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绽放青春,乡土故事芳香,诗人墨言行走沙漠,绿洲渴盼。
——题记
“艺术绽放青春,乡土故事芳香,诗人墨言,中国河子文艺社主编兼执行主播,行走沙漠,绿洲渴盼。”墨言倚在敦煌旅店斑驳的木窗前,指尖摩挲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窗外的风沙如呜咽的琴弦,拍打着玻璃发出细碎的震颤。作为文艺社的中流砥柱,他既是用文字雕琢灵魂的诗人,也是用声音传递故事的主播,而此次孤身踏入大漠,正是为了寻找那些藏在风沙褶皱里、足以点燃创作热忱的生命回响。
墨言摘下颈间的录音麦克风,翻开皮质笔记本,扉页上“乡土与诗”的题字已被岁月晕染得微微泛黄。出发前社长的嘱托犹在耳畔:“墨言,去听听沙漠的心跳,那里有最原始的诗行,也有最滚烫的声音。”可连日来,他走访了无数村落,记录的素材却总像蒙着层薄雾——文字不够锐利,声音不够鲜活,始终触不到他追寻的艺术内核。
晨光刺破沙幕时,墨言将防风麦克风别在胸前,背起装满录音设备和诗集的帆布包,再次踏入这片金色的汪洋。滚烫的沙粒从靴筒渗入,灼得脚踝生疼,远处沙丘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的白光,空气里浮动着沙粒摩擦的簌簌声。不知跋涉多久,一阵若隐若现的驼铃混着清越的歌声撞进耳膜,他眯起眼望去,一队披着红绸的骆驼正缓缓走来,驼背上的牧民放声高歌,歌声穿透热浪,惊起几只盘旋的沙燕。
“远方的客人,要搭个脚吗?”为首的老者阿卜杜拉勒住缰绳,古铜色的脸庞绽开沟壑纵横的笑。得知墨言是来采集故事的诗人兼主播,老人豪爽地邀请他同行。骆驼缓步前行,阿卜杜拉的嗓音裹着驼铃的韵律,讲述起这片土地的沧桑:“从前啊,这里的湖水能照见整片星空,胡杨叶子落在水面,像千万只金色小船……”老人的声音忽然哽咽,“后来水干了,树枯了,可我们的根还在沙里扎着。”
抵达营地时,墨言被眼前的生机震撼:破旧的帐篷外,孩子们用陶罐接露水浇灌的梭梭苗青翠欲滴;女人们围坐编织,彩线穿梭的窸窣声与谈笑声交织;角落里,年轻姑娘古丽正用羊皮鼓和自制的胡笳演奏,苍凉的旋律让他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墨言老师,能把我们的故事写成诗、录成歌吗?”古丽将鼓槌塞进他掌心,“让外面的人知道,沙漠里的人从没放下过希望。”当晚,墨言支起三脚架,架好摄像机,打开录音设备,将篝火噼啪声、老人讲述传说的低语、孩子们的童谣,连同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句,一并收录进素材库。他忽然意识到,艺术从未远离这片土地——牧民们用歌声对抗孤寂,用舞蹈诠释坚韧,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是鲜活的诗行。
创作的灵感如泉涌,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打断。狂风掀翻帐篷,墨言和居民们手挽手筑起人墙,护住珍贵的录音设备和手稿。在漫天黄沙中,他录下了此生最震撼的声音:呼啸的风如同千军万马,人们嘶哑却坚定的号子,还有古丽在风中高唱的民歌。当沙尘暴终于平息,他的笔记本上已写满新的诗句:“沙暴是命运的重锤,而我们,是永不弯折的琴弦。”
回到营地,墨言开始了最艰难的创作融合。他将采集的环境音、人声与自己的朗诵交织剪辑,为诗歌配上苍凉的胡笳旋律;同时用细腻的笔触将故事写成组诗,让文字与声音彼此呼应。“青春在沙粒间萌芽,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刺破岩层的骆驼刺;乡土故事的芬芳,是盐碱地上开出的希望。诗人墨言、主播墨言,在沙漠里寻找的,从来不是风景,而是生命最本真的回响。”
当他将制作完成的音频诗集播放给村民们听时,阿卜杜拉颤抖着抚摸音响:“这声音里,有我们的魂啊!”古丽含着泪将一幅画塞给他,画上是碧波荡漾的绿洲,湖畔的人们载歌载舞。
回到城市后,墨言制作的《沙漠绿洲渴盼》系列在河子文艺社平台引发轰动。诗与音的结合,让无数听众看到了沙漠的另一面。更令人惊喜的是,作品推动了公益组织对当地的援助,节水灌溉项目、治沙造林计划陆续展开。墨言也发起“声音里的绿洲”计划,带着更多主播和诗人重返沙漠,用艺术的力量,为那片渴盼中的绿洲注入新生。
每当夜深人静,墨言戴上耳机,依然能听见驼铃、风声与古丽的歌声在耳畔回响。他知道,沙漠里的故事从未结束,而他作为诗人、主编、主播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听见——听见土地的心跳,听见生命的倔强,听见希望破土而出的声音。