离金属物品,这样能减少被雷电击中的危险。而且绝对不能靠近黄河水,水面容易导电。”
孩子们一边听着李大爷的讲解,一边不住地点头。
渐渐地,外面的雨声小了,风也停了。李大爷站起身,说道:“孩子们,雨差不多停了,咱们也该回家了。记住大爷今天说的话,以后在这黄河滩区玩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孩子们跟着李大爷走出小屋,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还带着淡淡的黄河水的气息。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黄河之上。孩子们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牵着李大爷的手,高高兴兴地朝着村子走去,心中对李大爷的智慧又多了几分敬佩,也对这黄河滩区的独特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
快到村子里时,李大爷停下脚步,认真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和你们在这黄河滩区林子里的经历,大爷也很开心。但大爷希望你们记住,这黄河滩区是个美丽却又危险的地方,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体验,像这壮观的黄河水,茂密的杨树林和柳树林。可它有时候也很无情,就像刚才的风雨雷电和那汹涌的河水。”
他顿了顿,微微低下头,像是在思索着更合适的话语,接着说道:“以后你们再来这黄河滩区玩,一定要做好准备,提前看看天气。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慌,冷静下来想一想该怎么办。如果不确定某些东西能不能碰、能不能做,就不要轻易尝试。”
李大爷伸出手,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语重心长地继续说:“还有啊,和小伙伴一起出来,要互相照顾。就像今天小花崴了脚,大家都很关心她,这就很好。在这黄河滩区,大家更要团结一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大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明白,你们都是聪明又善良的好孩子。希望你们能多亲近这黄河滩区的大自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也希望你们每次来都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回去。”
孩子们仰着小脸,认真地听着李大爷的嘱托,纷纷用力地点头。“我们记住了,李大爷!”小虎代表大家坚定地回答道。
随后,孩子们簇拥着李大爷走进村子,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与不远处静静流淌的黄河水相映成趣。那温暖的光芒,仿佛也照亮了孩子们未来前行的道路。
日子又过了几天,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背着专业的摄影设备,听闻了黄河滩区独特的风光以及李大爷的故事后,满怀期待地决定拜访李大爷,并邀请他一同前往滩区进行拍摄,希望能记录下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生迹。
李大爷欣然应允。次日清晨,一行人朝着黄河滩区进发。此时的黄河滩区,弥漫着一层轻柔的薄雾,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仙境。杨树林和柳树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黄河水奔腾的轰鸣声远远传来,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
其中一个叫小杨的年轻人好奇地问李大爷:“李大爷,您眼睛看不见,可怎么感知这黄河滩区的美呢?”
李大爷微微仰头,感受着清晨略带水汽的风,缓缓说道:“孩子,这黄河滩区的美,不单单靠眼睛去看。你听,黄河水奔腾的声音,那是大自然的激昂战歌;你闻,空气中泥土、河水混合着树木的气息,这是大自然独特的芬芳;还有这风,带着黄河的雄浑气息拂过脸庞,能让你真切感受到它的力量。用心去聆听、去嗅闻、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这滩区别样的美好。”
大家继续前行,来到一处靠近黄河的滩涂。小杨发现这里的景色独特,便准备架起三脚架拍摄。然而,松软的滩土让三脚架难以稳定站立。
小杨皱着眉头,有些无奈地说:“哎呀,这地面太软了,三脚架根本立不稳,这可咋拍呀?”
李大爷听到后,蹲下身子,伸手触摸着滩涂的地面,随后捡起一旁的柳枝和石块,说道:“孩子们,别着急。咱们可以把这些石块垫在三脚架的脚下,再用柳枝把周围的泥土加固一下,这样三脚架就能稳当了。”
众人依言照做,很快就将三脚架稳固地架好了。小杨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李大爷,您可太有办法了!要是没有您,我们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李大爷笑着摆摆手,说道:“这都是在这黄河滩区生活多年积累的经验,遇到的情况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拍摄过程中,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天色迅速暗了下来。一个叫小美的女孩担忧地说:“李大爷,这天气变化得太快了,我们要不要赶紧回去呀?”
李大爷侧耳倾听着风声,又嗅了嗅空气,镇定地说:“先别慌,这乌云来得急,去得也可能快。而且这风还没完全变大,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雨。咱们先转移到那片稍微高一点的柳树林里,既能继续拍摄,要是雨真的下大了,也有地方躲避。这黄河滩区天气多变,可不能盲目行动。”
大家听从李大爷的建议,转移到了柳树林中。果然,没过多久,乌云渐渐散去,阳光再次洒在黄河滩区。小杨兴奋地说:“李大爷,您说得太对了!要不是听了您的话,我们可就错过这绝佳的拍摄时机了。”
一天的拍摄结束后,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李大爷的深深敬佩回到村子。小杨感慨地说:“李大爷,今天跟您在一起,我们不仅拍到了许多美丽的照片,更学到了应对各种情况的方法,还体会到了您对这黄河滩区的独特情感,真是受益匪浅,太感谢您了。”
李大爷微笑着说:“孩子们,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在这黄河滩区一样,多观察、多思考。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办法总比困难多。这黄河滩区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好好与它相处,它会给予你们无尽的惊喜和启示。”
时光悠悠流转,那口水井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被杂草掩盖,失去了往日的热闹。然而,李大爷的故事,如同黄河水一般,在村子里奔腾不息,代代流传。
冰阳每次回到村子,望向那口旧井,李大爷打水时坚毅的身影、在黄河滩区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慈祥面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李大爷虽双目失明,却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乐观的精神,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明灯,照亮了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岁月。
如今,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来水早已通到每家每户,那口水井完成了它的使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但李大爷所代表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村子的上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用心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珍惜与大自然的每一次邂逅。
而这一段关于水井、关于李大爷以及黄河滩区的故事,也成为了冰阳心中永恒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诉说着往昔的温暖、感动与对大自然深深的眷恋。
展望未来,黄河滩区在人们的悉心呵护与合理开发下,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那茂密的杨树林和柳树林会更加郁郁葱葱,成为众多生灵的栖息乐园;黄河水奔腾依旧,却会更加清澈,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或许,这里会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壮美与神奇。而村子里的人们,也会继续传承李大爷的精神,与这片土地相依相伴,守护着黄河滩区的美丽与安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