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送给你的
文\/润雨
曾想送给你的
一村庄的蛙鸣,一条蜿蜒的小路
还有一幅画满油菜花的画
其实我想送给你的
是一首情诗,一捧眼泪
还有翻过几座大山都邮寄不出的爱
我没有房子做成暖巢
没有车子能快速抵达你的心海
我只用别人眼里的浪漫
把那张陈年的纸鹤放飞
你想要的和我想送的
能使一个落魄的诗人无从下笔
能使一只疲倦的候鸟在季节更迭间沉睡
作者简介
润雨,原名张贵珍,河南现代诗社社长,濮阳市网络文学常务副会长,凤凰诗社入驻诗人。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奔流》《工农文学》《时代青年》《长江诗歌》《海外文学》《河南经济报》《安阳日报》《中原》《信阳周刊》《濮阳早报》《濮阳广播电视报》《内黄文化》《涛声》《乡土作家》《汉诗世界》《香港网络日报》《中国网络日报》等,迄今为止,发表作品300余篇,并多次获得不同奖项,在文学的路上笔耕,让远方的诗行在心里开永远的花。
——题记
在文学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执着的身影,以笔为舟,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诗意的追寻,逆流而上。润雨,这位中国河子文化社的骨干会员诗人,原名张贵珍,在河南现代诗社社长、濮阳市网络文学常务副会长等多重身份的背后,有着一段饱含热爱、挣扎与坚守的文学之路,恰似他诗中那些欲说还休的深情,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沉淀。
一、初绽:诗意的种子萌芽
润雨的文学启蒙,或许源于故乡那片充满烟火与自然交融的土地。河南的乡土,有着一村庄的蛙鸣,有着蜿蜒小路旁金黄的油菜花田,这些质朴而生动的画面,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了诗意的种子。小时候的他,在田间地头奔跑,听着长辈们用方言讲述的故事,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像细密的春雨,滋润着他对文字敏感的神经。
上学后,课本里的诗歌成为他最初的文学养分。当读到那些经典诗作,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窗,看到了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与真实交织的天地。于是,他开始尝试用稚嫩的笔触记录自己的心情,校园里的花开、雨季的惆怅、对未来的憧憬,都变成了作业本上一行行略显生涩却满是真诚的诗句。这时候的润雨,还未意识到文学会成为他生命中如此重要的部分,只是单纯地被文字的魔力吸引,在诗意的天地里懵懂探索。
二、成长:在生活里汲取诗意
走出校园,生活的画卷在润雨面前徐徐展开,有平淡,有波折,却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他经历过为生活奔波的疲惫,像诗中写的“没有房子做成暖巢,没有车子能快速抵达你的心海”,现实的困顿并没有消磨他对文学的热爱,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人间百态,从而有了更多情感可以诉诸笔端。
在工作之余,他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观察着不同人的生活。街头巷尾的故事、打工者脸上的沧桑、老人守着旧时光的孤独,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诗歌,那些“想送给你的一村庄的蛙鸣”,不仅仅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对逝去岁月和纯真情感的怀念。他开始在各类文学刊物投稿,从最初的石沉大海,到偶尔有作品发表,每一次小小的收获都像一束光,照亮他在文学之路上前行的方向。
三、深耕:文学社团里的淬炼
加入河南现代诗社、濮阳市网络文学等社团,是润雨文学之路的重要转折点。在诗社里,他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人。大家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探讨诗歌的表现形式、情感内核,像一场场思想的盛宴,让润雨接触到更多元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作为河南现代诗社社长、濮阳市网络文学常务副会长,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学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
他参与策划诗社的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邀请知名作家、诗人来分享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方面学习着前辈们的文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努力为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这些社团活动,让他的文学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他明白文学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一种可以凝聚力量、传递温度的社会文化活动。他的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绪,像《曾想送给你的》中,除了个人的情感,也暗含着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传递困境的思考,这便是在社团交流与实践中得到的成长。
四、绽放:作品与荣誉的滋养
随着创作的深入,润雨的作品开始频繁发表于各大报刊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奔流》《工农文学》等都留下了他的文字足迹。迄今为止,发表作品300余篇,并多次获得不同奖项,这些成绩是对他多年笔耕不辍的肯定。每一篇作品的发表,都是他与读者的一次对话,他渴望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
当他的诗被更多人读到,有读者告诉他,从他的诗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感动,找到了心灵的共鸣,这让润雨更加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念。那些奖项,不是他文学之路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激励着他不断突破自己,尝试不同的诗歌题材与表现手法,探索文学更深层的魅力。他开始思考如何用诗歌去反映时代的声音,如何让古老的诗歌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思考又促使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品中多了几分对时代的洞察与担当。
五、坚守:让远方的诗行在心里开花
在文学的路上笔耕不辍这么多年,润雨也经历过创作的瓶颈期。有时候,面对空白的稿纸,灵感仿佛躲起来的精灵,任他百般寻觅也不见踪迹。生活的压力也会偶尔让他怀疑,坚持文学创作是否值得。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最初对文字的热爱,想起那些在诗里找到慰藉的读者,想起文学社团里伙伴们的鼓励。
他明白,文学于他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就像他诗中说的“让远方的诗行在心里开永远的花”,他要守护的是心中那份对诗意的纯粹追求。于是,他调整心态,去旅行、去阅读、去观察,从生活的细微处重新挖掘诗意,让自己的创作源泉永不干涸。他也把这种坚守传递给身边的文学爱好者,在社团里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挫折,要相信文字的力量,只要坚持,就能在文学的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芬芳。
六、传承:文学路上的引路人
作为中国河子文化社的骨干会员,润雨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学火种的责任。他积极参与文化社的各项活动,扶持新人作家。他会耐心地为年轻作者批改作品,指出其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用自己的创作经验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在他看来,文学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只有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文学这片天地才能永远生机勃勃。
他还致力于推广本土文学,挖掘家乡的文化底蕴,把河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通过诗歌等文学形式传播出去。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河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学魅力,也让家乡的文化因为文学的传播而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传承与推广,不仅是对文学的责任,更是对家乡、对社会的一种文化担当。
七、展望:文学之路的无限可能
回顾润雨的文学之路,从最初的诗意萌芽,到如今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绩,每一步都饱含着汗水与热爱。展望未来,他还有无限的可能。他计划深入挖掘不同群体的故事,用诗歌为那些沉默的声音代言;他想尝试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比如诗歌与音乐、诗歌与绘画的跨界合作,探索文学艺术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还希望能举办个人诗歌朗诵会,把自己的作品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更多人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时代的浪潮中,润雨明白文学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但他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改变,诗歌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永远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会继续在文学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手中的笔,书写更多动人的诗行,让心中的诗意之花永远绽放,也让更多人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梦、诗意梦。
润雨的文学之路,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每一段经历都是精彩的诗句,而未来,还有更多的章节等待他去书写。在这条路上,他用热爱作笔,以生活为墨,在文学的天地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坚守与奋进的榜样。相信在未来,他会带着对文学的赤诚,继续在诗意的海洋里遨游,收获更多的风景,也传递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